- 马志;
<正> 治疗崩漏病我还缺乏经验,在门诊,常遇到月经过多或月经淋漓不断的患者,有的经西医妇科诊断为子宫功能性出血。我常从以下几个处方里面选药处理往往有效。现就我在临床上常用的几个处方和治疗崩漏的点滴体会,谈谈粗浅的认识。
1979年Z1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克勤;
<正> 学习和研究针灸医学,必须熟练的掌握针术的各种方法,才能充分的发挥针灸治疗疾病的作用。我在开始学习针灸的时候,对于针术手法的具体运用,往往是心中易了,手下难明。只有在这廿余年的实践过程中才逐渐的有了一些领悟。近来有许多同志要我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经验,自己深感遗憾,不能向同志们提供什么有益的东西。这里只能就个人的临床操作作一介绍,借以抛砖引玉,仅供参考,并请教正。
1979年Z1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海滨;
<正> 一、六经的来源《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仲景在自序中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卢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说明仲景之学,是总结前人学说,并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
1979年Z1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永盛;
<正>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我国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本文拟从十个方面来探索中医临床基础的内存规律,不当之处,请教正。
1979年Z1期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任继学;
<正> 古代医家提出的“痰生百病”的理论,说明了痰在某些疾病中危害较大。近年笔者在治疗肺心病、哮喘、肺气肿、慢性气管炎、脑血管痰患等,体会到上述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痰关系密切。本文概述痰的发生以及痰病的病因病机、类证和治疗等,分述如下,不当之处,
1979年Z1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正> 据日本《汉方研究》1978年第5期报导,我国明·李念莪所著的《内经知要》一书,现已由日本玉冈秀次译成日本语白话文刊印出版,内有大冢敬节和芹泽胜助二氏之
1979年Z1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树棠;
<正> 人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时时刻刻要接触自然,受着自然的影响。机体只有时刻产生适应自然的各种矛盾变化,才能维持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机体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不可分割的互相影响关系。古代医家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贯穿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予防等方面。因此人与自
1979年Z1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严玉林;黄毅;
<正> “伏气”学说是祖国医学对于与时令有关的热性病的病因、病机分析的学说,长期以来,它对认识和分析时令热病起到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在临床上仍不失其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伏气”的实质,过去多次有人探讨,曾有一种意见认为,“伏气”即是西医传染病的潜伏期。这种看法,粗粗一看,似有道理;但是,仔细研究起来,则令人疑问丛生。
1979年Z1期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吉林中医药》,在省、市委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关怀下,经过筹备,现在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我院贯彻在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提出的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深揭狠批“四人帮”,拨乱反正以及校内外广大中西医务人员大力支持的结果。因此,我们谨向同志们致以热忱的谢意。
1979年Z1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烈;
<正> 白屈菜,别称土黄连、牛金花、八步紧等,是一味极苦,且有微毒的植物,最早载于明代的《救荒本草》:述其煮后去汁,用以充饥。药用本草所不记,但民间传其治疗腹痛、疮毒等疾病。我科在中西医结合方针指导下,自1969年以来,将白屈菜引用于儿科临床,在研
1979年Z1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谭家兴;
<正>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又称为消化性溃疡,是指仅见于胃肠道与胃液接触部位的慢性溃疡,其形成和发展与酸性胃液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密切关系,所以称为消化性溃疡。临床上以慢性周期性发作并有节律的上腹部疼痛为特点。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至于性别方面以男性较女性为多,二者之
1979年Z1期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程绍恩;
<正> 人体血液,循环往复,周流不息是谓其常。如外感淫邪入里与血搏结;或寒邪内盛凝涩血脉;或外伤与产后的离经之血停而不散;或因精神刺激血液逆乱等等因素,所致血液壅瘀而不散,则产生种种不同的病理变化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1979年Z1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任继学;于凯成;李守成;贾淑英;吴之威;
<正> 我科于1977年秋—1978年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共临床观察30例。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一)病例来源与选择观察病例均为我科按1977年“全国第二次心脏病专业会议”规定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而收容住院的急性发作期患者。30例
1979年Z1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范国梁;
<正> 慢性肾炎是常见的肾脏疾病,可发生在各年龄组,尤以中壮年男性为多,病程冗长,可持续数年,严重影响工作与劳动,特别一经恶化可向尿毒症转化,予后不良。近年我区先后用“蟾土合用”观察了43例,收到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979年Z1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耀廷;
<正> 急性或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的疾病。发病原因,多为分娩、流产或手术操作中消毒不严,或经期不洁,引起感染;某些全身性疾患如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等也可引起;盆腔周围器官炎症可继发感染造成盆腔炎。输卵管炎、卵巢炎、盆腔结缔组织炎,都可因炎症肿胀、渗出、粘连形成肿块,即临床上所谓盆腔
1979年Z1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明义;
<正> 面肌膶动是临床上一种较顽固性疾病,一般不易治愈,我科采用针刺治疗,初步摸出一些规律,仅此总结,不当之处,诚希指正。资料分析十五例中男性九名,女性六名。年龄:20岁至30岁2名、31岁至40岁3名、41岁至50岁6名、51岁至60岁2名、60岁以上者2名。职业:工人5名、军人1名、干部5名、学生1名、
1979年Z1期 45-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纪青山;
<正> 肩凝症又称“漏肩风”,现代医学称之为“肩关节周围炎”。是出肩部感受风寒湿之邪,致经络受阻,气血不畅,经筋作用失常或慢性劳损而引起。在临床上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影响劳动生产,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在治疗上,方法很多,都有一定的疗效,我们在临床上用针刺疗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979年Z1期 4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钺;
<正> 慢性鼻炎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较难得到收效的一种慢性疾病。半年来,我用自制的“利鼻丸”对门诊大量慢性鼻炎患者,单纯服药治疗,收到较满意效果。今介绍如下。一、利鼻丸方剂组成及药物分析方剂组成:元芩2.0茜草2.0白芷2.0苍耳子3.0公英10.0薄荷1.5细辛0.5。药物分析:1、苍耳子:甘温无毒,能散
1979年Z1期 4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齐强;
<正> 角膜溃疡,是眼科较长见的一种严重眼病,若不速治或治疗不当,往往易造成视残之不良后果。目前,对该病虽有某些治疗方法,但就缩短溃疡的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方面,还不甚理想,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之。几年来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了角膜溃疡43例的治疗情况加以小结,报告如下,请批评指正。
1979年Z1期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坚石;
<正> 复发性口疮,目前中西医对此病虽然进行不断的研究,探讨发病原因,寻找有效的方法,但仍未得到满意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我科研究试制成“口腔溃疡丸”。经过二年的试用,收到较为满意的结果,现介绍如下,供同志们参考。
1979年Z1期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陆寒月;
<正> 萎缩性鼻炎,中医叫鼻藁,顾名思义是鼻腔组织枯燥之意,按照中医的病因病机认为阴虚肺燥,津液枯涸或脾气虚弱,水谷精微不能上输,鼻失濡养,复受湿热邪毒侵袭,久郁化火,蒸灼鼻窍(鼻为肺之窍,肺气通于鼻),腐蚀肌膜,以致鼻腔粘膜干燥萎缩,治则宜养阴润燥,宣肺散邪,脾气虚弱者宜补益中气,根
1979年Z1期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柏龄;
<正> 我科自一九六三年以来,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四肢骨折2,498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粗浅体会,简介如下:一、治疗原则1、闭合性稳定型骨折:肿胀不严重,可立即在适当麻醉下进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局部肿胀严重者,不急于整复,但需将患肢骨折远断端轻缓地沿肢体纵轴方向牵拉,将
1979年Z1期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玉轩;
<正> 膝关节是全身关节中滑膜最多的关节,除膑上滑膜囊外,尚有膑前滑囊和膑腱下滑囊。滑膜细胞分泌滑液,可以润滑和滋养关节软骨。关节或肌腱来回运动时,产生大量热力,全赖滑膜内丰富血液的循环得以散发。膝关节的滑膜或滑囊,常因打击、跌伤,扭伤,过度运动,关节内游离体和关节附近手
1979年Z1期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衣先荣;
<正> 痔核是肛门直肠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多发病,它严重的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影响着工作和学习。我科运用中西医结合结扎疗法治疗痔核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十几年来治疗观察的3,321例痔核住院病例总结如下:
1979年Z1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阎洪臣;
<正> 脏腑病理,是中医病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病理,亦称“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以及疾病内在变化的机理。由于五脏六腑的功能不同,其发病亦各异,故研究病理也必须要同生理结合起来。
1979年Z1期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冠军;纪青山;黄毅;
<正> 子午流注针法,是在“人与自然”的理论基础上,注重时间条件,结合人体各经气血流注韵盛衰,逐日按时取穴的一种独特的针灸医疗方法。这种疗法,是我国历代医家几千年来的辛勤创造和经验结晶。它的创造也和其他事物一样,由初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着,它决不是哲学家独出心裁发明出来的。它的合理部分,恰好与今天论及的《生物钟》,即人体内存在
1979年Z1期 6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侯云路;
<正> 中耳炎是较为常见的疾病,治疗方法甚多,我曾用黄连冰红油混合剂滴耳治疗中耳炎收到较好的效果。药物组成:黄连30g、冰片5g、红花20g、甘油0.5毫升(另加)。配制方法:将黄连、冰片、红花三味药磨
1979年Z1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国新;
<正> 腰痛是广大劳动人民易患的多发病、常见病,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一种临床综合症。现将临床常见的腰痛推拿方法,分述如下,供临床试用,不当之处,请指正。一、腰扭伤腰部是脊柱运动较大的部位之一,从事着复杂的运动,承担全身1/2以上的重量,其前方
1979年Z1期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增济;
<正> 逍遥散是《和剂局方》里的一张方剂,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共六味药组成,合为粗末,每服二钱,用煨生姜三钱,薄荷少许一同煎服。本方加减适宜,对肝郁脾虚引起的诸证皆有一定的疗效。多年来,笔者在杂病和妇科病方面广泛使用此方,效果满意,兹将方义,辨证加减等简述如下。
1979年Z1期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侯殿元;
<正> (一)处方:茜草200g。用法:将该药用白酒壹斤浸泡七天后服用。一日二次,每次服15g。(二)处方:牛夕15g、杜仲15g、桑寄生25g、菟丝子50g。用法:将诸药用白酒壹斤浸泡七天后服
1979年Z1期 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夏洪生;
<正> 肾脏是人体重要器官之一。祖国医学对肾的认识,不仅指其实质脏器,而且还概括了肾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同其它组织器官的关系,特别是“肾司二便”理沦,更有独到之处。本文用临床的实际病例,对“肾司二便”的理论加以认识,不当之处,请指正。
1979年Z1期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一青;
<正> 合谷二穴乃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太冲二穴乃足噘阴肝经之原穴。前者在手,后者在足,四穴皆居虎口,故称“四关”穴。兹将临床应用介绍如下。一、台谷(一名虎口)1、穴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近端交接处,稍偏次指微前缺陷中。因大指次指相合处类似深谷,故名合谷。
1979年Z1期 89-9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俭;
<正> 肩部软组织疾病,病因复杂,临床主要症状是肩痛和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属中医“痹症”范围。多由风寒湿邪乘人劳倦、睡眠、外伤时侵入,致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而痛。常见有肩关节周围炎,岗上肌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和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1979年Z1期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世昌;
<正> 慢性放射病,是放射性物质作用机体,使某些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发生病理改变所致。临床上常见的放射性物质损害有:皮肤损害、神经系统功能失调、造血系统损害以及因局部放射线照射,造成附近组织器官的损害等,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肿瘤疾病的增多,放射病的发病率也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加强对放射病的防治是很重要的。
1979年Z1期 93-9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崔仲平;
<正> 七七年级医古文教学,在开展课外古医书阅读的基础上,举办了一次读书会,使课堂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结合,阅读与习作结合,普遍提高与培养尖子结合,收到予期的效果。
1979年Z1期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任继学;于凯成;李守成;贾淑英;吴之威;
<正> 返魂草(Senecio Cannabitolius Less)系千里光属的一种草本植物。文献记载该品具有镇痛、止血和抗肿瘤等作用。而长白山一带的居民确已应用于感染性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治疗,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的效果。民间流传该药具有起死还魂的作用,故名“返魂草”。本实验的目的在于验证“返魂草”的抑菌效果及其毒付作用,以便进一步进行临床效果观察,以期用于控制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呼吸道感染。
1979年Z1期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郎需才;
<正> 据医史资料分析,扁鹊比医和医缓的事迹更多,更具体些,因此,一些医史家便把他做为中国医学早期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他的传记里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调查研究,去伪存真。本文只讨论扁鹊诊赵简子的问题。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对扁鹊的活动年代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1979年Z1期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肖永林;
<正> “四肢者,诸阳之本也,”见载《素问·阳明脉解篇》。是岐伯在解释足阳明之脉病“登高而歌……窬垣上屋”的病机时提出来的。两千年来一直被医者注释、诵习和引用。细揣文意“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应为“四肢者,诸阳之末也。”这是否与经文相违呢?否!笔者认为“四肢者、诸阳之本也”的“本”字系“末”字之误。本、末不容倒置,故敢正其误
1979年Z1期 10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于国昌;赵葆昌;金长栋;徐荫亭;
<正>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一种哲学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遗产,是我们祖先运用这种思想指导医疗实践而造福于人类的创举,它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思想。几千年来它一直指导着医疗实践,使祖国医药学不断的日趋完备。它不仅对我们民族的生存和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在世界医疗保健事业
1979年Z1期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明鲁;高士贤;
<正> 《东北动物药》于1975年进行了重新修订,其增订本较原版增加许多内容。诸如药味由原来的205增至308味;药用动物由原来的199增至276种;附方由原来的225增至431个。虽然如此,近年来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又发现许多新的药用动物和以前虽已应用,但被我们遗漏而设有被收载的动物药。这次一并收录,共补记药用动物18种,动物药20味,附方37个,
1979年Z1期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大有;
<正> 近年来我院药理研究组经动物实验证实莱菔子有降压作用,并已制成片剂对高血压病进行临床观察。为探索有效成分,搞清作用原理,更好的为临床服务,对莱菔子所含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的予试,发现有氨基酸、蛋白质、醣、多醣、酚类、生物碱、黄酮甙、挥发油,脂肪油,植物甾醇的反应。
1979年Z1期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士贤;邓明鲁;
<正> 我国东北爬行纲动物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过去曾经有些报导,至于做为药用的系统整理,尚且缺如。十余年来,我们在东北动物药调查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爬行纲的药用动物不断整理、增补,现已知有16种做为药用。兹将整理如下,供同志们参考:
1979年Z1期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正> 为了总结交流科技学术经验,检阅科研成果,活跃学术空气,我院于一九七八年十二月末举行了“一九七八年学术年会”。除本院外,特邀省内中医药代表四十余人光临指导。会议历时三天,首先由院党委副书记汪正同志致了开幕词,接着用三个下午的时间,进行了
1979年Z1期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的规定,我院党委,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已于78年10月决定成立长春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由三十七人组成:
1979年Z1期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晓路;
<正> 为了加强对学报——《吉林中医药》的组织领导,不断提高本刊水平,经院党委决定成立《吉林中医药》常务编辑委员会,下设编辑室,负责日常编辑印发工作。本刊常务编委由副院长陈夷、以及历纯朴、刘庆欣、郝树成、阎洪臣、王烈、刘冠军、谭家兴、胡永
1979年Z1期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