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 从《类修要诀》谈胡文焕的养生思想

    黄玉燕;汤尔群;

    胡文焕《类修要诀》广录养生歌诀,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慎寒暑,节口腹,养性情,寡嗜欲,其中又以养心为要。此外,他强调了劳逸适度的重要性,认可调息养生的作用。其对以修炼丹药、房中术、坐禅、按摩等方法来求得长寿则不甚认同。

    2012年01期 v.32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试析中医五神之“志意”要素

    滕晶;

    中医五神学说是古人对精神心理及其生理活动的总体概括。五神之"志意"要素反映了人的思维认知活动和精神情志,并对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具有重要作用。志意具有协调精神心理活动,统摄调配七情,适应外界活动等作用。志意的病因主要与七情有关。当今社会,心身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医学模式逐渐向"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转化,挖掘、整理反映精神心理活动的志意要素,诠释和分析"志意"要素的内涵、生理作用、病因及病理变化,探寻其辨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将对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价值。

    2012年01期 v.32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6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以《内经》“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释金匮肾气丸方义

    郑振镐;

    分析《内经》"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机理,联系金匮肾气丸的组成与诊治,金匮肾气丸实乃循依《内经》天地阴阳升降、互根、互化之理,仅用8味药,即实现了精中求气、气中求精,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泻中有补、补中有泻之方义,而具有调补真阴、助阳化气、调理三焦升降出入之功效,故能治疗寒湿脚气、虚劳腰痛、痰饮、消渴、转胞等病证。据现代临床报道,肾气丸的应用范围广泛,对诸多病证均能取得良效。

    2012年01期 v.32 6-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考证

    堵吉;谈勇;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即指淡渗利湿法,现已成为临床治疗湿邪致病的准则,应用于内、外、妇、针灸等临床,代表方剂如八正散、五苓散、甘露消毒丹等。其首见于《医学正传》。医家著书立说引用此言时,却未必都查找了原文出处,而是以讹传讹。"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也有其不妥当之处,即治湿并非仅有利小便这一种途径,如调和肝脾治泻法及分部治湿法等。故临证之时,仍需谨守病机,辨证论治。

    2012年01期 v.32 8-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7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伤寒论》中“控水论”之下法探析

    郭强中;

    《伤寒论》中包含的治法众多,但以汗法、下法和吐法论述最详,而这3法也恰好涵盖了人体水液调控的主要方面,成为控水理论的基础。"控水"实际上贯穿了汗、吐、下3法的始终。在《伤寒论》中所提到的下法并不仅仅就是攻下,固下也是属于下法的范畴,是属于一种治法的2个方面,两者在调控人体内水液平衡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论中有关下法的内容散乱且杂,经过梳理后可窥及清晰且富有逻辑的脉络。下法不仅要明确使用的时机,熟悉宜忌,分清缓急,还要掌握方剂主治与变通思路。从正反两方面掌握下法,能够实现对水液在胃肠道内有序流动及体内合理分布的有效控制。

    2012年01期 v.32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天癸既绝,乃属太阴”新解

    韦玮;

    五脏与妇科均有密切联系,惟重视肺者甚少。肺为后天之本,宣肺可解郁。且肺在志为忧,与肾为金水相生之联系。这些认识重新诠释了调肺在更年期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若能考虑肺气不足及肺与肝、脾、肾的关系可以提高更年期综合症的临床疗效。

    2012年01期 v.32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经验传承

  • 王旭教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经验总结

    纪放;王旭;

    王旭教授认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初由风热毒邪蕴于瘿络,气血壅滞所致;久则肝郁热蕴,瘿络瘀滞,或热毒伤阴,阴虚内热,或热伤气阴,痰气瘀结,颈络失宣,气血痰热互结于颈前而发。治疗以清热和营,化痰消瘿为原则。病初应注重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病久应加强养阴清热,化痰散结。常以自拟方"清热消瘿汤"随证加减。对于激素的使用十分慎重,主张一般不使用激素,如有已使用激素者可配合汤药逐步减少用量。

    2012年01期 v.32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再议“大气下陷”

    庄丽丹;岳妍;

    大气之说,首见于《黄帝内经》。何谓大气?历代医家各有见解。张锡纯在以前认识的基础上,对大气的阐述更为透彻,他创立的"大气下陷"理论对临床颇具指导意义。大气即宗气,大气下陷可导致很多危重证候,甚至引起死亡。因此,治疗大气下陷诸症,当以升提大气为首务。张氏制升陷汤一方,旨在升提胸中大气。

    2012年01期 v.32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医对尿失禁分虚、实论治的理法分析

    陈婷婷;夏滨祥;

    尿失禁可以分为肺肾气虚、脾肾气虚、心脑肾失养3个虚证证型和湿热下注、瘀热互结2个实证证型。针对尿失禁虚、实病因,切中"实者下焦湿热、瘀血阻滞"与"虚者五脏失养"的病机特点,采用实治宜清热利湿、活血祛瘀,虚治宜补虚固涩,虚实夹杂治宜攻补兼施的治法。

    2012年01期 v.32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试论癌病证治与调畅气机

    冯慧;贾英杰;

    癌病之治多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之法。贾英杰教授在此基础上指出,有形实邪的形成与人体气机的失调密切相关,强调治疗癌病应重视调畅气机,采用宽胸散结、下气通腑、疏肝理气、降逆和胃、健脾升清等法,气机条畅,达到"常则为气,导引血脉,调畅三焦,周流四体"的目的。

    2012年01期 v.32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广东省名老中医药物养生思想研究

    余锦秀;叶浩权;邓小英;

    广东省名老中医是当代岭南中医的杰出代表,对药物养生有深刻的见解和实践:培后天之本,使脾胃健旺,则病邪无从侵袭;从肝论治,重视疏肝理气,以保持人体气机平衡;固先天之本,补肾之精气,元气足则不易衰老;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则精神乃治。根据体质、寒热虚实与脏腑阴阳因证施补,补而不偏。其药物养生思想,彰显了岭南中医药文化的特色。

    2012年01期 v.32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连方主任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经验

    郭亮;齐英华;陈艳花;石娜;

    连方教授认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病因病机不外气虚、血热、血瘀。运用"四期调周理论"分期施治,纠正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功能失调,可达到阴阳平和,功血自除。不同类型的出血必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把握住规律才能在临床上有的放矢,更好地"塞流澄源"。在"复旧"阶段,连方教授运用"四期调周理论"分期施治,自拟二至调经方和二仙调经方都是顺应着阴阳消长而靶向调节,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中药的作用。

    2012年01期 v.32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胡希恕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学术思想探讨

    王成果;

    胡希恕先生以其独特的观点理解《伤寒杂病论》第147条及148条,前后互参,从"阳微结"入手,深入解读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他认为148条的"阳微结"是对147条"胸胁满微结"的注解,是指阳明病的微结证。从而归纳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指征为:在有柴胡证的前提下,出现不呕而渴、心下满或微有结滞感、大便干、乏力,伴有但头汗出等气上冲的症状,临床多用于肝炎、肾炎等慢性疾病,久病虚衰无力以及不明原因的低热等,常合用当归芍药散,疗效显著。

    2012年01期 v.32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朱祥成治疗耳鸣耳聋的经验

    俞跃杰;

    朱祥成教授认为,耳聋耳鸣病因分外感、内伤,内伤又有虚实之分。审证用药:外感之邪所致者,治以疏风清热,宣肺通窍。内伤里证、实证者责之肝火上炎、痰火郁结、气滞血瘀,治以清泄肝胆、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等法;虚证者责之肝肾亏虚、气血亏虚,治以补肾填精、益气养血法。

    2012年01期 v.32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仝小林教授活用小柴胡汤辨治杂病举隅

    彭智平;

    杂病在临床表现中症状繁多,仝小林教授运用抓主症、辨汤证和审疾病三者相结合的临床特色,常能执简驭繁。在辨治杂病过程中,采取分阶段论治,逐个击破,处方用药注重"症、证、病"结合。

    2012年01期 v.32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王灿晖运用凉血散血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学术经验

    高昀;翟玉祥;高宝仁;

    王灿晖教授认为,银屑病的主要病机是血热壅盛,临证应以清热凉血为要,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加减。精神紧张与劳累可使一些人诱发银屑病,并使多数患者病情加重,故除了药物治疗,情志的疏导也是重要一环。

    2012年01期 v.32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临证精华

  • 中医药治疗慢性尿路感染

    周欢;孙伟;

    慢性尿路感染的治疗,敏感抗生素及相应的免疫疗法、雌激素疗法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但在改善症状、减少复发方面,中医中药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在抓住"肾虚湿热"病机的基础上,辨证施治,集内服、熏洗、针灸等多种治疗手段为一体,在体质改善、局部内环境稳定方面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2012年01期 v.32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

    王皓云;叶柏;

    中医药可以提高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治愈率及幽门螺杆菌的根治率。中医理论认为,本病总属正虚邪实,涉及脾胃、肝胆和肾脏等,具有由气及血,由实转虚,寒热转化,或寒化伤阳,或热化伤阴的特点。治当以扶正祛邪为总则,具体可以分为寒温并用、疏肝理气、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制酸护膜等。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一些具体机制方面的研究尚缺乏,需要对目前的研究加以总结,以利于进一步研究的开展。

    2012年01期 v.32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偏头痛中医内治法辑要

    李方;全亚萍;陈园桃;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研究,主要从肝胆、从风、从瘀、从痰湿、从虚、从经络、从营卫、从神,结合不同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灵活立法,随证加减用药。治法以调理肝胆、祛风止痛、活血化瘀、化痰降浊、补虚通络、通经活络、调畅情志、养血定神等为主。进一步挖掘古方、经方、验方、偏方,如桂枝汤、承气汤、酸枣仁汤等,均为偏头痛治疗的有效方剂。

    2012年01期 v.32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中西医治疗

    李晶晶;谈勇;

    中医认为,肾虚是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基本病机,多兼肝郁、血瘀、痰湿等。治疗以补肾为主,兼养血、活血、疏肝、化痰。西医认为本病主要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所致,治疗以促排卵为主。中医、西医治疗各有利弊,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可取长补短。

    2012年01期 v.32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痛经的中医病机及治疗时机把握

    王娟;王佩娟;

    痛经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表现为虚实两端。实证主要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瘀阻,虚证多为气血虚弱、肝肾亏虚。痛经伴随月经发生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故中医药治疗痛经不但要重视辨证论治,根据月经周期不同时期虚实、气血、阴阳变化而致的疼痛时点、性状、阴阳消长等不同而选择恰当的施药时机同样重要。

    2012年01期 v.32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29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8 ] |[阅读次数:1 ]

临床研究

  • 降脂抗凝冲剂治疗高脂血症(气滞血瘀证)临床研究

    王瑞华;赵厚熙;刘海晔;

    目的:对降脂抗凝冲剂治疗高脂血症(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症或混合性高脂血症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降脂抗凝冲剂治疗组(A组)及辛伐他汀滴丸对照组(B组),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对照研究,疗程4周。结果:完成试验患者80例,无剔除和脱落病例。中医症状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90.0%,2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减少值和减少率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血脂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92.5%,2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动脉硬化指数(TC-HDL-c/HDL-c)下降值、下降率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降脂抗凝冲剂对高脂血症(气滞血瘀证)患者具有良好的作用,可显著改善其血脂水平和临床症状。

    2012年01期 v.32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温阳活血祛湿法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并重度瘀胆临床观察

    李海强;贝光明;李彤;张冰;黎宗毅;韦刚;林青;

    目的:观察温阳活血祛湿法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并重度淤胆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7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重度淤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阳活血祛湿中药(附子、干姜、桂枝、赤芍、茵陈、柴胡、茯苓、蝉蜕、半夏、石菖蒲等),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症状、肝功能指标等。结果:67例获随访并临床资料完整,治疗组总有效率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72.73%,2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肝功能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温阳活血祛湿法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并重度瘀胆具有更好地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有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等优势。

    2012年01期 v.32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42例临床观察

    颜延凤;陈昱倩;刘万里;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82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2例,采用中药通降合剂合并铝碳酸镁咀嚼片嚼服,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口服。对照组40例,采用铝碳酸镁咀嚼片嚼服,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口服。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内镜下胆汁反流程度积分。结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2012年01期 v.32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动物药

  • 基于COI序列的蛤壳及其混伪品的DNA分子鉴定

    杜鹤;崔丽娜;孙佳明;张辉;

    目的:利用COI序列对蛤壳及其混为品进行DNA分子鉴定。方法:对蛤壳及其混为品的11份样品的COI序列进行研究,分析其种内及种间遗传距离,并构建珍珠母及其混伪品的NJ树。结果:蛤壳种内COI序列变异很小比较稳定。文蛤、青蛤与其主要混伪品COI序列间存在较多的变异位点,种间的遗传距离显著大于种内的遗传距离。同时,从基于COI序列构建的蛤壳及其混伪品NJ树可以看出,蛤壳不同来源个体均聚在一起,与其它混伪品能够很明显区分开。结论:基于COI序列的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很好的鉴定蛤壳及其混伪品,为该药材的准确鉴定提供可靠,有效的新方法。

    2012年01期 v.32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白花香莲解毒方对CCl4急性肝损伤模型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邱华;石清兰;毛德文;陈月桥;王秀峰;

    目的:探讨壮药白花香莲解毒方对小鼠急性肝损害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水飞蓟素组、白花香莲解毒方组,采用四氯化碳(CCl4)构建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检测各组血清TBiL、ALT、AST,肝脏系数,肝脏病理及肝组织MDA、SOD含量。结果:白花香莲解毒方能显著降低TBiL、ALT、AST,改善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损伤,下调MDA含量,提高SOD活力,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药白花香莲解毒方具有显著的肝细胞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拮抗脂质过氧化损害有关。

    2012年01期 v.32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艾灸不同穴位对慢性炎症痛模型大鼠心理行为改变的实验观察

    孙洁;仲大奎;魏惠芳;温进;曾霈君;李滢;杨磊;杨帅;张露芬;

    目的:观察艾灸不同穴位对慢性炎症痛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艾灸对慢性痛所致心理行为改变的调节规律。方法:将45只雄性Wistar大鼠按分层随机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百会组、艾灸关元组、艾灸足三里组,每组各9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弗氏完全佐剂(CFA)制备佐剂性关节炎(AA,即慢性炎症痛)大鼠模型,于造模第2天各治疗组捆绑固定后给予艾炷灸3壮,正常组及模型组捆绑束缚20 min,隔日1次,共10次。于造模前、造模后、治疗5次、10次分别采用高架十字迷宫检测各组大鼠开放臂进入次数比例(OE%)及开放臂停留时间比例(OT%)的变化。结果:1)与造模前比较,百会组治疗5次后OT%降低明显,关元组造模后OT%、治疗5次后OE%和OT%则明显降低,足三里组治疗5次后OT%、治疗10次后OE%降低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造模刚结束比较,关元组AA大鼠治疗10次后OT%降低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5次后比较,治疗10次后百会组大鼠OT%与足三里组OT%、关元组OE%和OT%均升高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1,P<0.01)。2)与艾灸百会组比较,艾灸足三里组大鼠在治疗10次后OE%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不同穴位具有一定抗焦虑作用,可一定程度改善慢性炎症痛所致大鼠焦虑、情绪行为的变化;综合分析组内与组间比较的结果特点,关元、百会、足三里三穴均表现出一定抗焦虑效应,且关元穴在长期治疗中效应较为明显,具有相对特异性。

    2012年01期 v.32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井穴放血结合薏苡仁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脑水肿影响的实验研究

    高靓;杜元灏;李中正;田力欣;郭义;

    目的:观察井穴放血结合薏苡仁提取液静脉注射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后脑水肿的影响,并与甘露醇做比较。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2个治疗组:井穴放血结合薏苡仁提取液静脉注射组、甘露醇组。用Longa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后分别进行不同的干预,测定48 h后各组大鼠的脑含水量和脑系数。结果:井穴放血结合中药薏苡仁提取液静脉注射后,MCAO大鼠病变侧的脑含水量、脑系数降低,且与甘露醇相比,指标改变已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井穴放血结合薏苡仁提取液静脉注射对MCAO大鼠缺血性脑水肿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2012年01期 v.32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补肾中药对去势大鼠肾组织中钙结合蛋白-D9K中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牛煜;郑洪新;

    目的:研究补肾中药对去势大鼠肾中钙结合蛋白-D9K(CaBP-D9K)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模型组、补肾中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骨疏康组、牡蛎碳酸钙组。采用大鼠去势的方法复制骨质疏松症模型,应用补肾中药防治12周后取材,并用RT-PCR法和West-ern杂交法检测大鼠肾组织CaBP-D9K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大鼠肾组织可以在基因、蛋白水平表达钙结合蛋白CaBP-D9K;大鼠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肾组织中CaBP-D9K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有关。结论:补肾中药通过调节大鼠肾组织中钙结合蛋白CaBP-D9K基因和蛋白表达,促进钙的吸收,防治骨质疏松症。

    2012年01期 v.32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降浊升清法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及干预NFκ-B的动物实验研究

    董文娟;辛效毅;王记鹏;

    目的:探讨降浊升清汤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斑块炎症反应及NFκ-B的影响。方法:ApoE基因敲除小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利用HE染色法确定造模成功后,小鼠随机分为3组中药组、西药组及空白组,分别给药后用HE染色观察小鼠斑块的形成,用原位杂交法检测NFκ-B mRNA的表达,研究降浊升清法抗动脉粥样硬化及对炎症信号的抑制作用。结果:给药后,中药组与空白组对照NFκ-B的阳性率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与西药组对照对动脉组织中NFκ-B的阳性率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降浊升清汤与辛伐他汀均可抑制动脉组织中NFκ-B的表达,通过改善斑块内部成分来稳定易损斑块,具有程度不同的调脂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质代谢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说明降浊升清汤该方药对动脉硬化炎症反应有一定的改善和调节作用。

    2012年01期 v.32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健脾疏肝方与调肝化浊解毒方预防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药效学观察

    王允亮;诸葛丽;陈希;杨美娟;李军祥;

    目的:观察健脾疏肝方与调肝化浊解毒方对NASH大鼠模型的药效学作用。方法:以高脂饮食建立大鼠NASH模型,并于造模同时进行药物干预;实验第8周末进行血清ALT、AST、TG、HDL-C、LDL-C及肝组织SOD、MDA、GSH-PX的测定,同时观察肝脏病理切片。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健脾疏肝方及调肝化浊解毒方均能够明显降低血清ALT、AST(P<0.01);健脾疏肝方能显著降低血清TG水平(P<0.05);调肝化浊解毒方能明显改善血清HDL-C、LDL-C含量(P<0.05);此外,健脾疏肝方与调肝化浊解毒方均能显著降低肝组织MDA水平(P<0.01),而健脾疏肝方能同时升高肝组织GSH-PX水平(P<0.01)。病理切片示:与模型组相比,健脾疏肝方与调肝化浊解毒方组肝小叶内空泡变性、脂肪样变均减少,炎细胞浸润得到改善,但组间差异不明显。结论:健脾疏肝方与调肝化浊解毒方均能明显降低NASH大鼠肝酶、调节脂代谢、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虽然在指标干预上略有侧重,但又有交叉,均在防治NASH的发生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2012年01期 v.32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针灸百会穴对束缚应激模型大鼠血清TNFα-及IL-1含量变化的影响

    陈磊;魏惠芳;仲大磊;曾霈君;孙洁;温进;杨帅;杨磊;张露芬;

    目的:对比电针与艾灸百会对束缚模型大鼠血清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介素(IL-1)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变化的规律。方法:以束缚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电针、艾灸百会穴,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中TNFα-及IL-1的含量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百会组血清中TNFα-及IL-1的含量均降低趋势,而艾灸百会组的含量有升高趋势,各组间未见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束缚模型组比较,针刺百会组TNFα-及IL-1的含量有降低趋势,艾灸百会组的含量有升高趋势,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TNFα-及IL-1的含量均升高,其中2组间IL-1含量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和艾灸作为不同的治疗介入方法,对束缚模型大鼠血清TNFα-及IL-1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艾灸百会穴的调节作用较为明显。束缚模型大鼠血清IL-1、TNFα-含量均有所降低,而艾灸组TNFα-及IL-1的含量明显升高。相关研究结果表明:IL-1和TNFα-可以诱生IL-2,而IL-2又可以通过自分泌效应对机体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从而启动机体内源性自稳机制,调整紊乱的免疫功能,最终达到提高机体内在应变能力。

    2012年01期 v.32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方药纵横

  • 活血通脉提取工艺及固体分散技术的研究

    王会弟;苏李;王雅丽;高海鹰;催春爱;

    目的:确定活血通脉颗粒提取工艺,并对主要脂溶性成分的固体分散体进行研究,提高脂溶性成分的溶出度。方法:以挥发油量、出膏量、丹参提取率为指标确定提取工艺,以难溶药物在固体分散介质中的溶解状态为指标确定制剂工艺。结果:红花等用70%乙醇提取,鸡血藤等水煎,丹参用90%乙醇提取2次,丹参酮ⅡA提取率可达70%以上,将丹参提取物、冰片及挥发油制备成聚乙二醇固体分散体,丹参酮ⅡA溶出度提高57%。结论:提取工艺能够充分提出有效成分,而且制成固体分散体后可更好地发挥药物疗效,符合急症病人的治疗。

    2012年01期 v.32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动物类药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的应用

    傅凯丽;张玉莲;

    古代文献指出动物类药具有通络止痛、搜风熄风、活血祛瘀、养血补血、补肾益精、化痰软坚散结作用,强调动物类药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虫类药可应用于肝阳上亢、痰瘀阻络、气血亏虚、阴虚动风这几种类型的中风后遗症,动物类药在不同证型中风后遗症患者中的选择及配伍应用,肯定了应用动物类药在治疗中风后遗症中的疗效,动物类中药可以长期服用,不必多虑。

    2012年01期 v.32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张锡纯治疗心悸辨证用药特色探析

    黄文娟;熊丽辉;

    目的:通过对《医学衷中参西录》上、中、下3册心悸医案的分析,探讨张锡纯治疗心悸的辨证用药特色,为临床辨证治疗心悸病提供实用而科学的指导。方法:采用Excell人工录入医案,进一步规范名词术语,进行结构化处理,并进行频数的分析。结果:常见的诱因为劳累、产后;常见的脉象为数脉、无力脉、弱脉等;常用药物依次为:山茱萸、山药、生白芍、黄芪等;常用的药对为:龙骨与牡蛎、山茱萸与白芍、山茱萸与山药等。结论:张锡纯独具特色的论治方法,主要体现在对发病诱因、脉诊资料以及药物选择3个方面的重视,符合个体化的诊疗思想,值得借鉴。

    2012年01期 v.32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8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大孔树脂法纯化三苦滴丸中三七总皂苷的研究

    韩红祥;许晶盈;董雪莲;陈雪松;樊美玲;邱智东;

    目的:确定大孔树脂分离纯化三苦滴丸中三七总皂苷的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吸附率及解吸率为考察指标,确定最佳型号树脂,静态和动态吸附及解吸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D-101型大孔树脂对三七总皂苷有良好的吸附。结论:该方法简单易行,分离效果好,适于三苦滴丸中三七总皂苷的分离纯化。

    2012年01期 v.32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针灸推拿

  • 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分析

    赵金生;赵玉生;郭义;

    针灸作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归纳可总结为医者因素、患者因素和环境因素3大类,其中,医者因素包括针灸临床技能、施术工具、医患交流技能;患者因素包括疾病因素、素体因素;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及诊室环境等方面。此3类因素并无明显主次之分,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同决定着针灸作用。只有全面考虑到3类因素对针灸作用的影响,避免不良干扰,优化诊疗方案,才可最大限度地发挥针灸作用,进而提高针灸疗效以及更科学地设计科研思路。

    2012年01期 v.32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5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电针透刺治疗单纯性肥胖150例临床观察

    马广昊;顾群;赵向超;陈婷婷;

    目的:观察透刺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75例,采取透刺加电针的疗法;对照组75例,采用常规针刺法加电针,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痊愈率69.33%,对照组痊愈率48.0%,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透刺加电针的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2012年01期 v.32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针刺颈夹脊穴配合透穴刺法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研究

    连树林;丁庆刚;旋静;

    目的:判定针刺颈夹脊穴配合透穴刺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颈夹脊穴配合透穴刺法治疗为主,并随证加减配穴。每日治疗1次,6次为1疗程,每疗程之间间歇1 d,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30例中,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结论:针刺颈夹脊穴配合透穴刺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确切。

    2012年01期 v.32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医案医话

  • 曹泽伟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结肠炎1例

    赵志诚;曹泽伟;

    <正>曹泽伟教授系天津市南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天津市消化病学会常委,天津医科大学及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从医30余年来在消化病领域造诣颇深,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疑难杂症,现将其

    2012年01期 v.32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舒活扶正法治疗骨折验案2则

    高明礼;

    <正>余从事骨伤病医疗近六十载,在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中,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骨伤病辨证施治经验。注重将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学说贯穿于病因、病理、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和养生、运气之中。由此产生了一个临床启示,

    2012年01期 v.32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小儿过敏性紫癜治验

    邓娟;任勤;

    <正>过敏性紫癜是常见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以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黏膜出血、关节肿胀疼痛和肾炎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多以皮肤症状首发,表现为: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各年龄均可发病。中医属"血证"范畴,又名"发

    2012年01期 v.32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医史文献

  • 《〈本草图经〉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苏颖;

    在梳理《本草图经》版本与流传显示出《本草图经》版本传承及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对《〈本草图经〉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其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与讨论,《〈本草图经〉研究》完整地保留了尚志钧辑复本《本草图经》,提炼了《本草图经》各部类药物的研究特色,编辑了《本草图经》古籍医方民间验方及医案,概述了现代研究概况,这对于文献学、中医药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2012年01期 v.32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满族医药文化中治疗妇儿科等疾病的常用单方与复方

    陈凤芝;

    满族人大多生活于我国北部地区,由于历史上满族人主要以游牧方式生活,环境寒冷,性情纯朴、率真。所以常见妇科病证多以月经失调、带下过多等为主;儿科疾病常以惊风抽搐、小儿疳积或跌打损伤为要;同时由于地域寒冷,多以肉食为主,故还可见到痈疮疔肿等病证。满族人治疗疾病多用单味药,少数时候也用复方,其治疗疾病常药食同用。如满族人春秋两季挖拉拉藤根,切小块,洗净晒干,开水冲服,治疗下血、崩漏、吐血及跌打损伤;满族民间常用血见愁鲜茎叶(大叶灰菜)煎水卧鸡蛋食用,或晒干熬水喝,治疗妇女月经不调或崩漏证;艾叶烧成炭,加红糖冲水喝,治疗妇女产褥期感染等。

    2012年01期 v.32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小儿哮喘缓解期中医药防治进展

    郭丹丹;孙轶秋;

    中医学认为哮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多与体质、遗传、环境、饮食、情绪等有关。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虚主要是肺脾肾三脏气虚为主,以肺脾气虚最多。邪实主要有痰浊、食积、瘀血,辨证论治、外治法等防治小儿哮喘缓解期取得较好疗效。

    2012年01期 v.32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外感发热的中医治疗

    朱丹;吕文良;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的一类外感病证。祖国医学对外感发热认识由来已久,近年来中医治疗涉及八纲、病因、卫气营血、三焦合脏腑、六经合三焦合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以及经方随证加减、医家经验总结、中成药临床观察、自拟方、针灸刮痧等多方面治疗,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然而目前尚无规范的中医辨证体系和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这将不利于临床的应用和观察,应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2012年01期 v.32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吉林中医药》稿约

    <正>《吉林中医药》杂志是由长春中医药大学主办,吉林省教育厅主管的学术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22-1119/R,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5699。本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辟有学术探讨、思路与方法、经验传承、临床研究、动物药、实验研究、方药纵横、针灸推拿、医案医话、医史文献、综述等栏目。本刊为月刊,1979年创刊,大16开本,每期112页,每月20日出版,国

    2012年01期 v.32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