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血清皮质醇与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肾阳虚证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郭春艳;傅晨;王敏;徐榛敏;张颖;李涛;牛焕敏;孙林娟;张允岭;陈宝鑫;

    目的 探讨血清皮质醇与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肾阳虚证患者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64例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肾阳虚证患者。根据血清皮质醇中位数分为高皮质醇组和低皮质醇组,各32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血清皮质醇指标,并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及肾阳虚量表测评。采用相关性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血清皮质醇与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肾阳虚证患者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低皮质醇组相比,高皮质醇组的高血压病、脑血管病比例更高,Mo CA、MMSE、AESC量表评分更低(P <0.05),ADL、HAMD、肾阳虚证辨识量表评分更高(P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皮质醇与ADL、HAMD、肾阳虚辨识量表评分均呈正相关,与Mo CA、MMSE、AESC量表评分均呈负相关(P <0.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皮质醇为Mo CA量表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肾阳虚证患者的血清皮质醇水平越高,Mo CA量表评分越低(P <0.001),认知损害越严重。结论 血清皮质醇的升高可能是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肾阳虚证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潜在因素。

    2024年04期 v.44 373-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理论研讨

  • 基于《金匮要略》探析从土郁夺之论治呕吐

    陈奕真;李云海;

    呕吐与脾胃密切相关,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指出“土郁”可导致呕吐,并确立了“土郁夺之”的治则。汉代医家张仲景亦在《金匮要略》中设专篇对呕吐进行了系统论述。基于“土郁夺之”之法,总结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运用“土郁夺之”治疗呕吐的辨证思路及治疗策略,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4年04期 v.44 379-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风”论治黄褐斑

    宗淑芳;谭建宁;柏志芳;丁炜;

    中医认为黄褐斑为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滞涩所致。黄褐斑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外风、内风皆会夹杂其他病理因素而致病,不同的病因在面部的色素斑表现也会有差异。从“风”论治黄褐斑,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围绕“祛风理气”进行拟方,以“风”药引经,走皮肤肌理,调理脏腑气机,临床疗效明显。

    2024年04期 v.44 383-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理论阐释及临床思路探析

    张斯瑶;于永铎;柳越冬;陈萌;齐颖超;

    于永铎认为,痈为火毒生,下利脓血为热毒本质,提出“病由毒起,热毒伤肠”为溃疡性结肠炎病机关键,“邪踞火毒”“湿热毒邪”“正虚伏毒”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病机演变规律,体现热毒伤肠络,毒邪由实致虚,虚实夹杂的病邪转变过程。结合从肠黏膜屏障损伤、免疫功能紊乱、细胞自噬、凋亡、焦亡的病变特点及交叉转化的因果联系,提出以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治法,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消痈,清热利湿、解毒消痈,健脾益气、托毒消痈等辨治策略,并结合临床验案进行分析,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参考。

    2024年04期 v.44 387-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伤寒杂病论》中芍药-附子药对配伍治疗探析

    徐浩田;张永生;柴欣楼;

    《伤寒杂病论》中以芍药-附子药对配伍的方剂有5首,分别治疗痹病及水液代谢障碍疾病,通过对痹病及水液代谢障碍疾病的病因病机、治法、用药特点进行分析,认为芍药-附子药对配伍在治痹三方中主要发挥温阳散寒止痛、调和阴阳的功效,在治水两方中起到温阳利水、敛阴生津的作用。

    2024年04期 v.44 392-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乙型肝炎病毒病原学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武庆娟;吕文良;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病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从肝炎向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发展的一系列疾病,属于中医“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等疾病范畴,病因病机与“虚”“湿”“疫”“毒”“瘀”有关。正气本虚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外感疫毒是疾病发展的始动因素,湿毒邪恋贯穿疾病始终;随着疾病的进展,还会表现出气滞血瘀、脾虚痰浊、癥瘕积聚、气阴两虚等病机特点。在治疗上应将扶正祛邪的思想贯穿始终,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灵活采用益气活血、清热解毒、补脾化痰、利湿通络等方法,达到既病防变、截断病势的治疗目的。

    2024年04期 v.44 396-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琰教授基于形神一体观论治更年期综合征

    李登雲;马华根;郭文煊;汪美君;吴同;李廷杰;杨盈欣;屈会化;赵琰;

    形神一体观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诊治与预后中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赵琰教授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更年期综合征属于形神共病,指出“五脏虚损”与“气血痰火郁”是该病的病机关键,当以补虚开郁、形神同调为治疗原则,补不足,损有余,杂合以治,内外同修贯穿诊治全程。本文总结赵琰对更年期综合征形神同病的认识与诊疗经验,以扩充该病中医临床诊疗思路。

    2024年04期 v.44 399-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经验传承

  • 符文彬教授从心、胆、脾论治顽固性呃逆经验

    吉祥;石国傲;陈锐明;李仲贤;周忆蓉;方慧;张琬欣;邹婧怡;谢星宇;周夏芸;阎路达;符文彬;

    介绍符文彬教授运用整合针灸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经验。符文彬教授认为顽固性呃逆的基本病机在于胃气上逆,脾失健运是其发病的关键,气机不畅是其发病的首要因素。临床治疗当以理气健脾为原则。临证时,符文彬教授强调病症结合,究其发病根源,以排除相关病因,并根据气与神之间的联系和脾升胃降理论提出气逆与情志互为影响,治呃必先调气;而调气的关键在于调神,调神重在调心胆;脾虚贯穿病机始终。故临床治疗从心、胆、脾论治,强调神的重要作用,身心同治,并总结提出“一针二灸三巩固”整合针灸治疗模式,综合运用毫针针刺、灸法、针挑疗法、皮内针等针灸技术,收获良效,以期为临床针灸医生治疗顽固性呃逆提供参考。

    2024年04期 v.44 404-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脏腑风湿论的仝小林态靶辨治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总结

    王昭博;乔丽萍;李梦甜;王佳;

    慢性胃炎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最主要的原因。仝小林教授提出脏腑风湿论,从风寒湿邪气致病的角度,运用态靶结合思想辨治慢性胃炎病变全过程,以《金匮要略》黄芪建中汤为调态靶方,并根据患者证型分属不同,运用三味小方药组、指标靶药、症状靶药态靶并治,增强治疗的精准性,提高中医药防治慢性胃炎的疗效。

    2024年04期 v.44 410-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晶日基于“舌脉相因论”辨治上腹痛综合征经验拾萃

    刘毕赢;南宁;张晗;李杨;姚美玉;谢晶日;

    上腹痛综合征是由脾虚气滞、胃失和降所致的功能性胃肠病。谢晶日从舌脉辨证,从肝脾论治将上腹痛综合征。分为饮食积滞、肝胃不和、脾胃湿热、瘀血停滞、脾胃虚弱5种证型,取保和丸、柴胡疏肝散、连朴饮、失笑散合丹参饮、黄芪建中汤或芍药甘草汤等方剂单独或联合应用,疗效显著,附1则验案加以佐证。

    2024年04期 v.44 414-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作君从气血水火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致不孕症经验

    张琼;吴作君;徐留燕;王春晖;范洪桥;裴晓华;

    吴作君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与气血水火关系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相关,与肾、肝、脾关系密切。治疗上,从肾调水火,育卵促排;从肝脾调气血,养膜助孕。在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症治疗上,以活化清疏为总则,认为活即理血,化即治水,清即平火,疏即调气,将利湿祛浊、滋阴清热、疏肝行气、益气活血、温阳化痰等治法综合应用于合并症治疗中。并结合临床验案对吴作君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致不孕症的诊疗思路及用药经验进行介绍。

    2024年04期 v.44 418-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近现代医案整理从肝论治不寐经验

    于兰;孙美玉;王冀洋;葛子暄;南红梅;

    目的 通过近现代医案整理从肝论治不寐的用药经验及组方规律。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相关医案、学术期刊等资源中检索近现代收录的应用从肝论治不寐的相关医案,并进行分类编撰。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收集整理。将整理的内容通过比对进行纳入和删除,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3.0进行频数、关联规则及聚类等统计和分析。经过专家论证,形成一套应用从肝论治不寐的经验总结,既可丰富基础理论,又可指导临床实践。结果 不寐以肝为主;从肝论治不寐药物四气中,以寒为主;五味中,以甘为主;从肝论治不寐药物功效中,以补虚类为主;不寐从肝论治主要方剂分布中,以逍遥散为主;从肝论治不寐用药频次统计中,以柴胡为主。结论 肝为气血之枢,若肝中气血失于调和,肝失条达而气郁或肝胆实火旺盛等,均可致阳不入阴而不寐,不寐之证,可以调肝,柴胡作为治肝的主要中药,可以和解少阳而治疗不寐。

    2024年04期 v.44 423-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随证施量

  • 芪丹军蛭汤整方随证施量策略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运用

    江林林;王涵;姬航宇;康晓敏;连凤梅;

    方药剂量的调整包括单味药剂量的调整和整方剂量的调整等,对于药少而精、功效专一的方剂,多采用整方调量的方式,整方调量也要遵循随证施量策略。糖尿病肾病是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该疾病早中期,患者往往有蛋白尿,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ACR)升高等表现,芪丹军蛭汤是仝小林院士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靶方,其调量的指征是尿微量白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临证应用时多根据指征的变化对整方剂量进行调整,在确保用药安全的基础上可取得最佳疗效。

    2024年04期 v.44 427-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疑难病例

  • 仝小林院士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验案1例

    陈鹏辉;杨才佳;顾成娟;

    仝小林院士认为,慢性心力衰竭主要责之于气、血、水,气不足,则动力乏源,血必瘀滞,血不利则为水,故心衰之责,无非气、血、水,与西医强心、利尿、扩血管之治则相同。本文从态靶辨治理论出发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病案一则,此患者以虚态为主,瘀血、水停为靶,故以延命汤合真武汤态靶同调,取得了良好临床疗效。将中医传统临床诊疗思路与现代医学疑难问题有机结合,调态与打靶同施,标本兼顾,为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

    2024年04期 v.44 431-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基于三焦理论探讨代谢综合征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状态辨识

    王位;师雨晴;王立超;熊华忠;王梓旭;周航;王梦晨;任吉祥;

    目的 研究代谢综合征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状态辨识。方法 收集2021年3月-2023年6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代谢综合征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四诊信息;采用隐结构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280例代谢综合征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纳入54个中医症状,分层建立54个隐类,综合聚类分别得到3个新的隐类。Z1主要以脾气虚和脾虚湿困为特点,辨为中满态;Z2多以为中焦湿热证和火热证为特点,辨为内热态;Z3以肝肾不足证和肝阳上亢证为主要特点,辨为下焦失藏态。结论 代谢综合征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以脾胃病变为基础,中焦运化失司作为代谢综合征的基本病机,下焦失藏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

    2024年04期 v.44 434-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芪建中汤合暖胃汤治疗患儿脾胃虚寒型急性肠胃炎

    李海华;宋金岭;张志国;王芳;

    目的 观察黄芪建中汤合暖胃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急性肠胃炎患儿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5月医院收治的74例脾胃虚寒型急性肠胃炎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7例。2组均接受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黄芪建中汤合暖胃汤治疗。2组均治疗14 d。对比2组中医证候评分、病症恢复时间、临床疗效、炎症反应、胃肠激素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2组主症评分、次症评分、总评分明显降低(P <0.05),且研究组降低更为明显(P <0.05)。研究组发热、腹痛、呕吐、腹泻等病症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白细胞介素-17(IL-17)、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明显降低(P <0.05),且研究组降低更为明显(P <0.05)。治疗后,2组胃泌素(GSA)水平明显降低(P <0.05),且研究组降低更为明显(P <0.05)。治疗后,2组胃动力素(MTL)水平明显升高(P <0.05),且研究组升高更为明显(P <0.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黄芪建中汤合暖胃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急性肠胃炎患儿疗效确切,可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与胃肠功能,促进患儿康复,减轻炎症反应,且安全可靠。

    2024年04期 v.44 440-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温化痰饮及痰瘀同治理论应用温肺祛瘀方治疗坠积性肺炎

    徐玥;刘一颖;黄冬林;林珑;王吟春;李晓东;张辰浩;

    目的 基于温化痰饮理论研究验方温肺祛瘀方对长期卧床坠积性肺炎化痰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坠积性肺炎患者120例,治疗组63例,对照组57例,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联用温肺祛瘀方,对照组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温肺祛瘀方模拟剂,以MUC5AC、咳痰难易度量表及中医证候评分作为观察指标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2组治疗后MUC5AC、咳痰难易度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MUC5AC、咳痰难易度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西医综合治疗联用温肺祛瘀方,可以更好改善坠积性肺炎患者的排痰困难,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安全性较好,临床应用价值高。

    2024年04期 v.44 44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清热愈疡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对患者肠道菌群紊乱和改善炎症效果的组方分析

    王泽惠;陈天;彭云花;羊琪琪;杨巍;

    目的 探究清热愈疡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分析其组方对患者肠道菌群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肛肠科2021年1月-2022年9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清热愈疡汤灌肠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中医证候积分、Baron内镜积分、梅奥(Mayo)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00%)较对照组(82.00%)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较治疗前,2组双歧杆菌水平上升,乳酸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的双歧杆菌水平上升明显,乳酸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水平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较治疗前2组TNF-α、MCP-1水平均下降,IL-10水平上升,且观察组较对照组的TNF-α、MCP-1水平下降明显,IL-10水平上升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较治疗前2组的中医证候积分、Baron内镜积分及Mayo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Baron内镜积分及Mayo评分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00%)较对照组(14.00%)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清热愈疡汤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治疗效果较好,能够调节患者肠道菌群紊乱,减轻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4年04期 v.44 448-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化瘀接骨汤联合碳酸钙D3片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骨密度、骨代谢的影响

    廖家杰;陈炜成;钟妍苑;叶薇;周林;谭志宏;

    目的 探讨化瘀接骨汤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骨代谢及骨愈合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在2020年9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碳酸钙D3片+化瘀接骨汤加减口服治疗,50例)和对照组(碳酸钙D3片治疗,50例)。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酸背痛、痿软乏力、舌质暗红、乏力且无法负重等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股骨颈、腰椎、粗隆间骨密度水平,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骨保护素(OPG)、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P <0.05);化瘀接骨汤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腰酸背痛、痿软乏力、舌质暗红、乏力且无法负重的积分较低(P <0.05);化瘀接骨汤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股骨颈、腰椎、粗隆间骨密度水平较高(P <0.05);化瘀接骨汤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OPG、ALP、BGP水平较高(P <0.05)。结论 化瘀接骨汤可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骨密度水平,改善骨代谢状态,促进骨愈合,值得临床推广。

    2024年04期 v.44 453-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补肾健脾化瘀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崩漏

    杨泽曙;上官立琴;

    目的 探究补肾健脾化瘀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疗效及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3年1月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收治的崩漏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予人工孕激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补肾健脾化瘀方治疗。维持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比较2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子宫内膜厚度、血流阻力指数(RI)、孕酮(P)、雌二醇(E_2)、黄体生成素(LH)、月经量、出血时间、血红蛋白水平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0%,41/41)高于对照组(87.8%,36/41)(P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主症、次症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2组RI指数均降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2组子宫内膜厚度均增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2组P、E_2、LH水平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2组月经量、出血时间均降低,血红蛋白水平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2组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补肾健脾化瘀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崩漏,可调节性激素水平,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缓解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良好。

    2024年04期 v.44 457-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化癥散积方联合顺铂对HepG2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袁璐;刘扬扬;徐晓浩;王珊珊;孟香彤;刘铁军;冷炎;熊壮;

    目的 通过单独使用化癥散积方(HZSJ)或与顺铂(cisplatin, DDP)联合应用干预Hep G2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以探讨其治疗肝癌的潜在机制。方法 将Hep G2肝癌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缺氧模型组、DDP组、HZSJ组、HZSJ+DDP组,采用CoCl_2法诱导缺氧环境。通过MTT法、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划痕试验验证HZSJ联合DDP对Hep G2肝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凋亡相关因子;网络药理学进行靶点预测;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ZSJ联合DDP对Hep G2肝癌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 HZSJ和DDP可以显著抑制Hep G2肝癌细胞的增殖,并且HZSJ与DDP具有协同作用,降低DDP的有效浓度;当低浓度DDP和HZSJ联合应用时,Hep G2肝癌细胞的早期和晚期凋亡数量显著增加,Bax/Bcl-2的比值显著增加,Cleaved-Casp-3的表达水平也显著增加;低浓度DDP不影响Hep G2肝癌细胞的迁移,而高浓度HZSJ可抑制Hep G2的迁移,当两者联合应用时能够显著降低Hep G2肝癌细胞的迁移率;基于STRING数据库构建HZSJ潜在靶点网络图,确定了HIF信号通路是Hep G2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主要调节通路;Western blot结果表明,HZSJ和低浓度DDP联合应用时,HIF-1α和VEGF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HZSJ可以帮助DDP抑制Hep G2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两者协同促进Hep G2肝癌细胞凋亡,并调节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leaved-Casp-3以及迁移相关蛋白HIF-1α和VEGF。

    2024年04期 v.44 461-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重构本草

  • 重构本草——黄连

    张伟;康梦娇;苟筱雯;汪选斌;张博荀;赵林华;李丽静;

    通过古籍文献调研、中药现代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的认识及应用经验,经讨论认为黄连功效主要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症靶为腹泻、呕吐、疮疡肿痛。标靶为高血糖、幽门螺杆菌阳性、心动过速。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连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止泻、降糖、抑制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抑制房颤、降血脂、抗肿瘤等作用。本品毒性低,但是阴虚烦热、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泄泻患者慎服。临床使用剂量为1~120 g,内服时当根据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使用,并积极探索黄连用量与症靶、标靶的量效关系构建。

    2024年04期 v.44 467-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下载次数:5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重构本草——知母

    丁齐又;仝小林;胡诗宛;张伟;康梦娇;赵林华;

    通过古籍文献调研、中药现代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内专家学者的认识及应用经验,经讨论认为:知母功效主要为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症靶为发热、口渴、烦扰不宁、肺热燥咳。标靶为血糖升高。现代药理发现知母及其有效成分具有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降糖、改善气道炎症、缓解肺纤维化、镇静催眠、调节交感神经、抗肿瘤、降血脂等作用。本品苦寒滋腻而质滑,凡脾胃虚寒,寒湿内停,大便溏泄者忌服。临床使用剂量为6~90 g,大剂量使用时,须注意避免知母苦寒损伤脾胃,可配伍生姜、干姜、草果、肉桂等辛温药物,并积极探索知母用量与症靶、标靶的量效关系。

    2024年04期 v.44 471-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下载次数:5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方药纵横

  • 经典名方百合地黄汤的历史衍变及研究进展

    许俊洁;刘佳;徐娇雅;郑新春;

    百合地黄汤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收录方剂。通过整理古代医籍、现代文献,系统考证百合地黄汤处方来源、组方、主治等历史沿革及研究现状,发现该方最早见于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组方“少而精”,主治百合病,后世医籍记载主治与原方基本一致。处方剂量、药味炮制及煎服法均沿袭原方,鲜有改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具有抗抑郁、失眠、抗肿瘤等作用,主要用该经典名方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心理亚健康状态等。通过全面文献考证,可为经典名方百合地黄汤的现代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文献参考。

    2024年04期 v.44 475-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8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针灸推拿

  • 从“一气周流”角度探讨长白山通经调脏推拿治疗失眠的理论基础

    纪媛媛;张红石;刘杨圣洁;郑旭;陈丽丽;丛德毓;

    失眠是临床的常见症,总病机以阴阳营卫失交,脏腑失和为主。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与发展,在治疗失眠方面已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其原理是通过手法的作用使中焦脾胃升降有序,脏腑调和,气机通畅,促进阴阳、营卫、气血在全身周流,使阴阳相交,营卫调和,人体则可达到气调安神的状态。本文从黄元御提出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理论阐述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治疗失眠的理论依据。附验案1则以佐证。

    2024年04期 v.44 481-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氏“颈四步”手法辅助微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曹晶蕾;陆泳;孟晓耘;

    目的 探究郑氏“颈四步”手法辅助微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随机选取本院在2020年5月-2023年5月间收治的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纳入研究,将其用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微针刀治疗,观察组予以郑氏“颈四步”手法辅助微针刀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疼痛改善、颈椎活动度、血液流变学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75.00%(P <0.05)。治疗后,观察组颈项疼痛、颈项拘挛、上肢疼痛、活动不利、手指麻木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7 d后、14 d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左旋转、右旋转、左侧屈、右侧屈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予以郑氏“颈四步”手法辅助微针刀治疗,可明显提升疗效、改善症状,同时有效减轻疼痛、提升颈椎活动度、改善血液流变,促进颈椎功能恢复。

    2024年04期 v.44 486-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火针治疗疼痛类疾病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

    高宁;郭玉峰;张培初;储心乔;孙莹欣;张明;

    火针作为传统针刺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相对于普通针刺,其高温热力从另一维度增加了对机体的刺激作用。本文通过整理国内外应用火针干预疼痛类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归纳其主要通过调节热休克蛋白、调节免疫炎性反应、调节细胞间信号通路、调节神经细胞凋亡及再生、调节痛觉相关受体的表达等方面发挥治疗作用。火针作用机制研究数量与内容仍不充分,本文对当前机制研究进行总结,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2024年04期 v.44 491-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下载次数:5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