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涵;吴学敏;顾成娟;赵林华;宋珏娴;
髓系疾病在祖国医学理论中的定义较为混乱,往往与其他疾病杂陈,缺乏系统整理与论述,给现代临床诊治造成了很大的困惑。仝小林教授提出了"四焦八系"理论,将顶焦髓系从传统的辨证方法中分离出来,认为髓系疾病的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亢进与不足是其两种主要状态。治疗时当察病性之虚实与病位之深浅,虚者髓海不足,治以益精填髓,实者外邪入侵,治以扶正祛邪;病位在经者常予发汗,久病入络者尚须固本。
2018年03期 v.38 270-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杨映映;李青伟;高泽正;张海宇;赵锡艳;逄冰;
代谢综合征往往是糖、脂、酸等多代谢紊乱相并出现,治疗时血糖、血脂、血尿酸、血压须同步调理,这就难免会有用药繁杂的弊端。这一现代医学定义下的疾病在中医体系当中尚无明确的对应关系。基于此,仝小林教授提出了"脾瘅"理论,将代谢综合征纳入"脾瘅"范畴,并以"诸糖脂酸,上溢中满,皆属于浊"对代谢综合征的病机做了高度概括。在治疗上提出"态靶因果"理论,对代谢综合征分阶段,辨态势,以"调态"为先,同时"打靶",把握核心病机,肥、糖、脂、压、酸同步调理。
2018年03期 v.38 274-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10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 杜晓萌;余红蕾;钱先;
钱先教授认为,痛风的发生是内外合邪的结果,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病机以肝肾亏虚、脾运失调为本,以风邪、寒邪、湿邪、热邪、痰浊、瘀血闭阻经络为标。治疗应重分期论治:急性发作期多以湿热蕴结、痰浊阻滞为主,治疗应清热除湿、化痰泻浊、通络止痛;间歇期和慢性期以脾虚湿阻、肝肾阴虚为多,治疗应益气健脾、补益肝肾、除湿通络。
2018年03期 v.38 279-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关宣可;刘金凤;刘如秀;
目的总结刘如秀教授治疗心悸用药规律。方法以刘如秀教授门诊病例为数据源,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方法,确定处方中核心药物组合、药物频数、类别等。结果在纳入的304例病例中,刘如秀教授治疗心悸用药频数最高为炙甘草276次,补虚药物(34.38%)在治疗心悸中居于主导地位。在心慌症状下,常用药对有薤白与瓜蒌,赤芍与白芍,煅龙骨与煅牡蛎等。结论刘如秀教授治疗心悸常选用炙甘草汤、生脉饮配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化裁,并在处方中宗首乌延寿丹之意,临床用药注重从心肾论治。
2018年03期 v.38 282-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包蕾;王济;闵佳钰;秦静波;王琦;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治疗,辨证论治多从外邪论治,从血论治,从脏腑论治。辨体论治则是根据患者体质类型的不同,在缓解期治病求本,调节患者的体质状态;在发作期标本同治,调体之余关注疾病症状。
2018年03期 v.38 285-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 [下载次数:6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马福云;时晶;魏明清;康盛华;田金洲;
目的探讨血管性认知损害患者的执行功能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患者139例,分为正常认知组(NC)(CDR=0)31例(22.3%)、血管性认知损害(VCI-ND)组(CDR=0.5)74例(53.2%)和血管性痴呆(Va D)组(CDR≥1)34例(24.5%),探讨患者的中医证候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结果血管性认知损害的主要证候为肾精亏虚(60.8%)、痰浊蒙窍(52.9%)和瘀阻脑络(73.5%)。VCI-ND组肾精亏虚积分(7.93±4.582)显著高于NC组(5.1±4.277,P<0.05),并显著低于Va D组(9.47±4.548,P<0.01);VCI-ND组痰浊蒙窍积分(3.65±3.89)显著低于Va D组(7.24±5.332,P<0.01),与NC组(2.26±3.076)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VCI-ND组瘀阻脑络积分(9.47±3.844)高于NC组(6.35±3.675,P<0.01),也显著高于Va D组(8.59±5.076,P<0.01);患者画钟试验(CDT)(2.83±1.384)和执行功能(MMSE)(4.04±1.237)得分均与痰浊蒙窍积分(4.78±4.679)负相关(P<0.05,P<0.01)。结论血管性认知损害的主要证候为肾精亏虚、痰浊蒙窍和瘀阻脑络,其中痰浊蒙窍与患者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计算力、语言功能关系密切,与执行功能的损害可能有关,故化痰开窍法可用于防治血管性认知损害。
2018年03期 v.38 28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杨彦斌;黄文睿;
目的探讨肺肠同治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炎症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10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3例与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肺肠同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2组疗效,治疗前后肺功能、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45%)高于对照组(71.15%)(P<0.05);2组患者治疗后FEV1和FEV1/FV增加(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EV1和FEV1/FV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L-6、IL-18、TNF-α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L-6、IL-18、TNF-α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4~+/CD8~+增加(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肠同治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疗效明显,且可减轻患者炎症状态及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2018年03期 v.38 293-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张涛;杜鑫;王麟鹏;孙敬青;郭静;张帆;洪秋阳;王桂玲;
目的观察贺氏三通法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类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6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治疗组接受贺氏三通法干预方案,对照组接受常规针刺干预方案。观察2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S-QOL)改善程度,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Barthel指数、SS-QOL量表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60岁以下、60~70岁年龄段患者的Barthel指数及SS-QOL量表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0~80岁年龄段2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贺氏三通法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刺对照组,为临床运用贺氏三通法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8年03期 v.38 297-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郭圣敏;
目的分析内服消疹清心汤对伴心肌损害手足口病患儿退热、退疹时间和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选取伴心肌损害的手足口病患儿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患儿服用利巴韦林颗粒治疗,观察组患儿内服消疹清心汤加减治疗,疗程均为1周。结果观察组患儿的皮疹消退时间、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观察组AST、CK、LDH1、CK-MB水平明显下降(t=3.741、25.616、6.062、5.472,P<0.001)。对照组AST、CK、LDH1、CK-MB水平明显下降(t=2.061、18.709、2.969、3.022,P<0.05)。观察组患儿AST、CK、LDH1、CK-M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主要不良反应为上腹不适,对照组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下降,疗程结束后患儿不良反应消失。2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均为4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服消疹清心汤对伴心肌损害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疗效良好,能够有效缩短发热时间及皮疹消退时间,降低患儿心肌酶水平。
2018年03期 v.38 301-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雪梅;
目的分析温阳化痰通络汤治疗阳虚痰瘀阻络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阳虚痰瘀阻络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豨簽通栓丸,观察组给予温阳化痰通络汤,对比2组临床疗效、改良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结果 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分级均降低;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分级降低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Barthel指数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升高,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上述评分升高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温阳化痰通络汤治疗阳虚痰瘀阻络型中风痉挛性偏瘫可通过发挥温阳益气、化瘀祛痰的功效从而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有效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2018年03期 v.38 304-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0 ] - 王莎;李锐;陈小强;
目的为了降低临床上治疗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寻求更优治疗方案,探讨3种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湖北武汉解放军第一六一医院于2015年3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183例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丙3组,平均每组患者61例。其中甲组患者均采用中药液外洗包皮龟头进行治疗,2次/d,5 min/次;乙组患者均采用苦参凝胶进行治疗,2次/d;丙组患者均采用克霉唑乳膏进行治疗,2次/d,同时口服200 mg的伊曲康唑胶囊,1次/d。所有患者均以1周为1个治疗疗程,判定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各组患者的龟头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和镜检。结果甲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72%,均显著高于乙组患者和丙组患者的83.61%和85.25%(均P<0.05)。甲组患者转阴率为91.80%,乙组患者的转阴率为72.13%,丙组患者的转阴率为93.44%,甲组和丙组患者的念珠菌转阴率均显著高于乙组患者(均P<0.05),但是甲组和丙组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甲组患者有3例患者出现龟头肿痛,乙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龟头肿痛,丙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龟头肿痛,且有35例患者出现腹泻、食欲减退、胃脘不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停药后所有患者的不良症状均自行消失。其中丙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甲组和乙组患者(均P<0.05)。结论在治疗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时采用中药液外洗比其他2种治疗方法具有更高的念珠菌转阴率,并且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也更具有优势,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2018年03期 v.38 307-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琳;胡本祥;安衍茹;晁迎冉;詹志来;
茜草为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其以干燥根及根茎入药,药用历史悠久,自《神农本草经》以来历代本草和方书均有记载。通过本草考证,从茜草的基原、产地变迁、品质评价、产地加工与炮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认为自北宋以来茜草的基原植物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陕西和河南为其药材主产地;药材以条粗长、表面红棕色、断面黄红色者为佳;宜春、秋两季采挖,洗净泥土,干燥待用;具有凉血,祛瘀,止血,通经等功效;临床上多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瘀阻经闭,关节痹痛,跌扑肿痛。
2018年03期 v.38 317-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7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李莉;祁燕;刘浩;李晶;
目的探讨治疗甲状腺结节方剂药物性味、归经的用药特征,从而中西医治疗奠定治疗甲状腺结节奠定相应的基础。方法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通过万方、CNKI以及维普等数据库,对检索到的近现代医家采用中医药的方法治疗甲状腺结节的原始文献进行检索与分析,结合中医中药的理论与方证对应法分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内治方药的组方以及用药规律。借鉴循证医学、中医中药理论以及方证对应法分析中医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组方规律。结果通过检索共收集共收集甲状腺结节内治方剂137首,用药729味,其中频次最高的前十味中药分别是柴胡、郁金、香附、茯苓、白芍、夏枯草、枳壳、贝母、青皮、法半夏。对所涉及到"药性"进行描述统计发现甲状腺结节用药主要是寒性药物,寒性及微寒药物占到了49.4%,其次是平性和温性药物,平性和温性占全部用药药性的36.3%;此外,甘味用药所占比例最大为35.8%,其次为苦、辛味药,比例经计算后为全部用药的50.7%,其他药味会产生较低的频次,而主要药物为归经药物,占24.7%,而后是胆经和心、肺、脾经的药物,以上三类归经占到了全部用药归经的77.9%。结论通过对药物性味归经的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发现甲状腺结节方剂用药其病位在肝,以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本,气滞血瘀痰凝为该病最关键的致病因素的病因病机。
2018年03期 v.38 32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芮冉;焦佩娟;张朝玉;应小平;
机体免疫功能与肿瘤生长密切相关,人体可以通过不同的免疫途径启动抗肿瘤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抗肿瘤功能。中药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药中的许多成分如多糖、皂苷和酮类等能帮助提高肿瘤患者脾脏指数与胸腺指数、增加T细胞与NK细胞数目等达到抗肿瘤的作用,其中大部分中药属于补益类药物,小部分为祛邪类药物,如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及化痰散结类。通过对有关抗肿瘤免疫中药的文献进行综述研究,总结临床常用抗肿瘤中药及其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机制,为抗肿瘤中药的基础研究及其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2018年03期 v.38 325-327+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下载次数:7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赵娜娜;刘汇;孙道磊;梁新合;张辉;孙佳明;
目的通过固相萃取-电喷雾串联质谱(SPE-ESI-MS/MS)法快速分析血塞通中三七总皂苷成分。方法采用Agilent Sampli Q C_(18)固相萃取柱对血塞通中三七总皂苷成分进行纯化和分离,通过ESI-MS/MS分析鉴定其皂苷类成分。结果鉴定了血塞通中三七总皂苷6种常见的皂苷类成分,为人参皂苷Rb_1、Rc、Rd、Rg_1、Rh_1和三七皂苷R_1。结论本方法简便、可靠,为快速检测血塞通中有效成分三七总皂苷提供了有效方法 ,同时也为以三七总皂苷成分为原料的药品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2018年03期 v.38 328-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李红波;程璐璐;
目的探讨芍药汤联合穴位针刺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症状、结肠镜及结肠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中药组、结合组各40例,其中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中药组给予芍药汤加减治疗,而结合组则给予芍药汤加减结合针刺治疗,观察记录3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临床疗效,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的变化,以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改变、结肠镜改变。结果与针刺组以及中药组比较,结合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组以及中药组比较,结合组在治疗后肛门灼热、脓血便、里急后重、腹泻以及腹痛等症状体征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组以及中药组比较,结合组在治疗后的评分降低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的针刺治疗以及中药治疗相比,芍药汤联合穴位针刺治疗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应用能对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起到较为明显的改善作用。
2018年03期 v.38 331-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轩立华;
目的观察任脉穴位刺激治疗ⅢA型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90例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分为常规组给予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治疗与观察组行任脉穴位刺激治疗各45例。对比2组治疗后NIHCPSI评分、尿流率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NIH-CPSI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2组平均尿流率及最大尿流率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8.89%明显高于常规组64.44%(P<0.05)。结论任脉穴位刺激治疗可有效改善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尿流率。
2018年03期 v.38 335-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易小军;黄姝;倪建俐;
目的观察加味六磨汤联合针灸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的症状改善情况及中医症候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中医门诊102例患者,经患者同意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比沙可啶肠溶片(口服,每次5 mg,每晚1次);观察组患者用加味六磨汤,1剂/d,取汤汁500 m L,分2次早晚温服,联合针灸,取大肠腧、天枢、支沟、上巨虚4穴,毫针刺,平补平泻法,得气留针20 min,1次/d。2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94.1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2.5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排便间隔、粪质性质、排便困难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观察组腹部胀满、神志、舌苔积分、中医症候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六磨汤能够养血滋阴,行气润肠,结合针灸通导肠腑之功,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的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排便情况,且有助于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
2018年03期 v.38 339-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萨仁;项鑫;朱金莉;蔡海鑫;
目的观察高寒地区"三高症"患者在热带地区经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入三亚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的90例俄罗斯高寒地区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简称"三高症")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针灸治疗。高血压患者选取风池、百会、曲池、三阴交、肾俞、太溪、合谷、太冲穴;高血糖患者选取肺俞、太渊、足三里、中脘、关元、气海、肾俞、胃脘下俞穴;高血脂患者选取足三里、合谷、太冲、三阴交、丰隆、天枢、血海穴,采用针刺、艾灸的方法,同时结合本院特色的"调和阴阳"法针灸技术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及血液生化指标,分析治疗效果。结果针灸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明显降低(P<0.001),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显著改善(P<0.001),血清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中医针灸结合"调和阴阳"法能够温阳散寒、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和气血,对"三高症"的治疗效果显著。
2018年03期 v.38 343-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艳明;
目的观察基于人体生物节律理论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行针刺治疗,取穴及针刺操作均相同。观察组在每月患者体力波动周期和情绪波动周期临界日及其前后各2 d予以治疗;对照组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疲劳量表-14(FS-14)评分、躯体和心理健康报告(SPHERE)评分的变化,评定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FS-14及SHERE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人体生物节律理论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能明显改善患者疲劳程度、躯体和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2018年03期 v.38 346-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冯鹏飞;
目的研究补肾健脑针刺疗法联合语言小组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语言发育迟缓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一病区收治的88例脑性瘫痪患儿,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成2组。患儿入院后均采取基础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语言小组训练,观察组患者采用补肾健脑针刺疗法结合语言小组训练,并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S-S法语言评定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语言发育商评分均有改善,但是2组患儿在治疗1个月时语言发育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语言发育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儿适应性行为、大运动行为、精细运动行为以及个人社交行为等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健脑针刺疗法通过填精益髓的方法赔补脑瘫患儿的先天不足,同时配合联合语言小组训练能明显改善脑性瘫痪患儿语言发育迟缓症状,提高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2018年03期 v.38 349-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高晶;
目的探讨复方川紫方萃取油联合刺络拔罐治疗顽固脓包性皮炎的疗效。方法选取顽固脓包性皮炎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采用复方川紫方萃取油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44%(38/39),对照组为84.62%(33/39),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下降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提高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川紫方萃取油联合刺络拔罐治疗顽固脓包性皮炎,能够调和气血、温经通络、扶正祛邪,通过皮肤吸收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到显著治疗作用。
2018年03期 v.38 353-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