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春华;吕丽;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气上逆者,乃冲气之上冲"。胃失和降、肾虚失固、肝气恣横、大气下陷是引起冲气上冲的主要因素。善用镇冲、降逆、补虚、收敛之品。张锡纯丰富和完善了冲脉生理、病理的理论,突破了前人仅限于理论知识的探讨,而实施于临床诸多内科常见病、妇科病症的治疗,且临床辨证治疗常获奇效。
2012年08期 v.32 757-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杨涛;刘丽宁;张重州;黄玉剑;李新莉;冯兴志;李浩;
《伤寒杂病论》中温法是中医治疗体系中最具特色的治疗方法之一,是通过温性或热性药物来振奋阳气,以消除病人的沉寒痼冷,补益人体阳气,达到寒祛阳复的目的,是《伤寒杂病论》整个治法中始终贯穿的基本精神。纵观《伤寒杂病论》全书,不论是预防、治疗,还是预后,仲景无一不强调正气、阳气的作用,总以恢复人体正气、阳气,驱邪外出为宗旨。现代社会由于冰箱、空调等广泛应用以及滥用抗生素、寒凉药物等诸多因素,导致阴寒性病证的发生率较高,故温法可起到很好的补偏救弊作用。现代对仲景温法的临床应用,扶阳派最有特色,其理论上推崇扶阳,临床上善用姜、附、桂等辛热药物治疗各种疾病。
2012年08期 v.32 759-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郭慧娟;冯蕾;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病存在肾虚与血瘀两端,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肾虚是老年病的基本病理基础,老年糖尿病亦然,病之本在肾虚。瘀血是贯穿糖尿病始终的重要病机,且瘀血阻滞是老年糖尿病血管神经并发症产生和加重的根本原因,气虚成瘀,血少致瘀,阳虚亦瘀。根据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气短神疲、容易感冒、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多饮、四肢麻木、舌质瘀暗或有瘀点、瘀斑等,虚瘀贯穿于老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始终。施以补肾活血法,标本同治,常用生黄芪、山药、益智仁、三棱、莪术、僵蚕等从整体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使补破之力相敌,气血不受损,化瘀血力速,不但可安全平稳的控制血糖,防治急慢性并发症,又可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2012年08期 v.32 761-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李雪;
伏邪总括内生伏邪、外感伏邪及先天伏邪三类,特点是"伏邪即隐藏于人体之虚处"。其发作可引起人体阴阳失和,甚则五脏受累,影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心为君主之官,为阳中之阳,若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待人体正气虚弱或复感外邪之时而为痹结,发为胸痹心痛。伏邪致胸痹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病由内伏之邪气而发;二是伏邪隐匿,难以驱除;三是外感为诱因。
2012年08期 v.32 763+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李君玲;刘文科;郭允;
仝小林教授认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要从"治糖、治络、治杂"着手,强调"三位一体,各有侧重",临床处方用药要遵循"以证为基,以病为参,以症为靶,证病症结合"的指导原则,对于合并冠心病患者,以控制血糖为靶向,以胸痹为主要靶点,根据其标本缓急,灵活施治,燥湿、清热、活血贯穿于方药始终。另外,临证用药,不必拘泥一法一方,强调"药少而精,效专力宏""中医药之妙在剂量",临证中举大证、起顽疾的关键在于用药剂量。
2012年08期 v.32 768-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袁益民;马可迅;朱世楷;
朱世楷教授认为,脾胃病之伤在气机,中焦气机不利,临床百病丛生,然其病机核心是"脾不升,胃不降"。朱老指出胃病多热,脾病多寒,临床虽多为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之证,但总以"虚"证贯穿于疾病始终。治疗时,补虚固本是基本治则,以调理气机升降为核心,同时应分清疾病寒热、虚实,随证化裁,补虚以静,调气以动,除其寒热,复其升降,补其脾胃。另外,治疗脾胃病仍应通过西医现代检查手段明确病情,中西医结合,提高疗效。
2012年08期 v.32 770-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江燕;杨艳;
余承惠主任认为,糖尿病属虚实夹杂之候,病位波及上、中、下焦。脏腑牵涉肝、脾、肺、肾,本虚为气虚、阴虚、气阴两虚、阳虚,标实见湿热、水湿、湿浊(热)中阻、湿毒、热毒、血瘀及外感等,此皆是消渴病及其肾病难治的致病因素。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是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根本原因。其证初期多表现为阴虚燥热或气阴两虚,继而发展为阴阳两虚,终至阳衰瘀阻,痰湿浊毒内蕴。整个过程"脉络瘀阻,浊毒损伤肾络"贯穿疾病的始终。临床治疗要兼顾辨证用药、辨病用药,养治并重。
2012年08期 v.32 772-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刘亚军;沈洪;
沈洪教授认为,膏方应以协调体内阴阳的平衡为主,同时注意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各方面的不足,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临床用药强调平衡阴阳,治病求本;处方轻灵,切忌蛮补;独重脾肾,脾胃为先;病证结合,提高疗效。在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时要针对不同病人体质、病情选用平补、清补、温补、缓补之品。同时应注意补泻结合,佐以健脾运胃之品;辨别寒、热、虚、实,以脾胃接受为度,以辨证论治作为膏方处方的基本原则。
2012年08期 v.32 775-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立伟;王德惠;
刘文峰教授临床应用全蝎走窜入络、搜剔逐邪之功治疗喉风咳,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减轻咳嗽症状;用其搜剔窜通、通络止痛之功治疗糖尿病伴肢体麻木及疼痛,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另外,全蝎为有毒之品,应严格掌握其炮制方法及用量,服用忌宜。
2012年08期 v.32 77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崔明明;李燕宁;
李燕宁教授认为,小儿支气管炎的发病机理以风为先导,以痰为致病关键因素。针对风邪传变快,极易入里化热的特点,予温胆汤为主方理气化痰、和胃利胆,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痰热证。临证时常辨证加减,其咳嗽重者,佐以瓜蒌、浙贝母清热化痰;其纳差者,辅以焦山楂、麦芽、神曲及炒莱菔子健脾消食;其喉痒甚者,助以蝉蜕、僵蚕解痉宣肺。
2012年08期 v.32 778-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孙艳舫;杨文华;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证表现总属肝气郁滞,肝热血瘀,血气盛实之证,其发病与肝密切相关,同时兼顾它脏,病理因素主要为痰、瘀。故拟清肝化瘀之法。清肝含义有二:一即清肝火,使肝之火热得以清泄,勿使血热妄行而出血;二为解肝郁,使肝之瘀滞得以疏化,勿使气结,无力推动血行而形成瘀血。而化瘀则针对痰瘀两个病理因素,既化痰,又化瘀。
2012年08期 v.32 780-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南丽娟;张骠;
感染后咳嗽(post-infectious cough,PIC)病因分布随年龄、性别、病程、地域等存在差异,中医根据其病程、咳嗽、地域特点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因人治宜,辨证施治,治疗上注重顾护脾胃,用药轻扬,扶正与祛邪并举。
2012年08期 v.32 782-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亚楠;
反流性食管炎病因有寒热之分,因热者,多由肝郁化热犯胃所致;因寒者,多因脾胃虚弱,肝气以强凌弱犯胃而成。基本病机在于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中医辨证论治,法以疏肝和胃降逆为主,前期实证重在清热降逆、化湿祛痰降逆、理气活血降逆;后期虚证重在滋阴、益气、温阳,温通和胃。另外,外治疗法、情志疗法、饮食调理等辅助疗法均可达到治疗目的。
2012年08期 v.32 784-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洁;任世禾;
慢性支气管炎病因不外两端,内因多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外因多为风、寒、热、燥、湿等邪气入侵,损伤肺气,致痰邪壅滞,气道不利,上逆为咳。病机为肺气不清,痰瘀交阻。中医辨证论治,通过宣肺解表、活血化瘀、清热燥湿,并配合外治疗法,如穴位贴敷、雾化吸入、穴位注射等均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2012年08期 v.32 786-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冯兴志;马淑红;吴越;杨涛;李浩;
"保胃气"思想贯穿中医疾病治疗的始终。源于《内经》,在《伤寒论》得到运用和发展。"保胃气"不仅指胃腑的功能,也包括脾的作用,又泛指人的后天元气。辨别胃气的盛衰可判断病机之进退、预后之吉凶。《伤寒论》中从凭脉辨证、六经传变、诊断预后、治法用药以及煎药调护等方面,皆体现"保胃气"的思想,并渗透到心血管、脾胃病、肺病、内科杂病、癌症、儿科疾病治疗中。
2012年08期 v.32 78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罗家祺;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with no dementia,VCIND)属中医神志疾病范畴,其病位在脑,其本在肾,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致痰瘀内生,痹阻脑窍,毒损脑络而发为本病。髓海空虚,清窍阻闭是其基本病机。病理特点表现为本虚标实,虚以肾精气虚为主,兼以心、肝、脾失调;实指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因此,VCI的治疗应从补肾、活血、化痰等治则出发,把握其病机,明辨其伴症,方可奏效。目前,中医治疗仅为临床干预研究。
2012年08期 v.32 791-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杨春辉;柳正植;王富春;
目的:探讨自拟镇静安神汤治疗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给予镇静安神汤(方药组成:远志20 g,茯神20 g,夜交藤10 g,酸枣仁20 g,合欢皮10 g,白芍10 g,当归20 g,黄芪20 g,五味子10 g,石菖蒲10 g,炙甘草10 g)治疗,对照组采用安神补脑液治疗(10 mL/次,2次/d),治疗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86.25%,2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镇静安神汤治疗不寐疗效显著。
2012年08期 v.32 793-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松青;
目的:观察补阳虫藤饮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阳虫藤饮汤剂(黄芪、桃仁、红花、地龙、赤芍等),治疗21 d后,观察中医证候、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肌力、肌张力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肌力、肌张力评分等3个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虫藤饮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与肌张力,有较好临床疗效。
2012年08期 v.32 795-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张慧;刘燕妮;杨秀清;
目的:观察天麻晕宁胶囊治疗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110例采用天麻晕宁胶囊治疗(3次/d,每次4粒),对照组100例口服葛根素片(每次4片,3次/d),观察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18%,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82%;对照组总有效率70%,不良反应总发生率9%。2组间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晕宁胶囊治疗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2012年08期 v.32 797-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陈基敏;陈咸川;谢吟灵;
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方对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临床症状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58例颈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西洛他唑50 mg/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健脾活血方(黄芪、丹参、当归、桑椹等)。治疗12周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均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颈动脉IMT均有下降,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活血方可以有效改善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临床症状,对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有益。
2012年08期 v.32 799-8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仕丽;王檀;胡少丹;匡旭;
目的:观察平肝清肺汤治疗支气管扩张(肝阳上亢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支气管扩张(肝阳上亢证)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予平肝清肺汤治疗(牛膝、败酱草、石决明、代赭石等),对照组予抗菌药物治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0.375 g/次,3次/d,口服;若青霉素试验(+),予环丙沙星片0.25 g/次,3次/d,口服),对比2组疗效。结果:2组在中、西医临床疗效及控制复发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肝清肺汤治疗支气管扩张(肝阳上亢证),与西医抗菌药物治疗效果相同,且可避免长期反复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2年08期 v.32 801-8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朱震;张世勤;
目的:观察健身气功肺康复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研究设计方案,将42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肺康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方案(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健身气功练习(按预备式—起式—嘘字诀—呵字诀—呼字诀—字诀—吹字诀—嘻字诀—呼字诀—字诀—收势),连续练习3个月。结果:健身气功肺康复法能有效改善COPD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减少病情发作。结论:健身气功肺康复法能阻止COPD病情发展,改善呼吸系统症状及生存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2012年08期 v.32 803-8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张芬兰;江海艳;
目的:观察祛风润肺止咳方治疗风咳(亚急性咳嗽)中医规范化治疗新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亚急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采用祛风润肺止咳方治疗(桑叶、杏仁、川贝、僵蚕等),对照组采用强力枇杷胶囊(3粒/次,2次/d)治疗。疗程均为10 d。结果:治疗组愈显率86%,总有效率98%,无效率2%;对照组愈显率50%,总有效率65%,无效率35%。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祛风润肺止咳方治疗亚急性咳嗽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2012年08期 v.32 805-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帅;张池金;
目的:探讨中医清热滋阴法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疗效。方法:对30例诊断为口腔扁平苔藓的患者采用清热滋阴法予中草药治疗(生黄芪、玄参、赤芍、地骨皮等),随症加减。结果:治愈6例,显效19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结论:以清热滋阴法为主治疗口腔扁平苔藓能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痛苦,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2012年08期 v.32 806-8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范倩;杨承芝;李秀珍;刘暐;鲁卫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抗心衰西药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黄芪、党参、丹参、川芎等),疗程为4周。对比心衰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NT-proBNP浓度以及超声心动图左室舒末内径(LVEDD)、左室收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47%,对照组总有效率76.31%,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NT-proBNP浓度、LVEDD、LVESD、LVEF%治疗后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可减轻患者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2012年08期 v.32 808-8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李雅彬;任万强;梁君昭;窦建卫;
目的:研究扶正通络、祛瘀化浊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阳虚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4例缓慢性心律失常阳虚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38例,对照组46例。治疗组予扶正助脉合剂(桂枝、淫羊藿、苏木、地龙、清半夏、连翘、鸡血藤等);对照药予心宝丸(6丸/次,3次/d),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和心电图疗效指标的变化。结果:1)中医症候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75%和69.57%,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电图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78%和60.86%,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扶正通络、祛瘀化浊法治疗阳虚瘀阻证缓慢性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疗效。
2012年08期 v.32 810-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潘朝荣;付波;
目的:观察自拟四妙姜虎汤辨证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自拟四妙姜虎汤(黄柏、苍术、薏苡仁、泽泻等,1剂/d,3次/d)联合秋水仙碱片(0.5 g/次,连用3 d),对照组予秋水仙碱片(首日0.5 mg/次,1次/2 h,服用5次;次日0.5mg/次,3次/d,连服3 d。后改予别嘌呤醇片,第1周1 mg/次,2次/d;第2周10 mg/次,3次/d,后维持3 mg/d,连用2周),2周后测量血尿酸代谢值及统计治疗后的痊愈率、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6.7%,2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2组疗后血尿酸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妙姜虎汤可稳定促进血尿酸代谢,恢复患病关节功能,预防痛风性关节炎的复发。
2012年08期 v.32 812-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必军;陈太良;陈元椿;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0例,采用改良的Seldinger法经皮穿刺,将1次性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腔并保留,由导管注入生理盐水30mL,加羟基喜树碱10mg、生理盐水10mL及地塞米松10 mg,每周用药1次。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日加服自拟中药扶正逐水方(党参、黄芪、葶苈子、白术等,1剂/d),2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70.0%)明显高于对照组(50.0%),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扶正逐水联合羟基喜树碱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具有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等作用。
2012年08期 v.32 814-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岩斌;沙漠;刘勤;马超;
目的:观察自拟活血通脉汤联合复方玄驹胶囊治疗肾虚血瘀型不育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男性不育症(肾虚血瘀型)患者58例,采用自拟活血通脉汤(当归、桃红、赤芍、白芍、丹参、王不留行等)联合复方玄驹胶囊(3粒/次,3次/d)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精液质量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精液质量显著上升,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自拟活血通脉汤联合复方玄驹胶囊治疗肾虚血瘀型不育症疗效显著。
2012年08期 v.32 815-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彤;李印;
目的:观察运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儿童型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病例按临床症状分为5型:热性型哮喘、寒性型哮喘、脾虚气弱型、肺气虚弱型、气滞血瘀型,分别采用清肺化痰,温肺化痰,健脾化痰,补肺固卫,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和活血化瘀法,观察各阶段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临床有效率为83%。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儿童型哮喘,疗效确切。
2012年08期 v.32 817-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谢正兰;
目的:观察加减葳蕤汤加味治疗阴虚型感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阴虚感冒患者62例,予加减葳蕤汤加味(葳蕤、薄荷、淡豆鼓、炙紫菀、杏仁、荆芥等),1剂/d,服用7 d。结果:有效58例,无效4例,有效率93.54%。结论:应用加减葳蕤汤辨证治疗阴虚型感冒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2012年08期 v.32 819-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柳正植;于宏军;杨春辉;刘岩松;王媛;王富春;
目的:观察针刺与口服中药方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失眠患者145例,取镇静安神组穴(四神聪,神门(双),三阴交(双))针刺,并口服镇静安神口服液,观察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的改善情况。结果:针药并用治疗后患者的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PSQI因子分数均有明显改善。结论:镇静安神针法与镇静安神口服液并用治疗失眠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2年08期 v.32 834-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张霞;张丽华;
目的:探讨艾灸仪配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乳汁不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0例产后乳汁不畅的患者,采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配合手法按摩治疗,艾灸仪治疗取穴:乳根、膻中、膺窗、天溪、乳房硬结处。温度45℃,每次40 min,每日1次,艾灸仪治疗同时,予双侧少泽点刺放血,出血量约2mL。结果:50例患者临床治愈48例,其中45例1次痊愈,3例2次痊愈,有效2例,总有效率100%。结论:艾灸仪配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乳汁不畅,方法简便,疗效确切。
2012年08期 v.32 836-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薛南玲;
目的:观察针刺及中西药结合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对5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患侧面部针刺加中药汤剂外熏、口服、西药口服或静脉滴注的方法治疗,针刺取穴:主穴取患侧地仓、颊车、翳风、风池、牵正、足三里、太冲、合谷(健侧)。急性患者前3 d面部取穴宜少且浅刺,同时给予TDP照射患侧面部及耳周,每次30min,针刺3 d后,根据麻痹部位,选取适当穴位分组轮换治疗,可加用阳白、鱼腰、迎香、颧、水沟及夹承浆。结果:痊愈48例,占92.3%,显效3例,占5.8%,有效1例,占1.9%。结论:针刺及中西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
2012年08期 v.32 837-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高邈;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温和灸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选取:双侧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志室、腰眼、阿是穴,给予电针配合温和灸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将调制中频电疗仪的电极对置放在患者裸露的腰部疼痛部位上,用沙袋或固定带固定电极,治疗1个疗程。以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RMDQ)、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尺(VAS)、腹背肌耐力、腰椎关节活动度为测评依据,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测定数据进行测评。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2组疗效比较,P<0.05。2)治疗后2组RMDQ评分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3)治疗后2组腰背肌耐力和腰椎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配合温和灸和调制中频电疗法均能不同程度缓解腰肌劳损患者的疼痛,但电针配合温和灸作用优于调制中频电疗法。
2012年08期 v.32 839-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何周欢;吴节;
目的:观察腹部闪罐法对于单纯性肥胖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8例单纯性肥胖的患者随机分为以单纯闪罐为主的实验组28例和以单纯针刺为主的对照组30例。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4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2例)与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3例)疗效相当(通过秩和检验,P>0.05)。在愈显率上对照组优于实验组,但在总有效率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提示闪罐法治疗单纯性肥胖与针灸疗法具有相当的临床效果。
2012年08期 v.32 841-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邱学梅;陈少宗;
目的:根据经验统计,探索分析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取穴与组方规律。方法:所有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均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时间跨度为1911年-2012年3月。对这些文献相关穴位的使用频次以及归经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108篇文献中,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涉及14条经脉的104个穴位、70个组方,其中只有足三里、三阴交、曲池等12个穴位的使用频次超过15%,以1~2个和4个穴位为组方的文献占51.85%。结论:虽然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取穴组方仍然困守于经验的樊篱,但是繁乱的经验中也有一定的规律。
2012年08期 v.32 84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苏冬冬;王卫;
<正>更年期综合征归属于中医"百合病""脏躁""绝经前后诸证"等范畴,多见于45~55岁的妇女,中医认为,主要是因肾气渐衰、冲任不足、天癸将竭、精气亏虚,阴阳失衡而致。临床表现为烘热汗出,精神倦怠,烦躁易怒,头晕头痛,耳鸣心悸,
2012年08期 v.32 845-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海双;
<正>笔者在随导师做针灸病谱研究过程中,发现针灸治疗腓神经损伤有较好的疗效。腓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周围神经损伤,其特点是患侧足和足趾不能背屈,足下垂,足跟行走不能,伴小腿前外侧和足背感觉障碍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对于腓神经损伤后使
2012年08期 v.32 847-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鹏;袁红霞;黄霞;
<正>便秘作为一个独立的证候,常并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由于便秘,毒素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可引起毒血症,诱发肠癌;临厕努挣,又可导致肛裂痔疮等病变。便秘亦是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和致死因素[1],西医对本症的治疗多采用对症治
2012年08期 v.32 848-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杨鹏年;田凤花;
<正>笔者临床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气虚引起的冒、月经不调、泄泻等症,多有奇效。介绍如下。1病案举例1.1气虚外感患者黄某,女,51岁,行政工作员。患者面白形丰,微微气短。自述经常感冒,这感冒近月余,久治不愈。头晕,耳鸣,鼻塞,疲乏,下自觉发热。按脉:左脉濡细。察舌:舌色正红,舌体
2012年08期 v.32 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继正;金季玲;
<正>外阴白色病变系西医学病名,是指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种慢性疾病,又称慢性外阴营养不良。因其病程的漫长性及本病的高复发率[1],对病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临
2012年08期 v.32 851+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鹏;杨励;李志道;
<正>芍药甘草汤对于治疗肌肉痉挛性疾病在古代医籍中早有记载,且临床也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治疗肌肉痉挛性疾病确有其效。李志道老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芍药甘草汤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呃逆,
2012年08期 v.32 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