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新冠肺炎专栏

  • 运用扶正透邪通络法治疗新冠肺炎恢复期验案3则

    何堂清;丁齐又;周亚娜;赵林华;蒋满红;胡雅玲;冯兵兵;黄晶晶;肖明中;

    随着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重症患者和确诊人数均不断减少,预防疾病复发、促进患者康复、缓解遗留症状便逐渐成为了目前我国医疗工作的重心所在。中医自古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通过对3例不同类型的恢复期患者的验案分析,讨论新冠肺炎恢复期"正气不足,余邪未清,痰瘀阻络"的中医病机特点,强调"扶正、透邪、通络"法在该病恢复期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临床遣方用药经验。

    2020年11期 v.40 1401-1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仝小林院士三味方萃

  • 冬凌草、滁菊花、麦冬治疗慢性咽喉炎经验——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

    罗金丽;顾成娟;

    慢性咽喉炎是临床常见上呼吸道慢性炎症,中医药治疗本病不仅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持久,且不良反应少。仝小林教授认为,呼吸道黏膜喜润恶燥,易感受各种热邪,郁热上壅,结于咽喉,持续煎熬咽部津液,破坏咽喉黏膜,则转为慢性咽喉炎,治疗可选用冬凌草、滁菊花、麦冬三味小方制成代茶饮频服缓治。方中冬凌草甘苦微寒,擅消咽喉肿痛,常用剂量为3~6 g;滁菊花清轻疏透,能发上焦郁火,散上焦郁热,常用3~6 g;麦冬润肺养阴生津,清热利咽,常用9~15 g。

    2020年11期 v.40 1405-14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7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鹿胎膏、阿胶、紫河车补精益髓经验——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

    张莉莉;韦宇;于同月;马将;

    小儿五迟、五软,妇女产后精血亏虚,老年脑髓空虚是临床上常见的疑难病。仝小林院士认为,羸弱、或贫血或行迟,腰脊无力是本病临床辨识要点,需将大补精血、益髓充督贯穿治疗的始终。用药上,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精选鹿胎膏、阿胶、紫河车合成三味小方。临床常用剂量鹿胎膏3 g,阿胶9~30 g,紫河车3~6 g。

    2020年11期 v.40 1408-1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8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干姜、吴茱萸、肉豆蔻治疗2型糖尿病胃轻瘫(脾阳虚型)经验——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

    段丽云;顾成娟;

    糖尿病胃轻瘫 (DGP)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中医药在治疗2型糖尿病胃轻瘫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仝小林院士认为,脾阳虚是2型糖尿病胃轻瘫的重要病机。治则为温阳散寒。治法以温脾阳为主,佐以降逆止呕、理气止痛。干姜、吴茱萸、肉豆蔻组成的三味小方是治疗该病态靶同调的药物,方中干姜温中散寒、回阳救逆;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肉豆蔻温中涩肠,行气消食,三药合用温阳散寒,可改善2型糖尿病胃轻瘫脾阳虚之病机。该小方临床常用剂量为干姜9~30 g,吴茱萸6~15 g,肉豆蔻6~15 g。

    2020年11期 v.40 1411-1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6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蒲公英、山药、白及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经验——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

    韦宇;张莉莉;顾成娟;杨浩宇;

    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临床常见脾胃病。仝小林院士认为多由嗜食肥甘厚味所致,临床多见胃痛胃热口干喜凉饮,嗜酒者、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蒲公英、山药、白及三味小方清热消炎同时护胃,抑制幽门螺杆菌,促进黏膜修复,态靶同调治疗本病。蒲公英常用15~45 g,怀山药一般用量为15~30 g,白及为9~15 g。

    2020年11期 v.40 1414-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下载次数:7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川芎、白芍、蜈蚣粉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经验——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

    顾成娟;吴学敏;王涵;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为临床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家庭关系。仝小林院士认为,改善血运,调节局部的血管神经的功能状态是关键。本病有虚实之分,标实者以气滞血瘀为主;本虚者以肾虚为主,行气活血化瘀应贯穿治疗的始终。仝小林院士临床常用川芎、白芍、蜈蚣粉为基础,配伍淫羊藿治疗阳痿,方中白芍酸甘化阴,养血柔肝,荣养络脉,蜈蚣力猛性燥,善走窜通达,通经逐邪,畅通经络,川芎甘辛温通,为行气活血之要药,佐蜈蚣以养血活血。三药配伍,补肝柔肝,荣养宗筋,养血益精,调和阴阳,行气通络,活血起痿。方中白芍常用剂量为9~30 g,川芎常用剂量为9~15 g,蜈蚣粉的常用剂量为1.5~3 g,打粉冲服。

    2020年11期 v.40 1417-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下载次数:6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前胡、苏子、葶苈子治疗劲咳、郁咳经验——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

    王涵;张翠青;顾成娟;

    前胡、苏子、葶苈子三味小方出自仝小林教授所创之前百苏苈汤,临床用于治疗上焦肺气郁闭之劲咳、郁咳有着良好的效果。外感四时寒热之邪,风寒袭肺,或痰热壅肺,或内伤饮停心肺,均易阻滞气机,肺之宣发肃降不利,肺气上逆,常变生为劲咳、郁咳。此类咳嗽经一般的化痰止咳之法疗效欠佳,缠绵恒日,久治难愈,其关键之处在于恢复肺脏正常的宣发肃降功能。前百苏苈汤中前胡、百部宣肺,以止咳缓嗽为主,苏子、葶苈子降气,以化痰蠲饮为要,两药对一升一降,既能通调肺气以治本,又兼祛邪止痉(支气管痉挛)以治标。临床上,前胡常用剂量为9~30 g,以15 g为多,根据咳嗽频度及剧烈程度选择合适剂量;百部常用15~30 g;苏子与葶苈子则依据咳嗽以痰为主或以饮为主来化裁使用,苏子化痰,常用剂量为9~15 g,葶苈子化饮,常用剂量为15~30 g。

    2020年11期 v.40 1420-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5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于中医临床指南探讨中医药领域证据分级体系的构建

    师雨晴;谢红艳;陈青;熊华忠;胡雪梅;黄颖;任吉祥;

    在现代循证医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的专家学者及研究团队在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制订中提出多种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证据分级体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基于"证据体"的证据分级、中医文献证据分级和古代文献评价分级方法。相对于国际常用的循证医学证据分级体系,这3种证据分级体系均强调了中医理论类证据的地位,为进一步研究中医循证医学证据分级体系提供了参考。

    2020年11期 v.40 1424-1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理论研讨

  • 《时病论》学术思想对现今疫病防治的启示

    崔迪;岳冬辉;

    晚清温病学家雷丰在时病论治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其著作《时病论》全面反映了雷氏治疗时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成就。雷丰在《时病论》提出时病发病与五运六气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在时病治疗方面他提倡以理气之法给邪气以出路,大清体内邪热的同时重视阴津的保护。在用药上其主张慎用汗法,强调慎用滋腻之品,防止闭门留寇,邪气内陷。分析《时病论》中的特色治疗方法并对现今疫病治法的梳理可以发现,现今疫病的治疗与雷丰的治疗思路有诸多相通之处,提示我们《时病论》中有关时病的论述对现今疫病的研究和新发传染性疾病的发病规律及其治疗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0年11期 v.40 1432-1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瘟疫发源》“瘟疫则验”探析瘟疫发病的气运特点

    高宇;胡亚男;

    对马印麟《瘟疫发源》中"瘟疫则验"部分的整理研究发现,瘟疫则验中所记载的瘟疫发病的气运特点主要是由于五运六气变化所导致的,包括运气相合之运气同化与运气异化、客气流行、五运五郁、三年化疫这4方面因素。研究瘟疫则验部分瘟疫发病的运气特点,以期对临床提高中医疫病的防治效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020年11期 v.40 1436-1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从正疑难杂症论治特色

    汪琳;丁子惠;李萍;

    张从正临证治疗疑难杂症以攻邪思想为指导,认为病由邪生,论治疾病注重祛邪,邪去则正安。治疗上灵活运用汗、下、吐三法;创新应用外治法治疗疑难杂症;发挥《内经》情志相胜思想和"惊者平之"的思想治疗情志病;基于攻邪思想治疗急症着眼于速,开创了中医急诊的先河。张从正的疑难杂症治疗经验为现代中医治疗疑难病证提供了先驱思路。

    2020年11期 v.40 1439-1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湿热体质与相关疾病、体质的关系研究

    倪磊;尚晓玲;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探究湿热体质与相关疾病、体质的关系。结果显示,湿热体质与痤疮、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关系最为密切,并且与痰湿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等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进而为整体把握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疾病转归及治疗提供思路。

    2020年11期 v.40 1442-1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1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经验传承

  • 胡国恒教授治疗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晕痛

    田丰铭;胡国恒;

    胡国恒认为,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痰浊瘀毒为主要病理因素,导致人体气血败坏,脏气逆乱。中青年阶段人体肝肾失调,精气渐衰,肝风亢动裹夹痰浊瘀血上袭头脑清窍,最终致使血络不畅而发病。胡国恒提出 "祛瘀化浊、行气通络为本,平肝疏肝为标,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则,治法上强调坚持活血通络贯穿始终,自拟祛瘀平肝化痰汤治疗,该方具有祛瘀化痰、平肝理气、泻浊通络之功效。临证运用又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症状表现将发病证型归纳为痰湿上扰、浊瘀阻络、肝气上逆、肾气失衡4个证型,灵活加减用药。

    2020年11期 v.40 1445-1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黄峰教授治疗代谢综合征

    杨晨;晁旭;黄峰;

    黄峰认为,代谢综合征的基本病机是脾肾亏虚,浊瘀互阻,临床上往往表现为虚实夹杂。本虚以脾、肾为主,脾虚是发病的基础,肾虚是发病之重要因素;标实以痰浊、血瘀为主,浊瘀互阻是本病发病之重要病理环节。临床治疗应以脾肾为核心,重视调理脾肾;注重辨证与辨病结合,标本同治,消补兼施。脾肾同调,调整气机升降出入。

    2020年11期 v.40 1449-1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顾宁教授论治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

    杜成娟;顾宁;

    顾宁认为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的病机主要以脾肾之虚为本,风火痰瘀之实为标,病位涉及肝、脾、肾、心,临床可从风、火、痰、瘀4个方面辨证施治。探讨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等身心共病的中医论治,学习与总结名医"双心同治"经验,充实临床辨治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的思路及方法。

    2020年11期 v.40 1453-1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朱跃兰教授对于骨关节炎疼痛的中医认识

    胡胜华;侯秀娟;刘小平;丁明辉;郑炜;王晓聪;朱跃兰;

    朱跃兰认为骨关节炎当属于中医痹病、骨痹、历节等范畴。对于疼痛产生的病因病机,肝肾不足是其根本,痰、瘀是其病理产物,风寒湿邪气是其发生的诱因。其基本治疗原则为补益肝肾、活血化瘀,佐以祛风散寒除湿、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法,在治疗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情绪的调节,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固护脾胃。

    2020年11期 v.40 1457-1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3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张卫华教授辨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种文强;赵娴;刘奇;张慧叶;武珊;张卫华;

    张卫华教授认为火热当属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要病因。对于本病的诊断当中西合参,中医辨经络、察脏腑、知病性、明传变,西医排继发、明病支,详诊察。治疗方法针药并用,针刺依照"开阖枢"理论发展而来的经络别通法和同名经穴镇痛理论指导下的选穴原则,选取"治癖气小深者"之齐刺法,疏通经络,阻断痹痛。名方清上蠲痛汤,辛苦并用,凉热同施,疏风散湿更兼升清泄热之功。

    2020年11期 v.40 1461-1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茵陈五苓汤加减对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阳黄湿重于热证)患者肝功能和炎性因子指标的影响评价

    朱芳红;杨伟宁;李锋;

    目的探讨茵陈五苓汤加减对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阳黄湿重于热证)患者肝功能和炎性因子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92例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阳黄湿重于热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西医保肝治疗,观察组联合茵陈五苓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炎性因子水平、肝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医症状积分、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后IL-6、hs-CRP、TNF-α以及AST、ALT、TBil、DBil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黏附率均低于对照组,身目俱黄、脘闷腹胀、便溏不爽3项中医症状积分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阳黄湿重于热证)患者诊治中联合茵陈五苓汤加减治疗能够减轻炎性反应,促进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以及血液流变学得到改善,有助于患者尽快康复。

    2020年11期 v.40 1465-1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拂郁化痰颗粒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

    田谧;史耀勋;王志伟;

    目的观察拂郁化痰颗粒治疗抑郁症(肝郁气滞、痰浊内阻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抑郁症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予盐酸氟西汀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拂郁化痰颗粒治疗,共治疗4周,对2组进行HAMD-17、PSQI、GQOLI-74评分及IL-2、IL-6、TNF-α、5-HT、NE、DA等指标水平比较,统计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HAMD-17、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GQOLI-74评分较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2组IL-2、IL-6、TNF-α等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5-HT、NE、DA等指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06%,33/34)明显优于对照组(82.35%,28/34)(P<0.05)。结论拂郁化痰颗粒可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状态,促进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分泌。

    2020年11期 v.40 1470-1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清气化痰丸治疗痰热壅肺型肺癌合并阻塞性肺炎疗效观察

    许炜茹;韩冬;樊庆胜;杨国旺;王笑民;

    目的观察清气化痰丸治疗痰热壅肺型肺癌合并阻塞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肺癌合并阻塞性肺炎的患者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口服清气化痰丸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氨溴索片联合茶碱缓释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组临床疗效、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C反应蛋白、中医证候评分、卡氏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61.8%,21/34)优于对照组(35.3%,12/34)(P<0.05)。治疗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有一定下降,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中医证候总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咳嗽、咯痰、气急、乏力、食欲不振、便秘方面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卡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气化痰丸对痰热壅肺型肺癌合并阻塞性肺炎有一定疗效,并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0年11期 v.40 1473-1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血府逐瘀汤治疗伴抑郁慢性乙肝患者临床研究

    张秋香;柳迎春;

    目的分析血府逐瘀汤联合帕罗西丁治疗伴抑郁慢性乙肝患者疗效及对SAS、SDS、LSR、SCL-90、转氨酶的影响。方法以伴抑郁慢性乙肝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接受恩替卡韦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接受恩替卡韦、血府逐瘀汤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分析2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后SAS、SDS、LSR、SCL-90、转氨酶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SAS评分、SDS评分、LSR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SCL-90评分明显降低,转氨酶AST及ALT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2组经治疗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较高。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帕罗西汀对伴抑郁慢性乙肝患者抑郁评分及转氨酶异常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2020年11期 v.40 1477-1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甘草桔梗射干汤加味治疗急性单纯性咽炎临床研究

    黄玉龙;杨孝军;赵储欣;周燕;韩世伟;

    目的探讨甘草桔梗射干汤加味治疗急性单纯性咽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单纯性咽炎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抽签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予甘草桔梗射干汤加味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甘草桔梗射干汤加味治疗急性单纯性咽炎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改善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

    2020年11期 v.40 1480-1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舒肝滋肾汤联合米诺环素治疗女性迟发型痤疮临床疗效及对血清游离睾酮、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影响

    刘兴静;陆聆韵;张惟郁;

    目的观察舒肝滋肾汤联合米诺环素治疗女性迟发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游离睾酮(FT)、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的影响。方法 60例女性迟发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舒肝滋肾汤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胶囊口服治疗;对照组,单用盐酸米诺环素胶囊口服治疗。治疗时间均为8周。观察对比2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皮损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FT、SHBG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皮损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FT水平、SHBG水平均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患者的皮损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优于治疗前(P<0.05),血清FT水平、SHBG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2组的皮损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FT水平、SHBG水平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差值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肝滋肾汤联合盐酸米诺环素对女性迟发型痤疮临床疗效显著,对患者的皮损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效果均优于单用盐酸米诺环素治疗;舒肝滋肾汤女可能对女性迟发型痤疮患者的雄激素水平具有调节作用。

    2020年11期 v.40 1484-1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机械排痰联合中药塌渍治疗小儿肺炎临床观察

    李健;汪纪红;江丽红;

    目的观察机械排痰联合中药塌渍治疗痰热闭肺型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2例痰热闭肺型小儿肺炎患儿病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各36例。2组均予常规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小儿肺炎散口服,治疗组予机械排痰结合中药塌渍治疗,比较2组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94.44%,34/36)高于对照组(77.78%,28/36)(P<0.05)。治疗后,2组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且治疗组的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相关治疗不良反应。结论机械排痰结合中药塌渍治疗痰热闭肺型小儿肺炎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效果显著、安全性良好等优点,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2020年11期 v.40 1488-1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文献分析的中药注射液治疗脓毒症心肌损伤用药特点分析

    刘荃乐;邓宏伟;李晨晓;刘云涛;奚小土;丁邦晗;

    目的分析文献中治疗脓毒症心肌损伤的中药注射液种类及其成分来源中药的特点。方法检索2010年1月-2019年8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库、维普期刊网中关于中药注射液治疗脓毒症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文献,分析中药注射剂种类及其成分来源中药的功效类别及性味、归经分布。结果共筛选出文献104篇,涉及10种中药注射剂,总频次为114次,其中血必净注射液出现频次最高,为45次;10种中药注射剂成分来源于20味中药,使用总频次为366次,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前10味中药为川芎、红花、丹参、当归、红参、附片、麦冬、黄芪及黄芩;功效类别以活血化瘀类与补益类药为主;性味归经以辛、苦味,温、寒性,归肝、心经药居多。结论临床治疗脓毒症心肌损伤重视扶正与活血两法。

    2020年11期 v.40 1491-1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生大黄粉治疗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实验研究

    贾艳萍;谢秀春;贾毛毛;马丹阳;罗世杰;冯爱民;

    目的观察生大黄粉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新生鼠肠组织中胃动素(MTL)和促胃液素(GAS)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机制,为临床应用生大黄粉治疗新生儿NEC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72只新生2d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西咪替丁组,生大黄粉大、中、小剂量组,每组12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建立NEC模型,同时按要求予药物治疗,第4天空腹颈椎脱臼处死,取回盲部近端肠组织做病理切片,剩余肠组织制成组织匀浆,用于检测肠组织MTL及GAS含量。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生大黄粉治疗组MTL升高、GAS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咪替丁组比较,生大黄粉治疗组中MTL表达高于西咪替丁组,GAS表达低于西咪替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大黄粉各剂量组之间比较,MTL、GAS表达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大黄粉能够降低新生大鼠NEC模型肠损伤程度,且效果优于西咪替丁。

    2020年11期 v.40 1495-1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活血消异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胎仔围产期发育毒性的初步研究

    孙伟伟;常欢;赵瑞华;

    目的评价活血消异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胎仔—围产期发育毒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同种异体移植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设空白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并以低剂量(每毫升1.8 g 生药)、高剂量(每毫升3.6 g 生药)的活血消异方灌胃,妊娠第20天处死部分大鼠,观察各组胎鼠数量、体质量、身长、尾长以及畸形情况;另有部分孕鼠自然分娩后比较各组子代断乳后存活率、畸形率及离乳后子代体质量、成年后生育力等。结果孕20 d模型组大鼠平均胎鼠数量明显少于其他各组(P<0.05);活血消异方高、低剂量组平均胎鼠数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胎鼠体质量、身长、尾长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胎鼠体质量、身长、尾长略低于空白组及模型组(P<0.05);各组胎仔骨骼均未出现缺失和畸形。离乳前各组子代大鼠体格发育正常,断乳后子代畸形率、死亡率、存活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低、高剂量组子代断乳后体质量高于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本身对大鼠妊娠能力有一定影响,但对大鼠胎仔及围产期发育无明显毒性;活血消异方组胎鼠体质量、身长、尾长略低于空白组及模型组,可能与胎鼠数量较多有关;且中药高、低剂量组胎鼠均无外观畸形及骨骼畸形,离乳时体格发育正常,子代大鼠断乳后无明显体质量偏低,提示活血消异方对大鼠胎仔及围产期发育并无明显毒性,但仍需进一步实验验证。

    2020年11期 v.40 1500-1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茵陈蒿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2E1影响研究

    谭婷;何栋;朱红梅;何宜荣;艾碧琛;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氧化酶 P450-2E1(CYP2E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中的作用机制,以及茵陈蒿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把50只SD大鼠用随机法分成空白对照组15只和实验组35只,空白对照组大鼠饲喂普通饲料,实验组大鼠饲喂改良以后的高脂饲料,并且进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造模,饲喂24周。待造模成功后,将剩余的实验组大鼠随机分为3组,非酒精性脂肪肝组、辛伐他汀对照组(SVT)和茵陈蒿汤组,每组10只,对大鼠进行灌胃,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6周后处死大鼠,检测大鼠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肝质量、三酰甘油(TG)、体质量、肝指数、总胆固醇(TC),使用PCR检测肝组织中CYP2E1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大鼠的TG、LDL-c、体质量、肝指数、肝质量、TC、CYP2E1的表达均升高(P<0.05);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组比较,SVT组、茵陈蒿汤组大鼠各项指标及CYP2E1表达均降低(P<0.05);与SVT组比较,茵陈蒿汤组各项指标及CYP2E1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茵陈蒿汤可通过调节大鼠CYP2E1的表达水平,减轻脂质异常代谢,降低组织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保护肝组织。

    2020年11期 v.40 1505-1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方药纵横

  • 青蒿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徐慧琛;韦宇;王青;张乃文;朴春丽;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青蒿具有以下特点:用量多为4.5~500 g,其中水煎常用剂量为10~30 g,外洗用100~250 g,代茶饮用50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清热透邪养阴治疗各种发热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为4.5~500 g;清热和解少阳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为15~30 g;清热解暑治疗暑湿类疟、疟疾等,为6~80 g;清热化痰宁心治疗室性早搏型心率失常,多为18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透邪养阴配伍鳖甲、生地黄、黄芩、牡丹皮、白薇等;清热和解少阳配伍柴胡、茵陈、银柴胡等;清热解暑配伍佩兰、藿香、薏苡仁等;清热化痰宁心配伍苦参、黄连等。

    2020年11期 v.40 1509-1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茜草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卫若楠;吉红玉;于同月;赵林华;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茜草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常用量为7~80 g,丸散剂常用量为0.26~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治疗妇科疾病(如崩漏、痛经、闭经)、肾系疾病(如慢性肾炎、慢性前列腺炎等)、皮肤科疾病(如玫瑰糠疹、湿疹、紫斑等)、眼科疾病(如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栓),为7~30 g;清热凉血、止血治疗肺系疾病(如咳嗽、肺子宫内膜异位症、肺癌等)、炎性肠病性关节炎、出血性疾病(吐血、衄血、咳血等),为1.67~25 g;清热凉血治疗过敏性鼻炎,为20~80 g;活血化瘀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食积),为0.26 g(散剂)。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常配伍血余炭、乌贼骨、黄柏、知母等;清热凉血常配伍白茅根、赤芍等。

    2020年11期 v.40 1513-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下载次数:8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苦瓜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析

    张莉莉;郝瑞;于同月;马将;

    通过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应用,总结出苦瓜具有以下特点:临床应用范围为10~60 g,常用剂量范围为15~30 g。临床根据疾病、证型、症状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苦瓜剂量,如清热利湿、泄浊解毒治疗脾虚痰瘀型肾炎,其用量为10 g;清热除湿、消导化浊治疗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用量为15~6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利湿常配伍知母、黄连、桑叶等;清热泄浊解毒,常配伍全瓜蒌、茯苓、橘红、丹参、红花等。

    2020年11期 v.40 1517-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长白山地区龙胆生产品质影响因素探究

    武靖涵;左柏;张天柱;

    目的以长白山地区不同来源龙胆为样品,考察龙胆炮制生产过程中龙胆苦苷和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变化趋势,研究生产过程中对其品质产生影响的因素。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流动相为甲醇(A):水(B),流速0.8 mL/min,洗脱程序为:0~20 min,20%A,20~80 min,25%~75%A,80~90 min,100%A,90~100 min,20%A,系统检测波长243 nm,柱温35℃,建立龙胆指纹图谱,并测定各批次龙胆药材及各工序加工后所得样品的龙胆苦苷含量,另测定水溶性浸出物含量,评价各工序产龙胆样品品质。结果在波长为243 nm、梯度洗脱的条件下,每批次样品龙胆苦苷含量均符合药典标准,样品质量合格稳定,龙胆苦苷在4.802~28.812 μg(r=1.00)范围内线性良好,加样回收率为99.93%,RSD为1.09%。龙胆指纹图谱中每一批次样品色谱图与对照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符合《中国药典》标准。龙胆药材经筛选及人工拣选、快速"抢水洗"、闷润2 h、切段后,龙胆苦苷和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变化相对较小,再经自然晾干后,龙胆苦苷含量普遍升高,浸出物含量明显升高。结论龙胆生产过程中干燥工序对龙胆品质影响较大,在实际生产中应特别注意。

    2020年11期 v.40 1520-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2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针灸推拿

  • 电针夹脊穴治疗脊髓损伤排尿障碍研究

    朱世婷;李晓宁;田秀燕;张然;陈静;

    脊髓损伤是在各种原因的影响下导致脊髓结构和功能损伤,进而引发其他功能障碍,排尿障碍是最严重的一种病理表现。电针是通过针灸与电刺激相结合,有舒经活络,促进血液循环之功效,且因其风险小、治疗效果好而被应用于治疗脊髓损伤。夹脊穴是一处经外奇穴,具有通调水道、调理脏腑的功效,将其予以电针刺激对治疗排尿障碍有较好的效果。本文就分别从脊髓损伤排尿障碍的病因病机、治疗排尿障碍的一般方法、电针夹脊穴治疗机制、电针夹脊穴的应用等方面对电针夹脊穴治疗脊髓损伤导致排尿障碍进行叙述,结果发现电针夹脊穴对其作用显著。

    2020年11期 v.40 1525-1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3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从三焦论治代谢综合征经方研究

    许嘉慧;陈清光;陆灏;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集多种高危因素的异常代谢症候群,日益危害着人类健康。中医药尤其是经方的辨证治疗代谢综合征疗效显著。本文通过查阅并整理近10年国内外有关经方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期刊论文,总结从三焦分治代谢综合征的经方研究进展,概括经方治疗代谢综合征以"通上焦"(桂枝汤、瓜蒌薤白汤类)、"理中焦"(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利下焦"(金匮肾气丸、大柴胡汤类)为主。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与现代药理研究共同分析并阐明其在代谢综合征上的确切疗效,旨在为中医临证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2020年11期 v.40 1529-1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下载次数:5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中药调节Nrf2在肿瘤防治中的研究

    张琳琳;贾维;郑翠侠;

    核转录因子Nrf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 related factor 2,Nrf2),是维持细胞内氧化还原稳态的中枢调节者,具有双重作用,在健康机体中,Nrf2激活可诱导Ⅱ相代谢酶的表达来预防肿瘤;而在肿瘤细胞中Nrf2异常持续性活跃,又有助于肿瘤发展。因此维持机体氧化还原动态平衡是防治肿瘤的关键。正如《内经》中所言:"五运之政,犹权衡也",治疗应"以平为期"。因此使人体恢复到平衡状态,是疾病治疗的核心。中药作为我国的天然宝库,在维持人体氧化还原平衡状态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就作用于Nrf2的中药有效成分在肿瘤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做阐述,为中药调节Nrf2防治肿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2020年11期 v.40 1533-1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中医外治法在COPD肺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赵东凯;刘继民;刘通;徐雁南;范琦;李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目前尚无确切药物可逆转其进行性加重。中医肺康复疗法集传统中医理论及现代康复理念于一体,能更好改善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肺功能。其中以穴位贴敷、中药溻渍、针刺疗法、灸法治疗为代表的中医外治法,在COPD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改善肺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住院率,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到社会生活当中。本文总结归纳了中医外治法在肺康复中的应用及疗效,探讨其有效性、实用性及应用利弊。

    2020年11期 v.40 1537-1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教授受聘为《吉林中医药》《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主编

    <正>~~

    2020年11期 v.40 1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1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砥砺奋进 重振雄风——发展中的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正>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创建于1958年,原名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2007年更名为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历经62年的发展与积淀,已形成集科研、临床、教学于一体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机构。截至目前,该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全国七所重点中医药研究基地之一、卫生部首批中药临床药理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重点研究室建设单位,我省首批博士后创业基地、省院共建的吉林省创新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的依托单位。

    2020年11期 v.40 1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9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新平台 净月新地标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

    <正>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公立中医(综合)医院。医院位于长春市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净月大街1643号,占地面积约1.9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35万平方米,编制床位700张。设有脑病中心、骨科中心、儿科、心血管内科(心脏康复中心)、肺病科、肾病科、妇科、口腔治疗中心、综合外科、麻醉科·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ICU)、内分泌代谢病科、消化病科、针灸推拿中心、风湿科、心病科、眼科、疼痛科、耳鼻喉头颈外科、皮肤科、

    2020年11期 v.40 1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