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从厥阴病探讨肿瘤微环境的微观辨治思路

    石玮;邢烙涛;甘雪军;杨宝川;方芳;姚菲;谢胜;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与其微环境密切相关。晚期肿瘤涉及多组织、多器官、多系统,进而影响全身脏腑、气血阴阳,形成阴阳失和、寒热错杂、脏腑失调、贼风内动的病理状态,与《伤寒论》厥阴病病理特点相似。本文从厥阴病理出发,阐述肿瘤微环境核心病机和治疗方法,以期为中医干预肿瘤微环境提供新思路。

    2025年10期 v.45 1117-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理论研讨

  • 基于水气病理论探赜肾病综合征治疗

    任波;陈新政;李小会;

    肾病综合征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小球滤过膜损伤,临床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为主症的一组临床证候群。本病属中医学“水气病”“水肿病”“虚劳病”等范畴。水气病理论源自《黄帝内经》,成熟于《金匮要略》,笔者在 “血不利则为水”与“阳化气,阴成形”“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等学说指导下,辨病辨证相结合,提出本病属风水者,以宣肺利水为主;属皮水者,以宣肺健脾为主;属正水者,以健脾温肾为主;属石水者,以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为主。

    2025年10期 v.45 1121-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微汗法”在荨麻疹中的应用探讨

    郎婧;郎娜;任建勋;李亚琴;屈欢欢;吴思琪;李雅宁;汪津禾;

    湿邪是荨麻疹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荨麻疹的病机之本为“卫外不固,玄府失司”,病机之标为“风邪触冒,与湿搏结”,郎娜在荨麻疹临床诊疗过程中遵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和《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所提到“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等原则,使用微汗法治疗荨麻疹效如桴鼓,可以通过温覆、啜热粥、扑粉、改变药物组成与剂量的方法达到微汗出的目的,并根据患者有无汗出,选用不同的方剂,汗出为阳虚,选桂枝汤微发其汗;无汗为阳郁,选桂麻各半汤小发其汗,临证使用,颇获奇效。

    2025年10期 v.45 1126-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基于“玄府-乳络”理论论治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李小发;汪唐顺;高翔;左禧萌;冯雪;孙萍;王玉坤;高爽;周柯鑫;史晓光;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属中医“乳痈”“粉刺性乳痈”的范畴,临床多数从肿块期、脓肿期、溃破期三期渐进过渡,其病理表现与玄府-乳络病变特征极其相似,初期玄府失养,乳络失司;中期玄府郁滞,乳络不通;终期玄府闭塞,络体败废,核心病机为玄细郁闭,中医辨证强调抓住玄府-乳络病变的病因病机,将“启玄通络”的治疗思想贯穿始终,同时注重分期辨证,灵活变通,巧用特色治法提高疗效。

    2025年10期 v.45 1130-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基于“靥本相应”理论辨体辨证论治桥本甲状腺炎

    司新颖;丁治国;李会龙;郭志卂;陈智;汪亚娅;户蕊;

    基于丁治国创新性提出的“靥本相应”理论、桥本甲状腺炎与体质的密切相关性,提倡分阶段精准论治、辨体辨证相结合、中西医优势互补综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未发病的亚健康阶段,以“辨体论治”为主,出现明显不适时兼以“辨证论治”达“未病先防”。已发病的病情尚轻阶段,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无证可辨”可从“辨体调体”入手,纠正脏腑气血阴阳之盛衰以“调体防变”;患者出现典型临床表现,当以抓主症辨主证为主兼调体,适度干预以“既病防变”。达病情既重阶段时,当结合现代医学诊疗技术,中西医整合治疗、辨体辨证综合论治,改善机体内环境之紊乱,以期尽早治愈疾病,且减少复发以“瘥后防复”。

    2025年10期 v.45 1134-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态靶辨治

  • 基于“态靶辨治”论治广泛性焦虑障碍

    晋胜康;刘家博;杨玲玲;张卓;李昀熹;谢晓燕;溥弋棋;杜锦程;李艳;

    基于仝小林创立的“态靶辨证”理论探讨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辨治思路。根据焦虑程度及发展阶段,根据焦虑程度将广泛性焦虑障碍分为“虑、热、燥、痰、虚”五种总体偏态,锚定情志相应的关键病机,每个偏态设立核心方进行宏观调摄,并在微观上针对典型情志及躯体症状使用相应靶药精准施治。态靶辨治,可以有效改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焦虑和躯体症状。

    2025年10期 v.45 1139-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基于“态靶”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王子涵;罗静;陶庆文;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外分泌腺受损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发病隐匿,异质性强,属于中医“燥痹”病的范畴。在“态靶辨治”理论指导下,基于“阴虚内燥”“本虚标实”的病机认识,本病可分为“湿、燥、损”三态。态下分证,湿态包括“气虚湿蕴”“燥湿互结”证;燥态包括“阴虚肺燥”“阴虚肾燥”证;损态包括“阴伤精损”“燥毒血损”“燥热神损”证。关节、皮肤、肺脏、肾脏等系统受累症状可作为症靶辨治;免疫球蛋白升高等理化指标异常可作为标靶辨治。治疗中需把握燥湿平衡,依“态”处方、据“靶”佐药,基于“态靶”理论综合辨治干燥综合征。

    2025年10期 v.45 1143-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经验传承

  • 刘丽芳“首辨阴阳,以通为用”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常用药对举隅

    周瑶;刘丽芳;

    本文总结了刘丽芳辨治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常用药对经验。刘丽芳在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过程中强调首辨阴阳、调和脏腑,邪去正安、以通为用,常用轻清宣散的金银花-连翘药对治疗阳证非哺乳期乳腺炎,温阳通络的鹿角霜-淫羊藿药对治疗阴证非哺乳期乳腺炎。针对有形之邪强调“以通为用”,常用蒲公英-炒麦芽药对以疏通乳络,针对有形之气滞常用柴胡-香附药对以疏肝行气;血瘀常用醋三棱-醋莪术药对以破血逐瘀;痰浊常用玄参-浙贝母药对以化痰散结;膏浊常用山楂-炒麦芽药对以化浊降脂。各药对灵活配伍,使乳络不通之处可通,气血凝聚之地可散,十二经通畅则疾病痊愈矣。并附临床验案一则以飨同道。

    2025年10期 v.45 1148-1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国医大师段富津活血通络法治疗中风病经验

    廖俊发;赵雪莹;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药治疗中风病具有其独特优势。通过对段富津临床治疗中风病的验案进行分析,发现段富津治疗时谨守病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亦兼顾对“瘀阻经络”的施治,以活血通络法贯穿治疗始终,针对不同病因,用药灵活多变。

    2025年10期 v.45 1152-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健八髎灸疗法临床应用探析

    李卉;段云风;高烽笑;王健;

    八髎灸疗法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中医特色疗法,王健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其具有补益肝肾气血,暖宫活血,散瘀调经等功效,同时具有相对安全无痛,治疗范围大,温通渗透作用强等优势,故而在临床广泛应用于腰骶部及下肢疼痛类疾病、与泌尿生殖系统相关疾病。本文从八髎穴定位切入,探讨八髎穴定位与主治变迁,探寻八髎穴刺灸法变迁与其处施用隔物温灸的发展,总结“八髎灸”疗法的形成及临床应用,探讨王健运用八髎灸结合其他中医疗法的医案两则,以期总结八髎灸的发展源流、作用机制及临床优势,为日后临床工作提供新的疗法及思路。

    2025年10期 v.45 1156-1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刘瑞芬基于“虚郁痰瘀”分期辨治子宫内膜息肉经验

    马秀玲;梁美林;李卉;王宪;张丽娟;

    总结刘瑞芬论治子宫内膜息肉的临证经验。认为“正虚、肝郁、痰凝、瘀血”是子宫内膜息肉产生的基本因素,病机关键是痰瘀搏结,属本虚标实证,病位在胞宫。经前期止痛调血方扶正复本、健脾补肾;经期宫清方活血化瘀、推陈出新;经后期通用之血方益气养阴、化瘀止血。临证结合月经周期分期论治,发挥中医药个体化优势,以达标本兼顾、改善症状和减少复发的目的,为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年10期 v.45 1160-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韩新民运用角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经验

    杨月娥;韩新民;李岩;

    角药是历代医家基于中医药基本理论,根据辨证论治为指导,并结合长期遣方用药经验总结,利用药物性味归经特点,将三味中药配伍的一种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的组合模式,能起到发挥协同增效、减毒增效等作用。韩新民从事临床工作40余载,致力于儿童抽动障碍的研究,经验丰富。韩新民在指导临床用药时,不仅专注于儿童抽动障碍自身发病特点遣药组方,巧妙运用角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也是特色之一,并取得了良好疗效。本文将韩新民用药规律进行了总结,并分析探讨了韩新民所用角药的内涵,附验案1则。

    2025年10期 v.45 1165-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国医大师严世芸治疗心律失常经验

    徐朝辉;严骅;仕丽;刘永明;

    严世芸治疗心律失常审察病机如审度战机,具体为心主血脉,不通则不用,不用发为悸;心主神明,神不安则悸不定;五脏病传,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按机立法如排兵布法,具体为治以荣通气血、调和阴阳;兼顾虚实,通补兼施;顺应态势,扶正祛邪。依法用药如调兵遣将,具体为麻黄细辛附子汤、强心饮、生脉散、知柏地黄丸调和阴阳;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荣通气血;经验用药仙鹤草20 g、景天三七15 g、万年青根18 g、苦参30 g抗心律失常;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养心安神。并附验案一则。本篇通过整理归纳严世芸治疗心律失常经验,对于建立中医临证思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总结并推广。

    2025年10期 v.45 1170-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疑难病例

  • 仝小林治疗儿童川崎病经验

    孙阿茹;田传玺;杨浩宇;孙郡;罗金丽;周凌;陈锐;

    川崎病为急性系统性血管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累及冠状动脉,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西医以对症治疗、控制症状为主,但复发率较高、疗效有限,亟需探索新的治疗策略。现整理仝小林临床诊治不典型川崎病医案一例,从少阳枢机失调与脏腑风湿角度,提出调治川崎病的新思路。仝小林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外和、内和同调,调畅气机,兼以透散郁热,并结合靶药治疗,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疗效显著。本文旨在为川崎病的治疗提供新的中医方药策略,也展现了中医药在儿科疑难疾病中的独特价值。

    2025年10期 v.45 1175-1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临床研究

  • 穴位贴敷联合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寒哮证)

    师董芳;吕红;陆兵;苗伟;朱红林;

    目的 观察穴位贴敷与射干麻黄汤加减联合方案对支气管哮喘(寒哮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2021年6月-2024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太仓附属医院102例支气管哮喘(寒哮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与治疗组(对照组基础+穴位贴敷与射干麻黄汤加减疗法),各51例,2组疗程均设定为7 d。对比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肺功能指标[包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率(FEV_1/FVC)、呼气峰流速(PEF)]、炎症指标[包含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免疫球蛋白 E(IgE)、白细胞介素-6(IL-6)]、生活质量评分(AQLQ)、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以及 FeNO、EOS、IgE、IL-6水平均有所下降,且治疗组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的 FEV_1%、FVC、FEV_1/FVC、PEF水平,AQLQ 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上升,且治疗组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6.0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76.4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寒哮证,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气道炎症,改善肺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2025年10期 v.45 1179-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从肠论治探讨隔药灸脐法对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观察

    王爱丽;沈庆思;杨志磊;毕信亚;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隔药灸脐疗法在调节肠道以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症状的效果。方法 选取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盐城市中医院在2021年8月-2024年8月期间所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共4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隔药灸脐法的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在经过4周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认知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在进行4周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和神经功能损伤(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简表(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优于对照组60.00%(P<0.05)。结论 基于脑肠轴理论,隔药灸脐法可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同时相对传统针灸及口服中药汤剂,此法易于接受,基本无不良反应,安全系数高。

    2025年10期 v.45 1184-1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越鞠丸加减结合“怀忠针法”治疗气郁型偏头痛

    高小梅;郭晋斌;李毓娇;王艳萍;

    目的 探讨越鞠丸加减结合“怀忠针法”对气郁型偏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2023年5月-2024年5月收治的80例气郁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2组均接受越鞠丸加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怀忠针法”,2组均治疗4周。记录2组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头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的头痛症状、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越鞠丸加减结和“怀忠针法”有助于提高气郁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头痛症状和生活质量。

    2025年10期 v.45 118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柴枳导滞膏防治湿热内阻型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

    黄秋思;姚丹;王楠楠;周杨;潘祥宾;张艳梅;

    目的 探讨柴枳导滞膏防治湿热内阻型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腔镜中心收治的大肠息肉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常规术后干预)和观察组(常规术后干预+柴枳导滞膏药物治疗),各50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中医症状改善情况、实验室指标数据、肠息肉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0%,较对照组80.00%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3个月、6个月及1年复发率分别为16.00%、22.00%及36.00%,较对照组34.00%、50.00%、60.00%更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柴枳导滞膏防治湿热内阻型大肠息肉术后复发效果佳,对其临床症状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且可有效调节胃肠激素,控制血糖、血脂。

    2025年10期 v.45 1193-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实验研究

  • 基于PI3K/AKT/BAD信号通路探讨姜黄对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刘婧影;姚欣雨;陈海东;申宇洁;曹家桢;姚琳;钟祯;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与体内实验探讨姜黄在干预肝纤维化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TCMSP、Pub Chem、Swiss Target Predicition、Gene Card和OMIM等数据库获得姜黄中主要活性成分与肝纤维化相关潜在靶点,进行交集靶点基因富集分析。本研究以50%四氯化碳(CCl_4)橄榄油为主要成分,以大鼠为研究对象,持续8周,建立老年大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并进行药物干预。给药结束后,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水平;测定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通过肝组织油红O染色观察脂质积累;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组织中蛋白激酶B(AKT)、Bcl-2细胞死亡拮抗剂(BAD)、Bcl-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2(Bcl-2) 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姜黄有效成分与肝纤维化交集靶点93个,核心靶点为AKT1、STAT3、EGFR、PPARG、Bcl-2等。姜黄中剂量与高剂量组对ALT、AST、IL-6、TNF-α、SOD、MDA均有显著影响。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肝脏中Bcl-2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BAD、Bax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姜黄中、高剂量组大鼠肝脏中AKT mRNA 表达显著降低(P<0.01);各给药组肝脏组织中Bcl-2、AKT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BAD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姜黄中、高剂量组大鼠肝脏组织中Bax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结论 网络药理学预测姜黄可通过多种途径干预肝纤维化,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姜黄可以改善CCl_4引起的大鼠肝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姜黄调节PI3K/AKT/BAD信号通路相关,为临床试验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2025年10期 v.45 1198-1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解毒化瘀颗粒调控Notch1/Jagged1/Hes1信号通路表达减轻急性肝衰竭免疫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

    吴凤兰;毛德文;裴浩;张日云;陈月桥;

    目的 从免疫炎症角度为切入点,观察解毒化瘀颗粒调控Notch1/Jagged1/Hes1信号通路拮抗大鼠急性肝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 D-氨基半乳糖(D-Galn)+ 脂多糖(LPS)一次性腹腔注射制备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中药组提前灌胃3 d,模型组及正常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形态,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细胞损伤情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凝血仪检测大鼠肝功能、凝血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核因子激的B细胞的κ-轻链增强(NF-κB)、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炎症因子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中Notch1、Jagged1、Hes1的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olt)检测肝组织中Notch1、Jagged1、Hes1的蛋白表达。结果 正常组肝组织肉眼可见表面光滑,质地柔软,颜色鲜红,模型组肝组织可见表面略粗糙,颜色变暗变深稍带黄染,中药组肝组织表面光滑,颜色稍暗,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模型组肝细胞出现大量坏死,炎症细胞浸润,中药组肝细胞坏死程度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少;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升高,中药组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功能ALT、AST、TBIL显著升高,中药组较模型组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及中药组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延长,中药组较模型组PT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及中药组Notch1/Jagged1/Hes1信号通路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中药组 Notch1/Jagged1/Hes1信号通路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解毒化瘀颗粒能改善急性肝衰竭大鼠肝功能、凝血功能,减轻肝脏炎症浸润,纠正免疫紊乱,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otch1/Jagged1/Hes1信号通路有关。

    2025年10期 v.45 1204-1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重构本草

  • 重构本草——大腹皮

    张珂炜;郑仲华;何莉莎;

    通过古籍文献调研、中医药现代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的认识及应用经验,归纳出大腹皮:功效主要为下气宽中,行水消肿。症靶为脘腹胀满、水肿。标靶为胸水、腹水、胃肠动力减弱。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大腹皮及其有效成分具有调节胃肠功能作用。大腹皮与阿托品存在拮抗作用,与抗胆碱药、抗酸剂等药物联合应用时能增强胃肠蠕动。少数患者使用大腹皮后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腹泻、荨麻疹等,此时应停止使用。临床使用剂量为9~30 g。

    2025年10期 v.45 1210-1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重构本草——车前子

    范雪纯;高宇歌;王艳艳;米佳;

    通过古籍文献调研、中医药现代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的认识及应用经验,归纳出车前子功效主要为: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症靶为腹泻、水肿、小便涩痛。标靶为高血压。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车前子及其有效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止泻、利尿、降压等。车前子种皮含有黏液质,宜包煎。临床常用剂量为10~30 g。

    2025年10期 v.45 1213-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方药纵横

  • “苦寒败胃”理论及防治探微

    杨文文;卢雨蓓;张晶;陈琳;杨建飞;蔺环环;石小丽;

    中医学中性味苦寒药物对于临床的药用价值不容忽视,其使用极为广泛,常用于火热、气逆、湿浊等证,疗效显著。但由于其性味特点,若使用不当,会出现脘腹胀满、纳呆、呕恶、饥不欲食、舌干口燥、大便稀溏或便秘等中焦阴阳失衡的“苦寒败胃”现象。所谓“苦寒败胃”,一因苦寒泄热清火有伤及中土之阳之弊,二因苦味能泄、能燥有损及中土之阴之嫌。文章通过论述苦寒中药溯源、性味特点以及在历代医家将脾胃阴阳分而论之的基础上,阐述“败胃”内涵,归纳出“革性更量、辛甘实阳、酸甘润阴”的防治之法,旨在明确理论并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v.45 1216-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针灸推拿

  • 孙远征运用灵台透至阳埋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经验撷要

    张园;游洪菊;王筱鑫;孙晶;李佼徽;孙远征;

    从理论依据、选穴特点、埋针手法、操作等方面浅析孙远征运用灵台透至阳埋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经验。孙远征遵循埋针法“泻热祛邪、通督安神、通络止痛”的中医理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知识,提出灵台透至阳埋针法针刺技术。选取灵台与至阳两穴相须为用,沿着督脉从灵台向至阳的方向透刺,并与圆利针埋针法相结合的一种特殊针刺手法。治疗时强调“静以久留”“一针两穴”“标本兼治”等临床特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屡获良效。

    2025年10期 v.45 1221-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开郁通滞推拿法治疗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型代谢综合征腹型肥胖的疗效观察

    邵宇鹏;徐文杰;刘原坤;刘畅;陈玉鹏;王立军;

    目的 观察开郁通滞推拿法治疗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型代谢综合征(MS)腹型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4例M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7例。对照组接受生活方式干预联合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开郁通滞推拿法治疗,2组均治疗12周。观察治疗第6周、12周后的腰围、腰臀比、体质量、身体质量指数(BMI)、身体圆度指数(BRI)、腹部内脏脂肪厚度、肥胖分级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第6周,治疗组腰围、腰臀比、BRI、腹部内脏脂肪厚度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2周,治疗组腰围、腰臀比、体质量、BMI、BRI、腹部内脏脂肪厚度、肥胖等级较对照组均有显著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显示,治疗组腰围、腰臀比、体质量、BMI、BRI、腹部内脏脂肪厚度、肥胖等级在治疗第6周、12周较基线均有显著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腰围、腰臀比、BRI在干预第6周、12周时无显著差异(P>0.05);体质量、BMI在干预第6周时有显著上升,在干预第12周时有显著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腹部内脏脂肪厚度、肥胖等级在干预第6周、12周时均有显著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开郁通滞推拿法治疗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型MS腹型肥胖,可疏通经络,行气通滞,去浊生新,能显著改善患者腰围、腰臀比、体质量、BMI、BRI、腹部内脏脂肪厚度、肥胖等级等形态学指标,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2025年10期 v.45 1226-1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综述

  • 基于“扶正祛邪”理论探析中医药通过调控线粒体自噬改善慢性心力衰竭

    谢雨昕;陈铭泰;陈英男;黎倩倩;栾杰男;

    中医学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根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慢性心力衰竭病程中线粒体自噬稳态失衡是“正虚邪实”的体现。基于“扶正祛邪”理论探讨中医药通过线粒体自噬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潜在作用机制,论述中医药“扶正祛邪”治法可通过调控线粒体自噬稳态、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减少心肌细胞损伤凋亡、抑制心室重构等环节干预慢性心力衰竭,对揭示中医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现代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0期 v.45 1231-1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虫类药防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王景;张艳茹;张淼;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的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降低因肢体缺血导致截肢的风险至关重要。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血管腔内介入手术已成为严重缺血患者的首选方案。但随之而来的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西医常在介入术后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及腔内二次治疗防治支架内再狭窄。而虫类药具有逐瘀通络之效,且药力峻猛,可为支架内再狭窄的防治提供新的中医治疗方案。

    2025年10期 v.45 1236-1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