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丛丛;薛一涛;
中医学的"毒"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具有多重含义。①"毒"是一种致病因素。②"毒"是一种病理产物,包括六淫化毒和内生毒邪。③药物药毒。④病名病证之毒,包括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⑤治疗。学习中医,必须辨清"毒"之含义,领会其实质。
2008年01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曾英;
传统中医认为,恶性肿瘤为人体正气虚损,外邪六淫不正之气乘虚而入,导致机体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出现气滞血瘀、痰湿结聚、热毒内蕴等病理变化,日久积块而成。扶正固本是中医治疗肿瘤的根本大法,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诱导其凋亡,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其转移,达到控制或治愈肿瘤的目的。
2008年01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陈艳华;2008年01期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珏;林胜友;
中医学认为,放射性肺炎的病机以热毒、阴虚、瘀血为主,治疗中采用清热解毒、养阴润肺、活血化瘀等法,临床疗效显著,副作用小。随着对本病病理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与现代先进实验方法的参与,显示出中医治疗本病的强大优势。
2008年01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刘华恩;
中医理论体系虽未明确提出"全息"的概念,但其精髓和实质早已渗透到中医理论中,尤其在中医望诊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如面诊全息观、眼诊全息观、舌诊全息观,等等,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2008年01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仝小林;董柳;毕桂芝;刘喜明;刘霞;周丽波;甄仲;陈良;赵昱;张燕妮;于波;孙鑫;
目的:针对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临床难题——降糖疗效不佳,在全面分析肥胖2型糖尿病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提出开郁清热法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本研究旨在观察开郁清热法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降糖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开放研究,对248例肥胖2型糖尿患者进行降糖疗效观察,观察周期为12周,观察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结果:观察组降糖有效率为75.1%。并将248例患者按血糖水平分为3个等级,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且在入选观察范围内,降低空腹血糖最大限度范围为(5.43±2.34)mmol/L,餐后2h血糖下降最大限度范围为(6.65±2.88)mmol/L。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开郁清热法降糖疗效显著,组方用药符合肥胖2型糖尿病证治规律,肥胖2型糖尿病血糖不同水平患者均可应用。
2008年01期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6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李林森;田金洲;蔡艺灵;时晶;孙文军;杜娟;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凝血因子变化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对4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及凝血因子含量(PT、APTT、TT、FIB)测定。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的凝血因子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瘀证证候要素评分与凝血因子也无相关性(P>0.05)。结论:常规的4项凝血因子检测不能作为血瘀证微观辨证的指标,急性缺血性卒中凝血因子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008年01期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锦霞;张素真;孙长岗;
目的:研究消增舒乳丸对乳腺增生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催乳素的影响。方法:106例门诊随访病例,治疗组39例口服消增舒乳丸,对照组34例口服天冬素片,安慰组33例口服谷维素。治疗3月后通过临床症状与体征好转情况及催乳素浓度降低两个方面进行对照评价。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和安慰组(P<0.05),催乳素水平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尤为显著(P<0.01)。结论:消增舒乳丸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有效制剂,同时证实了"从肝论治乳腺增生病,以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通络止痛为治法"的临床价值。
2008年01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萍;赵明君;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确诊为冠心病顽固性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中药桃仁红花煎加味联合西药治疗及单用西药治疗,进行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静息心电图ST-T改变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心绞痛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2008年01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石冲;赫岩;周建华;
目的:探讨益气健脾、滋阴润肠通便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气阴亏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口服自拟中药汤剂,对照组口服福松。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0%。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益气健脾、滋阴润肠通便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气阴亏虚型)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2008年01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魏晓冬;刘铁军;于洪涛;范振林;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药物性肝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药物性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组和护肝片对照组各30例,疗程为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药物性肝炎肝胆湿热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2008年01期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窦丽娜;王秀全;张桂英;王宝贵;李广智;
目的:观察九味至宝胶囊的抗疲劳作用。方法:以负重游泳的方法制备疲劳模型,观察小鼠力竭性游泳时间及血乳酸、尿素氮、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结果:九味至宝胶囊3个剂量组的肝糖原、肌糖原、血乳酸、尿素氮含量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九味至宝胶囊具有一定的抗疲劳作用。
2008年01期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静波;陈美荣;李伯勤;林海青;于文洲;
目的:研究益阴明目合剂对实验性缺血大鼠视神经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用高眼压方法制作Wister大鼠眼缺血模型,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组、造模组、预防组、益阴明目合剂低剂量组(低剂量组)、益阴明目合剂高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复明片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的视神经超微结构。结果:预防组,高/低剂量组、复明片组视神经的显微结构均优于造模组,逊于空白组。结论:益阴明目合剂能有效改善视神经缺血缺氧状况,对青光眼后期造成的视神经损害有一定的作用。
2008年01期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4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许文玉;王伟;刘蕾;于永新;
目的:探讨慢性心肌缺血血瘀证模型小型猪血中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6-K-PGF1α)、肿瘤坏死因子-a(TNF-α)浓度与心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即动物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第一间隔支起始部远端放置Ameroid缩窄环的方法复制慢性心肌缺血血瘀证模型。小型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应用心脏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和心室重构;应用放免法测定血中血栓素TXB2、6-K-PGF1和TNF-α的浓度。结果: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后,血中TXB2、6-K-PGF1α、TNF-α浓度与假手术组相比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结论:TXB2与EDV呈负相关、与TNF-α呈正相关,TNF-α表达水平与EDV、ESV均呈负相关,随心功能的恶化,其表达量增高。说明血小板的激活程度与心功能有关,心功能越差,血小板的活性越高,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就越大,尤其易造成微血栓。
2008年01期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