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题

  • 武汉抗疫1号方治疗社区隔离人群发热的疗效分析

    何丽云;李凌香;张小平;闫世艳;王鑫;李晓东;张清;张昕;王超;文天才;仝小林;刘保延;

    目的探索武汉抗疫1号方治疗武汉社区隔离状态发热人群的疗效,分析中医药在"武昌模式"中防治新冠肺炎的效果。方法采用病例系列报告的方法,对武汉地区多个社区隔离状态发热人群进行观察性研究;通过"渔歌医疗平台"记录患者相关信息和诊疗数据,以发热治愈时间和治愈率为主要疗效指标,分析武汉抗疫1号方对隔离状态发热人群的疗效。结果纯中药武汉抗疫1号方的疗效优于非纯武汉抗疫1号方人群,纯中药武汉抗疫1号方发热中位治愈时间为1 d、治愈率为82.7%,非纯中药组治疗发热中位治愈时间为2 d、治愈率为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类发热人群使用纯中药武汉抗疫1号方治疗,发热中位治愈时间均为1 d,治愈率:状态不明者66.7%、密切接触者75.0%、疑似病例80.8%、确诊病例92.6%。对于确诊病例,使用纯中药武汉抗疫1号方与非纯中药的发热中位治愈时间均为1 d,治愈率分别为92.6%、75.5%。结论纯中药武汉抗疫1号方对于隔离状态发热人群的疗效优于非纯中药组,1 d可以看到明显的退热效果;其具有"通用方"的特性,不仅对确诊病例有效,也适合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的防治,为武汉抗疫1号方治疗新冠肺炎提供了证据。

    2021年03期 v.41 281-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从武汉2019-2020年之交的气候变化论“寒湿疫”的成因

    邸莎;沙洪;樊瑷晗;李修洋;李敏;周毅德;林家冉;黄飞剑;

    综合2019年12月-2020年1月31日武汉市的气象资料,此时期武汉市气温范围为-1~18 ℃,正值暖冬,雪天天数较少,但阴雨天气较多,相对湿度大,气候阴冷潮湿,环境呈现出寒湿的特点,利于病毒的滋生和传播。根据武汉异常气候特点、患者临床表现及病情传播情况,COVID-19归属于"疫病"范畴,属于"寒湿疫"。鉴于"寒湿疫"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气候的紧密联系,有必要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医师明确疾病性质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借鉴。

    2021年03期 v.41 287-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从“寒湿疫”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患者验案3则

    陈娟;赵林华;李修洋;杨映映;雷烨;张毅;刘超;杨金蓉;张海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疫"病范畴,本文例举从"寒湿疫"角度论治新冠肺炎验案3则;结合其临床特征、发病时间和气候特点,笔者认为其病因为寒湿裹挟疫戾之气侵袭人体,病位主要在肺脾,以袭表闭肺困脾为主要证候演变;因临床观察到痰湿壅塞之象尤重,故在辛温宣肺的基础上,强调利湿化痰之法,使邪无所恋而助邪外出,邪去则正安;故以麻黄类方辛温宣肺之性作为组方思路,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验证。

    2021年03期 v.41 291-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透达膜原理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应用

    王强;赵林华;唐爽;余剑书;余汉先;张春珍;夏荣军;魏瑾;赵洋洋;

    本文通过研究武汉紫荆医院余汉先主任成功治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例,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其病位在膜原,传变方式为九传致病。对于病位膜原部位进行探源,考虑"膜原"为解剖学中广泛存在于人体胸腔、腹腔的疏松结缔组织和网状组织相关。对于患病早中期患者治疗以清热化湿,透达膜原为大法,对其治疗代表方达原饮、三消饮组方思路进行分析。验案以发热、干咳少痰、乏力等为主症,兼具胃肠道症状,故疗效显著。

    2021年03期 v.41 296-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6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从“方阵”角度探讨“清肺排毒汤”组方思路

    邵建柱;郭杏林;宋斌;杨映映;逄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冠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清肺排毒汤"对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疗效甚佳。本文从"方阵"角度将"清肺排毒汤"所包含的以经方为主的各个处方,拆析为麻黄类、苓桂类、半夏类、柴胡类、枳实类等类方,结合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寒湿疫"的疾病范畴以及寒湿伤阳的核心病机,阐释"清肺排毒汤"中各类方按照"君方、臣方、佐方、使方"形成"方阵"的组方思路。

    2021年03期 v.41 301-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武昌模式”对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落地推广应用的启发和思考

    秦培洁;刘剑锋;

    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以其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单易学而受到重视,它的推广应用有助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卫生服务体系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多年来有关部门虽然着力推广,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武昌模式"是当前我国在面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在社区内部使用中医药安全防控的一种创新模式。受这次疫情"武昌模式"的影响和启发,为民间传统中医药包括民间中医特色的诊疗技术推广应用工作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做到"战时"抗疫,平时加强人民群众对传统中医药诊疗技术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临床治疗疗效,降低卫生费用支出,提高民间中医药服务管理能力和科学化水平,保卫人民健康。

    2021年03期 v.41 304-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中成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应用进展

    方心怡;陈科宇;邸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作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在多个国家广泛传播。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各省市相继出台了关于抗击COVID-19的中医药诊疗方案,积极发挥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的作用。本文从功效主治、各药物在国家及各省COVID-19诊疗方案中的使用情况、现代药理研究等方面,归纳总结中成药在抗COVID-19中的应用,以期为一线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2021年03期 v.41 307-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吕文良治疗肝癌用药经验

    刘爽;曹正民;代欣璨;陈静;吕文良;

    吕文良教授认为,肝癌之病机为本虚标实,其中正气亏虚为肝癌的病理基础,毒瘀互结则为其促发因素,且两者并行不悖,贯穿病程始终。因此在诊疗时始终以扶正祛邪为纲,并依病情所异而斟酌损益。临证时用生黄芪、炒白术、防风以增其实卫固表、扶正益气之功;山楂、麦芽、神曲化中焦食积瘀血之实,并助脾胃健运以补气血之虚;炒杏仁、姜厚朴、茯苓、法半夏、藿香、佩兰醒脾开胃,宣通气机,利湿祛痰;黄芩、黄连、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熊胆粉清热解毒,消瘀散结;乳香、没药、芒硝活血散瘀,利气通络;白芍、甘草养血柔肝,补益肝体。

    2021年03期 v.41 313-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理论研讨

  • 从“郁-热-毒”论丹栀逍遥散对乳腺癌炎-癌转化的影响

    安思文;李然;刘立萍;

    对中医古籍和现代文献进行挖掘和整理,梳理郁-热-毒与乳腺癌发生与发展的关联性。郁-热-毒是影响乳腺癌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郁-热-毒影响肿瘤微环境,尤其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机体炎症微环境。中医药的合理干预有助于改善乳腺癌患者机体的炎症微环境,截断炎与癌的转化,延缓乳腺癌的发展进程。丹栀逍遥散具有疏肝理脾、清热解毒之功,影响因郁-热-毒引起的乳腺癌患者炎-癌转化。因此,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运用丹栀逍遥散治疗乳腺癌将为中医药防治乳腺癌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21年03期 v.41 317-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再论“脾为之使”

    史佳岐;王小平;

    "脾为之使"出自《素问·刺禁论》:"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以"脾为之使"的文辞解释以及含义为着眼点,结合上下文"胃为之市"分析其内在含义以及临床内涵:脾转输谷食精微,脾阳上输精微散精于肺,是化生精、气、血、津液的原材料,从而滋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脾阳上输散布津液或四布输散津液,脾气散津并为胃行其津液,脾转输水液,是人体水液代谢的枢纽,滋润濡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脾居五脏中央,与胃升降相因,维持五脏气机的协调。

    2021年03期 v.41 321-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医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李正言;杨光月;廉由之;熊轶喆;邓真;杜国庆;王翔;詹红生;

    詹红生教授认为"气虚痰瘀、络脉痹阻"是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病机,治疗上应以补气为基本原则,并兼顾化痰散瘀。临床上,经皮椎间盘医用臭氧注射技术正是基于"补气理论",通过局部"补气"以发挥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从而达到改善血运、促进炎性水肿和突出物吸收的目的。

    2021年03期 v.41 326-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大柴胡汤在心血管“治未病”领域中的应用

    郑娴;王凤荣;

    大柴胡汤的功效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相应。通过清利肝胆、通腑泄浊、和解健脾等功效,既可健运生痰之源,又可舒达肝气,还可通过增强大肠传导糟粕之功给邪以出路,对痰、湿、郁、热、瘀等体质要素均有改善作用,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血脂异常也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因斡旋枢机、解郁力强,还可调畅情志,治疗双心疾病,是心血管疾病早期预防的理想选择。

    2021年03期 v.41 329-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三味方萃

  • 仝小林运用赤芍、生地黄、黄连治疗肝热、血热、湿热互结经验

    温志歌;顾成娟;

    中满内热是脾瘅病的核心病机。由于体质、生活环境的差异,中满内热的主要表现形式也不同,但追究其根源大多是过食肥甘厚味,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在中满的基础上化生内热,表现为火热之象,如湿热、肝热等,肝脉挟胃,波及肝木,形成肝热,连及血分,以致血热,火伏气分,从而形成肝热、血热、湿热相互搏结。或者土壅则木郁,影响肝之疏泄,木不疏土,加剧中满,致积久化火,形成内热,波及脏腑,形成肝热,日久肝热、血热、湿热相互搏结。仝小林临床多以赤芍、生地黄、黄连组成"清肝热、血热、湿热互结"三味小方,结合不同疾病背景和病情程度,灵活加减,精确施量,收获良效。

    2021年03期 v.41 33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仝小林运用荷叶、芡实、莲子心清化经验

    赵生慧;金德;顾成娟;连凤梅;

    仝小林院士在调整湿热体质或治疗湿热病症时,主张清化、清利之法。常以荷叶、芡实、莲子心组成清化组合三味小方,旨在轻清去实宣化。方中荷叶清暑热、利湿气,升清降浊,芡实健脾除湿去伏热,莲子心清泄清火去热;荷叶临床用量为15~30 g,芡实为15~45 g,莲子心为3~9 g。

    2021年03期 v.41 336-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经验传承

  • 仝小林“脏腑风湿”理论在顶焦神系疾病中的应用

    万琦;张婧;聂玉婷;魏秀秀;宋珏娴;

    "脏腑风湿"是仝小林在《黄帝内经》痹证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涵盖了五体痹和脏腑痹,亦包括风寒湿邪直接侵袭脏腑诱发的痹证。外邪伏留是致病的关键,透邪外出是本病的辨治要点。"顶焦"是仝小林在临床中以空腔归为"一焦"为依据,在经典的"三焦"的基础上,将颅腔和髓腔定义为"顶焦",将"顶焦"增补进三焦系统,突出中医对神经及精神系统的认识与思考,提出"四焦"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四焦八系的辨治体系。脏腑风湿中关于顶焦的诊疗为临床上许多难治的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实用的辨证治疗策略。

    2021年03期 v.41 339-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4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峰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

    王阳阳;晁旭;黄峰;

    黄峰认为,肝硬化腹水的特点是正虚为本,邪实为标。肝郁气滞导致脾虚,脾虚无以运化则水湿停聚形成腹水,湿邪化热阻滞中焦又进一步加重肝郁脾虚,肝肾同源,久之累及于肾,最终导致肝、脾、肾受损及三焦运化失司。黄峰遵循辨病结合辨证的思想,主张从肝脾肾之本入手,辅之行气、利水、清热、活血以治标,采用温肾健脾、宣肺疏肝、清热化湿、活血化瘀通络之法,注重开上焦以通肺气、畅中焦以助运化、调下焦以利水湿的治疗原则,并结合患者症状、体征以及西医相关检查来判断疗效。

    2021年03期 v.41 34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周仲瑛复法治疗肿瘤

    张鹏飞;张文风;

    国医大师周仲瑛认为肿瘤的发生以癌毒侵袭与正气亏损并见,治当审病求机、多法相合,提出复法治疗肿瘤的重要思想,综合应用解毒散邪、升降结合、补泻兼施、活血化瘀、消痰软坚、化湿降浊、扶正固本、阴阳互求、气血互调、多脏兼顾的具体方法,分期论治,精准用药,辨证与辨病结合贯穿治疗的始终。

    2021年03期 v.41 348-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平论治肝性脑病经验

    吕莹;慕永平;刘平;

    肝性脑病作为慢性肝脏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刘平认为肝硬化的基本病机为"虚损生积",而肝性脑病患者常兼有湿热内蕴。扶正与祛邪二者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扶正当贯穿疾病治疗始终,益气养阴尤为关键,益气扶正以治本,佐以养阴清热治其标。刘平运用黄芪汤合一贯煎、二至丸加减,同时重视各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整体把握,相互协同。全方合用,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清热解毒,攻补兼施,减少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的发生。

    2021年03期 v.41 353-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闫咏梅教授从痰瘀论治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吕友慧;唐少雄;闫咏梅;

    闫咏梅认为,临床上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病机多以肝肾亏虚为主,而虚之日久可生痰、瘀,痰浊、瘀血虽是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单独的致病因素,但二者常相兼为患,痰瘀胶着,阻滞经脉血络,发为本病。临床从痰、瘀论治,提出"痰瘀毒损"是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病理过程中的重要改变,善用丹参、蜈蚣、僵蚕等活血化瘀,涤痰祛毒,止颤通络以走窜经络,通利血脉,并重视心理调摄。

    2021年03期 v.41 356-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宫晓燕辨治孤立性肺结节病机思路

    李丽杰;宫晓燕;王爽;

    宫晓燕认为孤立性肺结节中医可归为"肺积"范畴。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为肺气阴两虚、脾气亏虚,实为热毒、气郁、痰凝、血瘀。临证外感六淫雾霾邪毒为致病的基础,强调扶正的同时解毒为要;认为气郁为致病的先导,调畅气机尤为重要,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为主;同时脾胃健运为本病发展和预后的关键,应重视健脾胃,培土生金,散结祛瘀,贯彻始终。

    2021年03期 v.41 359-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下载次数:5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脑出血方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

    杨子奇;赵德喜;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脑出血方对脑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和BATMAN-TCM数据库检索并收集水蛭、虻虫、大黄、蒲黄、三七、石菖蒲、瓜蒌和龟板的所有化学成分,并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为标准,筛选出活性化学成分。通过OMIM、Gene Cards等数据库筛选脑出血相关基因的靶标。借助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获得脑出血方活性化学成分48个,预测靶点705个,脑出血基因靶点3 605个,交集靶点341个。PPI网络涉及292个蛋白质节点,核心靶点主要有MAPK1、AKT1、JUN、TNF、RELA、CXCL8、IL6、MAPK8、BDKRB2、PRKCA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342个(P<0.05),其中生物过程条目700个,分子功能(CC)条目77个,细胞组成(MF)条目145个。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脑出血相关信号通路14条(P<0.05),主要涉及HIF-1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结论通过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初步验证并预测了脑出血方从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治疗作用,为未来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2021年03期 v.41 363-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清热利湿通腑法联合内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陈剑明;王丙信;刘洋;连博;韦重阳;徐霄龙;郭玉红;刘清泉;

    目的探讨中医清热利湿通腑法联合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肝胆湿热证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7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63例,对照组64例。对照组予常规及ERCP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大柴胡汤联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疗程为4 d。记录2组病因及操作情况、中医证候积分、疾病疗效评价、血清淀粉酶、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肝功能主要指标、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联合组疾病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联合组改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腹痛和切口出血在2组的并发症中最常见。结论 ERCP联合中医清热利湿通腑法治疗肝胆湿热证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具有较好疗效。

    2021年03期 v.41 368-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中药离子导入法辅助关节镜治疗髌股外侧高压综合征

    张达夫;张霞;邹学通;褚荣晋;张志彬;张桂生;李娜;张丽;

    目的探讨中药离子导入法辅助关节镜治疗髌股外侧高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髌股外侧高压综合征患者12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术进行治疗,研究组应用中药离子导入法辅助关节镜治疗。比较2组疗效、Lysholm评分、髌骨外移度、髌骨倾斜角、髌骨适合角。结果研究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Lysholm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髌骨外移度、髌骨倾斜角低于对照组(P<0.05),髌骨适合角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离子导入法辅助关节镜治疗髌股外侧高压综合征效果较为理想,有效改善Lysholm 评分。

    2021年03期 v.41 373-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八味沉香散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SOD、MDA和凋亡影响的研究

    徐冰;角加;聂波;

    目的观察八味沉香散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H9C2 SOD活力、MDA浓度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H9C2细胞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八味沉香散提取物(水提)高、中、低剂量组(240、120、60 μg/mL)、曲美他嗪组(240 μg/mL)。以体外缺糖缺氧再复糖复氧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WST-1法检测细胞内SOD活力,TBA法检测MDA浓度,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结果模型组细胞受到缺血再灌注损伤刺激后,细胞内MDA浓度明显增高,SOD活力下降,荧光显微镜下有大量致密或碎块状的浓染细胞核,半定量图像分析平均光密度增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与模型组比较,八味沉香散提取物中的MDA含量降低(P<0.01),而SOD活力显著增高(P<0.05,P<0.01),荧光显微镜下的致密浓染细胞核明显减少、半定量图像分析平均光密度显著降低(P<0.01)。结论八味沉香散能够减少脂质过氧化物(MDA)生成,提高具有抗氧化能力SOD的活力,抑制细胞凋亡。推测八味沉香散抗缺氧再灌注损伤是通过减少应激状态下活性氧化自由基的形成,从而阻断活性氧化自由基诱发细胞凋亡的直接和间接途径,达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

    2021年03期 v.41 376-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7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方药纵横

  • 牛黄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周琦;吉红玉;朱向东;

    通过搜索古医籍和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牛黄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体外培育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0.1~0.3 g;丸剂中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0.02~0.42 g;散剂中牛黄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3~3 g;人工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0.3~10 g;滴鼻剂、膏剂中人工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30~4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豁痰开窍、凉血醒神治疗心衰、中风、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汤剂中常用0.3 g,丸、散剂中用量范围为0.02~3 g,滴鼻剂中常用40 g;清热解毒治疗小儿乳蛾、带状疱疹、糖尿病性坏疽等呼吸系统疾病及皮肤病,汤剂中常用0.1 g,丸、散剂中用量范围为0.15~10 g,膏剂中常用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豁痰开窍、凉血醒神配伍朱砂、麝香、羚羊角等;清热解毒配伍蟾酥、大黄等。

    2021年03期 v.41 381-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6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白芷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卫若楠;翟艳会;朱向东;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白芷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3.75~50 g,常用剂量为3~10 g,散剂常用量为0.53~4.6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祛风止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耳鸣、脑外伤后遗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头痛、面瘫),为3.75~50 g(汤剂),0.53 g(散剂);通窍排脓治疗五官科疾病(鼻渊、角膜炎、口舌生疮、慢性鼻窦炎、变应性鼻炎、腺样体肥大、颈部淋巴结炎),为5~12 g(汤剂)、4.6 g(散剂);消肿排脓治疗骨科疾病(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皮肤科疾病(痤疮、白癜风等),为6~15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祛风止痛常配伍桂枝、羌活、川芎、细辛等;燥湿止带、固涩常配伍当归、苦参、泽泻、土茯苓等;通窍排脓常配伍鱼腥草、生黄芪、辛夷等;消肿排脓常配伍党参、白术、皂角刺等。

    2021年03期 v.41 384-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8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麻子仁丸临床运用心得

    李点;

    麻子仁丸为《伤寒论》方,临床运用当切中病机:胃肠燥热,使脾受约束而失去布津功能,津液但输膀胱导致肠失濡润。抓住辨证要点: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脘腹胀满,舌红,苔薄黄,脉数。丸者图缓,把握循序渐进,中病即止,以免攻泻太过,损伤津液;知常达变,麻子仁丸不仅仅应用于便秘治疗,同时也适用于蛔虫性肠梗阻、Ⅱ型糖尿病等,不同病症需辨证加减;善于他法并用,如针灸、推拿、灌肠、药膳、食疗、情志疗法等方法协同治疗,相辅相成,提高临床疗效。

    2021年03期 v.41 38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下载次数:6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针灸推拿

  • 穴位埋线结合脐灸治疗单纯性腹性肥胖

    邓茹;雷正权;王东;任媛媛;杨强;王小琴;韩冰;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结合脐灸治疗单纯性腹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单纯性腹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穴位埋线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敷脐灸,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方法,2组均治疗60 d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及腰围的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经治疗后腰围、体质量、BMI均下降,且治疗组对降低腰围、体质量、BMI等指标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结合脐灸通过对机体产生多种刺激效应,有效调节内脏功能,加速体内脂肪分解速度,从而降低腰围、体质量、BMI等指标,提高总有效率。该疗法疗效稳定,无不良反应,且患者依从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1年03期 v.41 391-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8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穴位贴敷理疗仪对原发性失眠患者脑神经递质的影响

    王鹤燃;蒋海琳;赵雪玮;曹家桢;李铁;王富春;

    目的通过脑电超慢涨落图(ET)作为客观评价指标进行监测和疗效对比,验证穴位贴敷理疗仪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脱落4例,治疗组脱落3例。实际入组对照组32例,治疗组33例。对照组:口服安神补脑液,早餐前服用1支,晚餐后服用1支,每日2支。治疗组:采用穴位贴敷理疗仪治疗,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 d,休息2 d,疗程:3个疗程,5 d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结束2周后随访。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7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8%,2组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GABA、Glu、5-HT、Ach、NE、DA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统计学的差异性分析可知,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原发性失眠均有治疗效果,治疗组在调节原发性失眠患者脑内GABA、5-HT、Ach上升;Glu、NE、DA下降方面优于对照组,但在改善Ach上升方面并不明显,总体疗效方面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更显著。

    2021年03期 v.41 396-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针灸治疗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临床疗效及对智力结构的影响

    张蕊鹂;关丽君;

    目的?探究针灸治疗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智力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康复科接受诊治的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语言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针灸疗法,2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临床疗效及构音结构变化。结果?声母构音的错误模式主要包括置换、省略、扭曲等3种,其中以置换居多,其次为省略,扭曲较少,l、ch、t、c、zh等音的错误率均超过了70%,治疗结束后各声母构音错误率均较前下降,l、ch、t、c、zh、d、p等音的错误率处于10%~20%,其余均在10%以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声母构音的错误模式与观察组一致,治疗结束后各声母构音错误率均较前下降,但治疗后错误率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治疗结束后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儿的总智商、操作智商均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而言语智商无明显变化。结论?针灸治疗可提高FAD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提高操作智商,促进FAD患儿智力结构平衡发展。

    2021年03期 v.41 400-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短刺配合饱和灸法治疗30例髌骨软化症

    矫俊东;宋其桓;杨林;刘琪;徐立光;

    目的?探讨短刺配合饱和灸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髌骨软化症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短刺配合饱和灸法,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对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对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疼痛评分及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短刺配合饱和灸法治疗髌骨软化症效果颇佳,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等临床症状及膝关节功能,降低复发率,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2021年03期 v.41 405-4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田玉;张志禹;张兴;李铁;

    脊髓损伤是多种外伤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一种疾病,针灸可有效治疗脊髓损伤造成的一系列并发症。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部分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但尚不明确。文章总结了近年来针灸疗法治疗该病的机制研究文献,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改善脊髓损伤区域微环境、促进轴突细胞延伸及神经纤维再生等作用机制对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做进一步阐述,分析目前该领域存在的不足,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

    2021年03期 v.41 408-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下载次数:5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清史稿》中涉疫文献研究

    李成;崔为;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也是距离现在最近的封建社会。清朝与现在气候环境相近,清朝的温病学派发展迅速。作为记述清朝历史的《清史稿》虽然争议颇多,但其史料丰富,研究价值不可忽视。《清史稿》灾异志中,记录了清朝各个时期各地区发生的疫情。虽不尽详,也有描述死亡情况如"死者无算"。《清史稿》虽未明确记载清朝政府和人民面对疫情有何种应对措施,但在《清史稿》本纪和列传的部分记录中,侧面记录了清政府以及地方官员面对疫情的应对措施。政府主要通过设立粥厂,开仓赈灾,设立药局,治疫施药,减免赋税等手段。地方官员面对疫情紧急爆发时,先开仓赈灾,设立粥厂,寻访灾情,设立药局,组织富商捐资救灾,减免赋税,以及在荒年提前开仓赈灾,防止流民聚集发生疫情。《清史稿》还记载了诸多关于疫病的医籍,和诸位治疗瘟疫的大家,对于医史文献研究有一定价值。

    2021年03期 v.41 41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下载次数:5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糖尿病前期中西医治疗进展

    唐程;朴春丽;王丽;陈烁;

    糖尿病前期是由正常糖耐量向糖尿病转化的重要环节,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可有效延缓甚至截断前期人群向糖尿病的转化。目前针对糖尿病前期的治疗多以一般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西医针对指标异常多选用以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等口服降糖药,中医则注重整体,从治未病、态靶因果辨治、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体质辨识等角度出发并辅以中医养生、中医针灸等患者接受度高的干预手段。现将近年来有关糖尿病前期的中西治疗及干预进展综述如下并加以展望。

    2021年03期 v.41 416-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下载次数:10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