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文军;唐启盛;曲淼;
血府逐瘀汤方证是肝气郁结引起的瘀血内阻。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外,理气开郁是本方区别于其它活血化瘀诸方的重要特征,其主治病症与焦虑症的症状和治疗特点十分相似。王清任抓住了肝气郁结的核心病机,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焦虑症,其中以四逆散理气开郁,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这是他治疗焦虑症的独特思想。
2011年01期 v.31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10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8 ] |[阅读次数:0 ] - 冯兴志;杨涛;何新慧;
历来有"医易同源"的说法。易学河图洛书中的象数、五行生克以及其中的易理无不蕴含着重视"中土"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中医临床治疗重视脾胃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张仲景将这种哲学思想应用于临床辨证论治中,其顾护"胃气"思想贯穿于《伤寒杂病论》的始终,历代医家均将保护"胃气"作为治疗疾病的关键。
2011年01期 v.31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0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孙鸿昌;
《孙子兵法》与《伤寒杂病论》分别被誉为"兵经"和"方书之祖"。战争与医道的目的大相径庭,故将二者相提并论者少。但二者在哲学内涵方面却如出一辙,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1)仲景"慎药",孙子"慎战";2)仲景以"诡诈之道"巧妙施诊,犹如兵不厌诈;3)用药思维方面,仲景注重"随证治之"和"因势利导",而用兵思路方面,兵家讲究"因敌制胜"与"随曲就伸";4)用药方法上,仲景"用药如用兵",而"保胃气存津液",亦如同用兵之"保存实力"。
2011年01期 v.31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静;郭宏敏;
阴虚、血瘀既可作为老年代谢综合征(MS)的病因,亦可作为其病理性产物,促进和加重疾病发展。老年MS不论从辨证抑或论治,均应注重阴虚血瘀这一重要病理基础。养阴活血、化瘀通络为其重要治法,其可改善老年MS临床症状,且对诸如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糖、血脂、血压等均有明显作用,能直接或间接起到纠正糖、脂肪、蛋白代谢紊乱的作用。
2011年01期 v.31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张晋;周文泉;
周文泉教授依据阴阳学说,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以调整阴阳为基础,逐渐形成调整理论,通过调整气机、调理气血、调整脏腑等方法而达到治疗目的。
2011年01期 v.31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烨;王旭;
糖尿病肾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中医药治疗本病从病因病机、治疗、实验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进展,重视整体调节,注重辨证论治与个体化治疗,显示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优势。
2011年01期 v.31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黄春英;黎裕朝;
心衰病的治疗急者治标,以调其营卫、祛邪为务,缓者治本,危重者还应结合西医强心、利尿、扩张血管诸法。治疗心衰病的基本方法:温阳益气,活血利水;调理脾胃,健运脾土;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2011年01期 v.31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王轶;王耀光;
<正>过敏煎由乌梅、柴胡、防风、五味子、生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祛风止痒、清热燥湿、扶正固卫、活血养血之功。瘾疹[1]又称"[病]""风疹块"或"瘾痧",即荨麻疹,是常见的过敏性疾病,病变皮肤出现大小不一的风团,小如麻疹,大如豆瓣,成块成片。其属于
2011年01期 v.31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庆;陈银银;
盛丽先认为,毛细支气管炎的基本病机为肺气闭郁,临床表现为湿痰闭肺、热痰闭肺、寒痰闭肺3种证型,以宣肺开闭为主要治法,三拗汤为基本方,分别佐以清热化痰、燥湿化痰以及温运化痰。
2011年01期 v.31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史长燕;
中医治疗小儿肺系疾病不仅治标,更求治本,注重调理正气。健脾益气、培补脾肺法治疗能提高患儿自身的抗病能力,减少和杜绝本病的发生。
2011年01期 v.31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邓鑫;吴发胜;覃洁梅;
蓝青强教授认为,现代糖尿病与古代消渴病的证型已有所不同,临床辨证不可局于一格,应大胆地突破三消辨证,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应采取中西并用的综合疗法,以益气养阴,调补脾肾为主,佐以清热、润燥、行气、活血、祛痰,同时参考现代医学治疗经验,重视患者胰岛功能的调整,降低血糖,纠正代谢紊乱。另外,也应注意患者心理障碍的改善。
2011年01期 v.31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权;
糖尿病(DM)中医辨证多为阴虚内热,气阴两虚。临床上单味中药及组方即有降低血糖作用,对糖尿病并发症的辨证论治效果显著,显示出中医药在早期糖尿病的治疗和对并发症的控制及减轻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
2011年01期 v.31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6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杜伟伟;杨洪涛;
杨洪涛教授以补肾温阳、疏利少阳法治疗肾性水肿,临证辨病与辨证结合。方中大剂量用附子,强调严格规范煎服方法,一方面减其毒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药效。
2011年01期 v.31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孔祥蕾;甘欣锦;
常见的以血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的造血系统疾病,中医以补肾生血法施治者为多,且疗效显著。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逐渐开始了有关血液病在细胞分子水平表达的研究。研究补肾生血法治疗某些血液病以及血液病在细胞分子水平的表达,有助于找到血液病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发挥中医治疗血液病的优势。
2011年01期 v.31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中玲;曾祥丽;马红昌;
黄蕴之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多从血热、血瘀、气虚、阴虚等方面入手,实火予以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实证清气、降气,虚证补气益气,以犀角地黄汤治疗,使血热清,毒热解,瘀血除而紫癜自消。
2011年01期 v.31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莫达瑜;张静;陆申奕;应翩;姜彦;
张萍青主任医师治疗经间期出血首重脾肾,肾虚用震灵丹、六味地黄丸加减,脾虚用四君子汤合二至丸化裁。按不同月经周期分期用药,自拟冲任Ⅰ、Ⅱ、Ⅲ号方,以求动中有静,活中有敛,对由湿热、瘀血、肝火引起的出血以实时症候为基准,针对具体个案予以配伍加减,侧重调整阴阳平衡,调经以止血。
2011年01期 v.31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孙婷婷;唐勇;吕文良;
张杰主任医师认为,重型肝炎的病因病机为热、毒、瘀互结,热、毒深陷营血,煎熬熏蒸,致血涩不畅,加重血瘀,血瘀又可郁而化热,而致热、毒更盛,三者互为因果,形成热、毒、瘀胶着难解的局面,使病情不断恶化。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大胆运用重方重剂,截断湿热毒邪侵营入血,预防变症发生,使病情迅速得到控制和好转,故清热解毒化瘀,截断病势是其根本治则,毒邪解则热无所附,瘀滞化则气血通畅,正气易复,拟方加味清瘟败毒饮治疗,取得显著的疗效。
2011年01期 v.31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红霞;金实;
金实教授认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病因病机关键为肝脾受损,湿阻瘀滞,胆络失畅,基本治则为利胆和络,基本治法为疏、清、化、运、补5法,自拟茵芍二金汤为基本方,随证施治,药随证变,经验独特,效果显著。
2011年01期 v.31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5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王倩;刘力;范文涛;
目的:探讨益肾活血胶囊对促进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功能修复的作用。方法:将8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口服益肾活血胶囊,观察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益肾活血胶囊能有效促进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2011年01期 v.31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郭强;骆常义;
目的:观察四逆温胆汤治疗肝郁气滞型慢性胃炎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53例患者,运用四逆温胆汤加减治疗。结果:53例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后,治愈17例,有效3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3%,且复发率低。结论:四逆温胆汤治疗肝郁气滞型慢性胃炎疗效确切。
2011年01期 v.31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刘杰民;黄盛文;董菲洛;张光奇;刘军;王敏;胡浩;刘哲;
目的:探讨健脾益肠散合固本保元腹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UC患者11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8例,治疗组口服健脾益肠散和脐敷固本保元腹袋;对照组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泼尼松。2组均给药2个疗程,结束后统计临床疗效及患者血清TNF-αI、L-8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84.49%,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2组患者血清TNF-αI、L-8均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TNF-αI、L-8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健脾益肠散和固本保元腹袋治疗UC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而发挥疗效。
2011年01期 v.31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陈兰羽;陈建杰;徐燎宇;章晓鹰;吕文良;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方法:参照临床流行病学方法,采用CCQ问卷对HBV感染者开展广泛调研。结果:在HBV感染者中,体质类型按内热质、气虚质、津亏质、郁滞质、精亏质、阳虚质、紧张质、协调质从高到低分布,其所占比例分别为:62.4%,54.4%,51.9%,50.7%,47.5%,45.4%,37.6%,9.3%。结论:内热质及气虚质为HBV感染者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
2011年01期 v.31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刘佳;王春侠;刘经洲;
目的:观察消结汤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子宫肌瘤病例47例,根据不同症状表现,用消结汤加减治疗,观察自身前后子宫肌瘤的大小及临床症状的改变。结果:治疗后患者子宫肌瘤的大小和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有效率96%。结论:消结汤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显著。
2011年01期 v.31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郭晓乐;刘晓娜;王富春;
三阴交穴是临床中的常用穴,对各科疾病均有治疗作用,其中对妇产科的崩漏、痛经等病证,泌尿生殖系统的尿潴留、小儿遗尿等病证,以及骨伤科病证、五官科病证、皮肤科病证等更具特效。实验研究表明三阴交穴可以通过免疫、神经体液等机制起作用,对人体功能具有特异性的调整作用,目前对于三阴交穴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机制研究甚少,今后应多学科综合研究。
2011年01期 v.31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19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7 ] |[阅读次数:0 ] - 任彦景;艾炳蔚;
根据对头针、体针、电针、眼针、综合疗法6种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的分析归纳,提出针灸治疗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且介入时间越早越有利于恢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缩小梗死面积等,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临床与试验相结合,以寻找针灸治疗的最佳方案。
2011年01期 v.31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陈东光;
脏腑功能失调是产生损美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三焦经是统领人体上、中、下三焦的一条重要经络,它对人体五脏六腑起到一个总体的调节作用。手少阳三焦经宣发、化生、排泄的生理特点和通行渚气、运行水液的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均可导致损美性疾病的发生,正确运用三焦经穴位、治疗损美性疾病,可达到治疗目的。
2011年01期 v.31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会娟;申鹏飞;
目的:运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24 h的血压,观察针刺对降低血压变异性的情况。方法:对2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针刺治疗,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以血压变异型为观察指标,对针刺效果做出评价。结果:针刺后血压变异性明显低于针刺前,针刺前后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针刺治疗能显著降低血压变异性,并由此减少了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
2011年01期 v.31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于海艳;金东明;
<正>导师金东明教授用经方治疗疑难病疗效显著,尤其在乌头配伍禁忌的治疗应用方面更具特色。现将金师伍用附子半夏治疗顽固性心悸验案简介如下,以其对十八反研究有所裨益。1病案举例杨某,男,57,2005年4月28日初诊。心悸、尿有
2011年01期 v.31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靳晓利;牛宛柯;李明;
<正>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呕吐患儿,最初根据脉弦滑断为食积内停化火,胆胃之气上逆,故见呕吐。治以消食清胆,和胃降逆。方药依小柴胡汤合保和丸加减效不显,后抓住吐涎沫这一主症,以温中祛寒为治,运用吴茱萸汤合半夏干姜散及苓桂术甘汤加减获佳效。
2011年01期 v.31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冯占荣;金东明;
<正>喉癌病机多为素体肝肾不足,肺经郁热,阴虚阳亢,复加辛辣烟酒等长期刺激,内伤肺脾,脾失健运,肺失清肃,湿浊内停,聚而为痰,痰浊凝聚,结于喉内;或因忧思郁怒,痰火毒聚,经络壅塞,日久气血瘀滞而成癌肿。金东明教授用经方治疗疑难病疗效显著,现将其伍用附贝蒌治疗喉癌验案报道如下。1病案举例
2011年01期 v.31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彬;
<正>吴深涛教授认为气滞,痰凝,血瘀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主要病理因素,治疗上力主理气、化痰、活血、化瘀,处方以丹栀逍遥散加活血药化裁,效果显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则是因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后天药物、手术影响导致心脾两虚、脾肾两虚,久之则致脾肾阳虚,加之外感邪气,正气抗邪于外,则有低热。
2011年01期 v.31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孟正;耿婷;单鸣秋;张丽;丁安伟;
目的:对荆芥内酯的基本理化性质进行考察。方法:通过外观、嗅、味,熔点,吸湿性实验,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等对三批荆芥内酯进行理化性质的研究。结果:荆芥内酯为无色、无味、无嗅的粒晶,略有吸湿性。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表明,荆芥内酯在216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E11 c%m值的平均值为648.95,RSD为1.24%。结论:本实验确定了荆芥内酯的主要理化性质,为其临床制剂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011年01期 v.31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朴恩希;谷浩荣;贾春华;
五苓散方证与猪苓汤方证两方证均有"水液停蓄"的病变机理,与此相对,张仲景选用茯苓、猪苓、泽泻以消散其停蓄之水;但五苓散证病变部位在脾胃三焦,猪苓汤证病变部位在肾与膀胱,与此相对,前者加桂枝、白术,后者加滑石、阿胶;从类方及类方证的角度辨析两方证的关键方证要素,探寻其"文同义异"的实质所在。
2011年01期 v.31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1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孔祥鹏;陈佩东;张丽;单鸣秋;曹雨诞;丁安伟;
目的:研究中药狭叶香蒲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层析色谱技术对狭叶香蒲进行成分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和相关文献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结果:从中分离、纯化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豆甾烷-4-烯-3-酮(1)、豆甾烷-3,6-二酮(2)、β-谷甾醇(3)、柚皮素(4)、胡萝卜苷(5)、嘧啶-2,4-二酮(6)。结论:化合物(1)为在该植物中首次发现。
2011年01期 v.31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5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施嫣嫣;张丽;丁安伟;
墨旱莲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如三萜皂苷类、黄酮类、噻吩类及香豆草醚类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墨旱莲具有止血、保肝、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降血脂、抗缺氧、抗蛇毒等生物及药理作用。
2011年01期 v.31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2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6 ] |[阅读次数:2 ]
- 宋郁珍;郭利平;商洪才;王婕;
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法建立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模型。芪参益气滴丸浸膏分2 g/kg、1 g/kg、0.5 g/kg(高、中、低3个剂量组),以阿司匹林作为阳性对照,给药14 d后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肝脏肝酯酶(HL)水平。结果:芪参益气滴丸各剂量组均能升高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肝酯酶活性,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芪参益气滴丸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的脂质代谢紊乱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2011年01期 v.31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时素华;李志刚;宋萌;郑光华;许红;白丽敏;李丽娜;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凋亡受体(Fas)、肿瘤坏死因子1(TNFR1)表达的影响,并与药物组(甲基强的松龙)进行阳性对照。方法:实验选取雄性SD大鼠14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药物组(甲基强的松龙)及空白组4组(n=36),除空白组外。其他3组大鼠采用改良的Allen s打击装置(50 g/cm)制成大鼠T10-11脊髓中度损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后6 h、1 d、7 d取损伤局部脊髓组织,经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反应,观察各组脊髓损伤早期和继发期的Fas、TNFR1表达。结果:1)免疫组化检测Fas表达的阳性细胞在损伤早期6 h至1 d表达较高,广泛分布于脊髓灰、白质中,持续7 d表达渐少;TNFR1表达的阳性细胞在损伤早期6 h开始出现,7 d表达最高,广泛分布于脊髓灰、白质中。2)电针组和药物组均能显著降低脊髓损伤6 h、1 d、7 d后脊髓组织中Fas、TNFR1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较,药物组和电针组Fas、TNFR1mRNA表达均降低,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与电针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使Fas、TNFR1表达下调,从而抑制细胞凋亡,减少瘢痕形成,保护神经细胞,对损伤脊髓的修复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其效果与甲基强的松龙相似。
2011年01期 v.31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杜宇琼;赵晖;车念聪;宋乃光;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水红花子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血清生化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影响,探索水红花子在肝损伤治疗中的合理剂量,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BCG/LPS致免疫性肝损伤小鼠作为模型,观察不同剂量水红花子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及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大、中剂量组水红花子可以使血清ALT、AST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水红花子却可以使血清ALT、AST显著降低,其中AST下降明显,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对慢性肝炎及肝纤维化的患者,使用水红花子进行治疗时,应当根据患者情况减量使用,且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对保护肝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01期 v.31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丁依红;顾陈怿;沈利荣;陈跃来;施征;
目的:运用不同针刺麻醉方法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A组为经穴组(针刺复合全麻经穴组),B组为非经非穴组(针刺复合全麻非经非穴组),C组为全麻组。3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3μg/kg、异丙酚2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进行全麻诱导,术中以静脉输注异丙酚,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经穴组选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曲池,非经非穴组选用经穴组每个经穴所在经脉与外侧相邻经脉连线的中点,与经穴相平处持续电针刺激。分别于麻醉前、术毕2 h、术后第1天、第3天各采集1次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直接免疫标记技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结果:术后2 h与术前比较3组CD3+、CD4+、CD8+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4+/CD8+比值与术前比较3组均高于术前,但经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与术前比较3组CD3+、CD4+及CD4+/CD8+比值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穴组术中麻醉药用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经穴针刺复合全麻能提高痛阈,减少术中麻醉药用量,减轻全麻及手术应激反应对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的抑制效应。
2011年01期 v.31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