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刘恒瑞伤燥与中燥辨证论治思路

    李良之;翟双庆;陈子杰;杜林珊;禄颖;

    燥病分类研究是中医燥病研究及临床应用的关键。基于江浙医家刘恒瑞著作《六淫直径》,聚焦其燥病的辨治特色,发现并总结该书对燥病的认识:精辨燥邪性质,对燥邪阴阳、燥热等争议问题做详细划分;厘清燥邪发病证候,依据典型症状辅助临床鉴别,认为脉浮、汗出与伤燥有关,而脉沉、无汗与中燥有关,进一步提炼燥病发病病机为脏腑气滞;采用分层论治,以化燥为先,针对伤燥在表,用苦温甘辛之剂以调和,中燥入里则以“化热与否”为辨证核心,结合舌脉,分别用温下、寒下之剂祛邪外出。刘恒瑞在《六淫直径》中对燥病的系统考辨和分层论治策略,丰富了中医六淫邪气之燥邪的辨治内容,也为后世临床诊治燥病提供了重要借鉴。

    2025年09期 v.45 993-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理论研讨

  • 基于“血不利则为水”探讨活血利水法在肝硬化腹水治疗中的应用

    王月;许永攀;雷根平;魏海梁;王捷虹;

    阐述“血不利则为水”理论内涵及肝硬化腹水发病机制,并从中医、西医理论阐述“血不利则为水”与肝硬化腹水病机转化的关系。瘀血贯穿肝硬化腹水病程演变始终,治疗肝硬化腹水需灵活应用活血利水法:气滞及血而为水,当行气活血利水;气虚及血而为水,当益气活血利水;阳虚寒凝血脉而为水,当温阳活血利水。在“血不利则为水”理论指导下探究活血利水法在肝硬化腹水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辨证治疗肝硬化腹水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09期 v.45 999-10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肾燥不合”探讨肛肠疾病中医辨治思路

    刘明星;高静;陈航;荆涛;王艳逊;龙俊红;王丽虹;张书信;

    “肾燥不合”出自《周慎斋遗书·自下》,本义为肾阴不足,燥而不合,引起二阴开阖失司,出现泄泻。张东扶注为“燥则绽裂有痕”,将其运用于辨治遗精、遗尿等开泄类病,认为“燥”易致“裂”。泄泻、肛裂等肛肠常见疾病与肛周手术创面并发症,症状上与“不合”相似。总结肛肠常见疾病的症状特点,援引古今医家类似观点,在现代临床实践及相关药物药理机制研究中寻找佐证,阐述“肾燥不合”理论在肛肠疾病中医辨治中的应用价值。“肾燥不合”理论注重审察肾阴亏虚、脉络受损、肌肤失养等病机,常采用滋肾、润燥、补阴、养血等治法,为中医辨治肛肠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5年09期 v.45 1004-10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从“脾为之卫”探讨糖尿病皮肤瘙痒症辨治思路

    秦瑞;陈玉鹏;史佩玉;张婉;倪青;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发病与脾肺肾三脏密切相关。脾肺肾三脏协调的关键在于脾,因此从脾论治是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核心。基于“脾为之卫”理论,结合中医脾主运化、升清固本的功能和现代黏膜免疫、肠道菌群的理论基础,分析糖尿病患者因脾失其卫导致皮肤瘙痒的发病机制。以治脾调卫为治疗法则,配合升脾、健脾、温脾恢复脾运卫强、肠-皮肤轴健康状态,从而改善皮肤症状,为临床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5年09期 v.45 1009-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态靶辨治

  • 基于态靶辨治理论探讨绝经综合征诊疗策略

    丁齐又;刘新敏;胡诗宛;张伟;赵林华;

    态靶辨治理论是仝小林院士根据临床实践提出的创新理论。基于态靶辨治理论论治绝经综合征(MPS),绝经综合征可分为“虚”态、“紊”态两个阶段。“虚”态以冲任气血亏虚为主要表现,方选当归补血汤加减,益气养血补虚;“紊”态以肾精亏耗,阴阳失衡为特点,方选二仙汤加黄芪、生地黄滋阴温阳,平调寒热。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症状、尿白细胞增高等指标为靶点,选择靶药进行治疗,临床疗效较好。

    2025年09期 v.45 1013-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基于“态靶辨证”理论探讨构建卵巢癌辨治体系

    钱昱呈;乔金飞;李平;苏丽;

    卵巢癌致死率高,传统中医诊治关注症状但缺乏病机演变及理化指标标准。以态靶辨证理论为指导,结合卵巢癌的发病原因及病机特点,将其病程分为“郁”“湿”“瘀”“虚”四态,并设态下分证,建立核心处方,筛选标靶及症靶药物,实现分态辨治、态靶同调,初步构建卵巢癌态靶辨治体系,为卵巢癌提供精准的中医治疗模式。

    2025年09期 v.45 1016-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2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态靶辨治理论探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疗策略

    谢鹏飞;张莉莉;赵林华;雷烨;陈锐;仝小林;

    态靶辨治是一种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相融合的新型诊疗范式。本文以态靶辨治理论为指导,结合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诊治理论与方法,将糖尿病依据患者体质量,分为肥胖型(脾瘅)和消瘦型(消瘅)。糖尿病其自然演变过程可分为郁、热、虚、损四期(态)。治疗上态靶结合,针对不同阶段(态)提取凝练核心方,此阶段的其他证侯、症状根据态下分证加减,临床效果显著。基于态靶辨治理论探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疗策略,以期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提供新的诊疗模式和参考。

    2025年09期 v.45 1021-1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经验传承

  • 全国名老中医李铁治疗湿热蕴毒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汪莉;刘妍辰;闫真;李铁;

    李铁认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展过程中除“热、瘀、虚”三种病因外,尚存在第四种致病因素“湿”,湿邪久蕴成毒致本病发生。李铁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分立湿热蕴毒证型,并以“化湿解毒”为治疗原则,采用“四草四根汤”联合薏苡竹叶散为主方,清热、凉血、化湿、解毒,止血不留瘀,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指标;苦寒之品易损伤脾胃,养阴之药又多滋腻,脾胃受损,难以受化,久而生湿,故在调治后期,需醒脾化湿,随证治之,临床疗效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2025年09期 v.45 1026-1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胡元会分期论治心房颤动经验

    杜宜航;段城林;陈佳凡;魏艺;胡元会;

    胡元会从“气、火、痰、瘀、虚”辨治心房颤动,认为心房颤动病性多以虚实夹杂为主,其病机演变具有一定规律,早期常以肝气郁滞、化火扰心为其发病之因,随着疾病进展,痰气交阻、瘀血内生成其致病之标,若疾病迁延不愈则易由实致虚,而成肝肾不足,阴损及阳之证。临床施治过程,当以“补虚泻实”为总体治疗原则,早期疏肝理气,清火解郁以治其因,继而化痰散邪、活血逐瘀以祛其标,随着病性改变,可用滋补肝肾、温阳定悸以转其归。治疗过程当以平调脏腑阴阳、和畅气血津液为要,用药当紧扣病机,权衡寒热,随证化裁,以药之偏性调人之阴阳,方可取得良好疗效。

    2025年09期 v.45 1030-1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鑫辉从营血分论治胸痹心痛经验

    陆哲雯;蒋啸;刘莉;李鑫辉;

    李鑫辉认为,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是瘀热壅毒,毒损心营,病机关键是营热阴伤生瘀,治疗原则是清热凉营解毒,养阴和脉止痛,临证运用温病学营血分辨证从祛邪、和脉、防瘀三个角度防治胸痹心痛,方用清营汤、三甲复脉汤、丹参通络解毒汤等加减,标本兼治,改善症状。李鑫辉提出热、瘀、毒致病说,坚持护营存阴原则以护心脉,认为以温病学营血分辨证为纲,以清营养阴通瘀法为主要治疗大法,或可为临床治疗胸痹心痛新思路。

    2025年09期 v.45 1034-1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金实“无热即是寒”理论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

    吕慧敏;金实;韩善夯;

    金实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基本病机为经络气血痹阻不通,正气亏虚是发病关键,外邪侵袭是发病重要因素,临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首当辨明寒热。金实以“无热即是寒”理论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寒热为总纲,以清热或温寒为主法,兼以行气、逐瘀、化痰、补虚、滋阴,辨证结合辨病,经方结合验方。临证自拟痹痛方,刚柔相济,润燥并举,每获良效。附验案一则供参考。

    2025年09期 v.45 1039-1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疑难病例

  • 仝小林基于脏腑风湿理论治疗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验案1则

    尹瑞阳;燕艳;田佳星;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骨病,其特征为正常骨组织被异常增生的纤维组织取代,进而引起骨畸形及病理性骨折等临床表现。仝小林从脏腑风湿理论出发,归纳本病的核心病机为风寒湿邪伏留于骨,郁久化瘀并扰动少阳。治疗上首先调和少阳枢机透邪,继以散寒除湿,健脾补肾,调免通络,兼以化瘀,疗效显著。通过探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案的中医诊治,分析基于脏腑风湿理论对疑难疾病的精准辨治过程,以期为临床治疗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45 1043-1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临床研究

  • 健脾升清针刺法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

    陈冰洁;牟晓琛;高颖;

    目的 评估健脾升清针刺法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AP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纳入脾气虚弱、风痰阻络型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27例(27眼)予口服甲钴胺片、维生素B_1片治疗,观察组28例(28眼)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法结果和安全性。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斜视度均呈现显著改善趋势(均P<0.05),观察组斜视度前后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眼球运动分级和复视像距离评级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差异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过程中,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健脾升清针刺法可以改善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患者的斜视度、眼球运动和复视症状。

    2025年09期 v.45 1046-1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鍉针点穴按摩配合重灸治疗脑卒中后气虚型便秘

    李艳;刘跟莉;朱嘉民;管淑敏;付瑶;刘爽;段国涛;孙晴晴;

    目的 基于段富津“培补脾胃正气”学术思想,探讨鍉针点穴按摩配合重灸治疗脑卒中后气虚型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70例脑卒中后气虚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过程中,观察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3例)。对照组32例接受卒中后重灸治疗,观察组3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鍉针点穴按摩治疗,2周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后,2组Bristol评分、CSS评分、排便时间、中医证候积分、MBI临床疗效及PAC-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77%,30/31),高于对照组(84.37%,27/32)(P<0.05)。2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出现轻微腹胀或便意增加,但未影响治疗依从性。结论 “培补脾胃正气”学术思想指导下的鍉针点穴按摩配合重灸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气虚型便秘患者大便性状、排便频率、排便时间、腹痛的症状,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025年09期 v.45 1050-1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7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黄芪附子汤加减辅助治疗脾肾阳虚型乙肝肝硬化

    张健荣;施亚军;姜伟杰;王忠成;

    目的 分析黄芪附子汤加减辅助治疗脾肾阳虚型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脾肾阳虚型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0例行抗病毒、保肝、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4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黄芪附子汤加减治疗。2组治疗6个月后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和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HBV DNA定量,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肝脏硬度值(LSM)。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95.74%,45/47)显著高于对照组(82.00%,41/50)(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ALT、AST、TBIL、HBV DNA定量、HA、PCⅢ、CⅣ、LSM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2.00%,6/50)与观察组(14.89%,7/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芪附子汤加减辅助治疗脾肾阳虚型乙肝肝硬化患者,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且安全性良好。

    2025年09期 v.45 1055-1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抗阻运动联合深刺颈夹脊治疗颈椎病

    赵芸;陆虞荪;冯矗;马金丹;吴佶;李刚;陆张彪;

    目的?观察抗阻运动联合深刺颈夹脊穴治疗颈椎病颈痛与普通针刺法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96例颈椎病颈痛患者,采用分层区组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n=49)与对照组(n=47)。治疗组1例退出,对照组2例失访。治疗组给予抗阻运动加深刺颈夹脊穴治疗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 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式McGill评分量表评分(SF-MPQ)、颈痛量表(NPQ)、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评估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VAS、SF-MPQ、NPQ、NDI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评分降幅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3.9%,46/49)高于对照组(74.5%,35/47)(P<0.05)。结论?抗阻运动联合深刺颈夹脊穴与普通针刺法治疗颈椎病颈痛均有疗效,抗阻运动联合深刺颈夹脊在缓解疼痛、功能改善方面优于普通针刺。

    2025年09期 v.45 1059-1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实验研究

  • 蜈蚣败毒饮干预脂肪酸代谢途径影响银屑病复发的机制研究

    刘晓宇;张晴;安月鹏;杨素清;

    目的 观察蜈蚣败毒饮通过干预脂肪酸代谢途径Fabp4/Fabp5-IL-17/IL-22影响银屑病复发的机制。方法 采用咪喹莫特一次诱导8 d+停止诱导30 d+二次诱导8 d的方法,制备复发型银屑病模型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复发模型组、甲氨蝶呤西药对照组、蜈蚣败毒饮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经灌胃后,分别对其皮损指数、脂肪酸代谢途径中Fabp4、Fabp5、IL-17、IL-22的mRNA表达情况及蛋白含量进行检测,并整体分析药物干预后模型大鼠中上述各指标的表达情况与皮损指数变化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复发型银屑病大鼠模型皮损指数显著升高,蜈蚣败毒饮可以明显改善模型鼠皮损状态(P<0.05或P<0.01);银屑病皮损在模型鼠中再次发生时,其皮损组织中脂肪酸代谢途径在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方面均呈现高表达趋势(P<0.01),蜈蚣败毒饮中、高剂量组均能够显著抑制该途径中相关基因转录水平(P<0.01)和各靶点蛋白含量(P<0.01);模型大鼠皮损恢复程度与各靶点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均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蜈蚣败毒饮通过干预脂肪酸代谢途径中的Fabp4、Fabp5,可能影响了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T_(RM))细胞能量的摄取和供给,从而抑制T_(RM)细胞产生IL-17、IL-22等下游炎性因子,来发挥降低银屑病复发作用。

    2025年09期 v.45 1064-10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加味消脂利肝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肠道屏障及肝损伤的调节作用

    王玺舜;陈美丽;廖小妹;唐博翔;谭周进;何文智;

    目的 探讨加味消脂利肝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处理组(西药组)和加味消脂利肝方组(中药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通过高脂饮食诱导NAFLD模型。空白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西药组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0.42 g/kg)灌胃,中药组给予加味消脂利肝方(7.8 g/kg)灌胃,治疗周期为14天。治疗结束后,使用HE染色观察肝脏和结肠组织病理变化,ELISA测定TG、T-CHO、DAO、D-乳酸、TNF-α及IL-1β的水平,免疫组化学染色法检测结肠组织中Occludin和ZO-1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T-CHO、DAO、D-乳酸、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ZO-1和Occludin表达水平均增高(P<0.05)。中药组大鼠血清TG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D-乳酸和TNF-α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肝脏和结肠损伤显著,中药组和西药组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加味消脂利肝方可以调节ZO-1、Occludin表达,修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肠道屏障功能,减轻肝脏损伤和炎症反应,有效防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展。

    2025年09期 v.45 1070-1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1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补益强心片对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模型大鼠证候及血液代谢组学的作用分析

    周继胡;刘博;王鑫;纪凤兰;温富春;徐惠波;付萍;丁涛;

    目的 观察补益强心片对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大鼠证候的影响,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探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取10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模型组。模型动物实施冠脉结扎术后,将出现心肌缺血的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芪参益气滴丸组、补益强心片高剂量组(0.68 g/kg)、低剂量组(0.34 g/kg)。每日给予试药后1 h,力竭游泳,控食,共计4周;于末次游泳前10天开始,连续注射肾上腺素注射液0.5 mL/kg。结束游泳后,采集心脏彩超、抓力、旷场运动、呼吸、脉搏、心率、舌象等宏观指标。采血,分离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补益强心片高、低剂量组能明显升高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搏量(SV)、增加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高剂量组能缩小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增加抓力、降低脉搏频率和增加振幅。代谢组学结果显示,补益强心片组与模型组比较筛选出27种差异代谢物,调低的有12种,调高的有15种。利用MetaboAnalyst 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补益强心片对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改善作用主要涉及通路为嘧啶代谢和色氨酸代谢。结论 补益强心片能够改善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宏观体征中乏力和脉细数症状,提高射血分数,增强心功能。补益强心片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可能与色氨酸代谢和嘧啶代谢密切相关,预测生物标志物是5’-三磷酸胸苷和4-(2-氨基苯基)-2,4-二氧代丁酸。

    2025年09期 v.45 1075-1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0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重构本草

  • 重构本草——竹叶、淡竹叶

    王亚运;孙郡;薛崇祥;王文帆;朱文辉;赵林华;

    通过调研古籍文献、梳理中医药现代研究成果,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的认识及应用经验,归纳竹叶和淡竹叶:竹叶功效主要为清热泻火、除烦生津,淡竹叶功效主要为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竹叶症靶为发热,淡竹叶症靶为发热,小便涩痛。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竹叶、淡竹叶及其有效成分均具有退热,抗炎、抗氧化等作用。竹叶和淡竹叶均无明显毒性,但淡竹叶不适用孕妇等特殊用药群体。竹叶临床常用剂量为9~20 g;淡竹叶临床常用剂量为6~10 g。

    2025年09期 v.45 1082-1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重构本草——猪苓

    孙郡;马晶;张伟;

    通过调研古籍文献、梳理中医药现代研究成果,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的认识及应用经验,归纳出猪苓:功效主要为利水渗湿,症靶为水肿、腹水、小便淋涩、泄泻,标靶为高血肌酐和高血尿素氮。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猪苓及其有效成分具有利尿、护肾、抗炎、抑菌、保肝、抗肿瘤、增强免疫等作用。猪苓无毒,但其利水之力较强,无水湿者、阴津大亏者及肾脏亏虚不耐渗利者忌用,孕妇忌用。猪苓临床常用剂量为6~30 g。

    2025年09期 v.45 1085-1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方药纵横

  • 苦酸通调方通过调节LTB4/BLT1信号通路干预炎症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研究

    吕娇;杜撒撒;米佳;闫冠池;赵芸芸;王秀阁;

    目的 探讨苦酸通调方通过调节LTB4/BLT1信号通路减轻炎症改善肝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建立T2DM小鼠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苦酸通调方低、中、高剂量组,灌胃给药12周,观察小鼠的一般状态、体质量和空腹血糖(FBG)变化,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胰岛素葡萄糖耐量试验(IGTT)、丙酮酸耐量试验(PTT);检测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采用油红O与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免疫组化、ELISA法检测胰岛素抵抗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I3K、p-PI3K、AKT、p-AKT及炎症信号蛋白LTB4、BLT1、IL-6、TNF-α、IL-1β水平的表达。结果 苦酸通调方与二甲双胍干预后,小鼠FBG、体质量、各时间点血糖及曲线下面积(AUC)、胰岛素水平、TC、TG和LDL-C显著降低,HDL-C显著增加(P<0.05);油红O染色与HE染色显示,苦酸通调方与二甲双胍对肝组织病理损伤有改善作用;ELISA实验显示,干预后小鼠肝脏LTB4水平显著降低(P<0.05);WB及免疫组化实验显示,干预后小鼠p-PI3K、p-AKT、AK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BLT1、IL-6、TNF-α、IL-1β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苦酸通调方可通过调节LTB4/BLT1信号通路减少肝脏炎症,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紊乱和肝胰岛素抵抗。

    2025年09期 v.45 1088-1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6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针灸推拿

  • 培元隔药饼灸对卒中后疲劳焦虑抑郁状态、睡眠质量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毕文卿;庄礼兴;刘润妮;代玉玲;葛淑琦;

    目的 探讨培元隔药饼灸对气虚血瘀型卒中后疲劳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睡眠质量、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纳入气虚血瘀型卒中后疲劳患者105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培元药灸组、培元灸组和对照组,研究过程中培元灸组和对照组因患者要求增加干预方法各脱落1例,最终纳入103例。培元药灸组35例予培元隔药饼灸治疗,培元灸组34例予单纯艾灸法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脐(神阙)单纯艾灸法治疗。记录并比较3组治疗前后疲劳严重度量表(F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炎症因子CRP、TNF-α、IL-6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后,3组FSS量表、PSQI量表、SAS量表和SDS量表均有改善(P<0.05),CRP、TNF-α和IL-6等炎症因子均下降(P<0.05),且培元药灸组改善程度优于其他2组(P<0.05)。结论 培元隔药饼灸可改善气虚血瘀型卒中后疲劳病人疲劳症状,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睡眠质量,且优于培元区单纯艾灸及单穴(神阙)纯艾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5年09期 v.45 1094-1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蜜煎导方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老年难治性便秘

    陈文文;尚德师;贺敏;孙艳红;

    目的 观察蜜煎导方纳肛联合便秘点耳穴贴压治疗老年难治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难治性便秘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蜜煎导方纳肛联合便秘点耳穴贴压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统计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治疗前后胃肠电参数。结果 观察组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困难程度、每次排便时间积分低于治疗前(P<0.01)。胃肠电参数结果显示,老年难治性便秘患者胃体及胃窦波形平均频率(FC)较正常值偏高,升结肠及降结肠波形平均幅值(AP)较正常值偏低。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胃体及胃窦AP、波形反应面积(RA)升高(P<0.05),电节律紊乱百分比(RD)降低(P<0.05);升结肠和降结肠AP、RA明显升高(P<0.01),RD明显降低(P<0.01)。结论 蜜煎导方纳肛联合便秘点耳穴贴压能明显改善老年难治性便秘患者胃肠功能紊乱、胃肠动力不足状态,安全性良好。

    2025年09期 v.45 1099-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热敏灸辨证取穴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

    吴清林;张玉萍;李学军;

    目的 探讨热敏灸辨证取穴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予西药盐酸氟西汀胶囊治疗,观察组予热敏灸辨证取穴治疗,治疗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分,实验室指标5-羟色胺(5-HT),皮质醇(COR),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HAMD-17评分、PSQI评分、COR水平均呈现下降趋势(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WHOQOL-BREF评分、5-HT、BDNF水平均上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94.44%,51/54),明显高于对照组(75.92%,41/54)(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55%,3/54),低于对照组(22.22%,12/54)(P<0.05)。结论 热敏灸辨证取穴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能够改善患者症状,提升生活质量,调节血清指标,安全有效。

    2025年09期 v.45 1103-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针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上颈椎融合术后临床疗效

    张建坡;贾永伟;戴复;黄正;郭际;金浪;

    目的 探讨针刺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上颈椎融合术患者齿状突周围滑膜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上颈椎融合术患者41例临床资料,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对照组20例,术后24h内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针刺组2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周采用VAS评分、颈椎JOA评分、颈椎NDI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寰枢前间距AADI、寰齿后间距PADI、颈延髓角及椎管面积变化评估患者减压效果。结果 术后2组神经功能和临床症状均改善。2组术后1周、术后2周VAS评分、颈椎JOA评分、NDI评分改善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2周,针刺组VAS评分、颈椎JOA评分、NDI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2周寰齿前间距、寰齿后间距、脊髓延髓角及椎管面积均优于术前(P<0.05)。结论 针刺可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上颈椎融合术患者术后康复积极性和依从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枢椎齿状突周围滑膜团块,提高生活质量。

    2025年09期 v.45 1107-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综述

  • 葛根有效成分治疗血管源性眩晕药理机制研究进展

    王莎;高伶俪;王颍;徐冰;

    血管源性眩晕(vascular vertigo)主要由脑血管病变引发,临床表现为持续性或发作性眩晕,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血管源性眩晕发病机制涉及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流动力学异常、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等多重因素,临床尚缺乏特效治疗药物。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及临床用药规律研究发现,葛根是治疗血管源性眩晕的高频单味中药之一。葛根的主要成分异黄酮类、三萜类、香豆素类、碱类化合物等均有防治血管源性眩晕作用。总结血管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葛根的药理特性,发现葛根多途径、多靶点治疗血管源性眩晕。

    2025年09期 v.45 11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