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问》版本源流考释

    高光震;

    <正> 从西汉到唐初,大约九百多年,是中医学的奠基时期,其间产生了《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甲乙经》、《肘后方》、《巢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新修本草》等中医经典书籍和重要著作;从北宋到清初,大约又是九百多年,是中医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产生和镌刻了浩如烟海的中医各科书籍,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对这些书籍的源流,我们应有所了解。

    1986年03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内科医师进修讲义》样稿选登——肾的生理病理

    任继学;

    长春中医学院任继学教授撰著之《中医内科医师进修讲义》初稿已就。兹征得著者之同意,选“肾的生理病理”一节,发表如下。因版面所需,本刊于原文略作改动。本讲义为中医学院内科研究生、医师进修之用。较通行教本,于中医理论上之阐述尤为详备,故可为医师提高中医水准时之参考。

    1986年03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天壬小考

    洛雨;

    <正> 《内经》云:女子二七天癸至,丈夫二八亦天癸至。无“天壬”之说。任继学教授提男子当为“天壬”,亦有所本。考“壬”字,《说文》:“位北方也,阴极阳生”。《释名》曰:“壬,妊也。阴阳交,物怀妊,至子而萌也”。《史记·律书》曰:“壬之为言任也,言阳气任养万物于下也。”据此则壬、妊、任三字通,为怀孕之意。然“壬”为天干之九,癸为天干之十,皆属北方水位。水为万物之母,故壬癸皆为天一之水。壬属阳水,癸为阴水,验之于人则男有天壬,女有天癸,亦合阴阳五行之理。天壬之说,首见于《白虎通·五行义》。

    1986年03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也谈关于中医现代化的问题——与印会河先生商榷

    刘冠军;

    <正> 中医现代化、科学化,无可非议,势在必行。但现代化、科学化应有一个前提,这就是首先要继承、以保持中医特色,在继承的基础上,再加以整理提高。而整理提高,就是用科学方法、现代手段给中医学以新的血液,使之符合时代气息。为此,我认为中医现代化目标是——中医特色、时代特点、学科专长三者结合,从而造就一代新中医。然而,印氏却将继承说成是“不求发扬的继承”,是什么“百世不改”,这既不符合当前客观实际,也不符合党的中医政策。

    1986年03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造血口服液”临床应用观察——附恶性肿瘤160例疗效分析

    夏大文;张淑彦;张秀英;张孟秋;

    <正> 目前,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而放疗及化疗对机体的损害较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宿主的各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尤以造血系统为明显。肿瘤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骨髓造血机能受到抑制,往往出现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下降,导致感染、出血及贫血的发生,直接影响化疗、放疗的疗效。因此,探索治癌有效并能减轻放疗、化疗的毒副作用的药物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本文报道160例恶性肿瘤病人在放疗或化疗中,配合服用“造血口服液”保护造血系统的功能,收效较好,介绍如下。

    1986年03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妇科止血灵治疗功血300例临床观察报告

    李桂民;陈秋澄;路凤琴;姚金福;岳佩芝;所梅芳;

    <正> 妇科止血灵是黑龙江中医学院妇产科教授韩百灵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几十年的经验方。又经吉林省高教局、长春中医学院中医研究所、吉林市中药厂共同协作而研制成的一种新药。由熟地、五味子、杜仲炭、续断、白芍、山药,煅牡蛎、海螵蛸、炒地榆、蒲黄炭、寄生共八味中药,水煎浓缩制成糖衣片。具有滋阴补肾、益气固冲止血的功效。我们从1984年11月~1985年11月在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长春市产院、白求恩医大二院、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吉林市产院等九个医疗单位治疗功血300例,疗效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1986年03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瓜蒂散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高胆红质血症验证

    孟践;

    <正> 祖国医学早有瓜蒂散搐鼻治疗“黄疸”的记载。为验证其疗效从1967年始以瓜蒂散吹鼻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高胆红质血症,收到效果,现将收治的294例(治疗组188例、对照组106例)报告如下。一、病例选择294例均为符合1978年杭州肝炎会议急黄肝炎诊断标准的住院病例,并经1个月的保肝治疗、黄疸未见消减,血清胆红素续在10毫克/dl 以上者。

    1986年03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双乌木瓜酒对大骨节病的疗效观察

    范毅然;车启华;林俊哲;施春艳;

    <正> 为探讨中医药治疗大骨节病的有效方剂,我们曾在安图县松江镇德化村和太平村选择有明显疼痛症状的大骨节病患者54人,以自拟“双乌木瓜酒”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一般情况54例中,男46例,女8例,15~20岁4例,21~40岁19例,41岁以上31例。其中属大骨节病前驱期2例,Ⅰ度10例,Ⅱ度12例,Ⅲ度30例。

    1986年03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按摩外敷红花散治疗关节损伤

    鲍永成;

    <正> 近年来,我们采用手法按摩结合外敷中药红花散治疗闭合性软组织损伤100例,疗果较好。红花散组成及治法红花500克栀子400克大黄300克冰片200克乳香300克没药300克,上药分别研成细末,混合后装瓶备用。

    1986年03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辨证治疗乳癖73例

    黄珍定;陈祖光;

    <正> 乳癖是一种乳房病证,类似现代医学的乳房小叶增生、乳房慢性纤维增生和慢性囊性增生。自1980年以来,我们运用中医辨证治疗73例乳癖(乳房小叶增生)患者,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73例患者中,25岁以下6例,26~35岁37例,36~45岁23例,46岁以上7例。其中,已婚67例,未婚6例(月经周期正常24例、不调49例)。病程短者6个月,长者24年。乳房肿块呈扁平状者29例,结节状35例,条索状7例,混合性质2例。单侧58例,双侧15例。乳房外上象限61例、其他象限12例。

    1986年03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温补脾肾法治疗婴幼儿迁延性腹泻

    舒士建;

    <正> 迁延性腹泻是影响婴幼儿健康的常见病之一。笔者在实践中运用祖国医学理论采取温补脾肾法治疗婴幼儿迁延性腹泻64例,收到满意疗效,兹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4例患儿,男46例,女18例。年龄三个月以下者10例,4~6个月者16例,7~12个月者4例,1~2岁12例,2岁以上2例。其中脾胃虚弱者29例,食滞18例,受寒12例,受暑6例。64例病程最短者15天,最长者90天。

    1986年03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胃脘痛胃粘膜形态改变的观察

    董舒先;王丽华;韩宝龙;

    <正> 胃脘痛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我院在1983年至1985年,对146例胃脘痛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取其胃标本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形态学观察,现将观察情况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取术后切除的胃标本146例,其中男114例,女32例,年龄为20~71岁。结合临床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胃不和型53例:其中萎缩性胃炎15例,胃癌7例,非典型增生16例,浅表性胃炎14例。脾胃虚弱型93例:其中萎缩性胃炎22例,胃癌27例,非典型增生25例,浅表性胃炎19例。

    1986年03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简谈伤科的后期外治法

    熊敦善;

    <正> 伤科的后期外治法多种多样,方法简便,疗效显著,不少方法还可在家中使用。伤科的后期外治法,对骨折或伤筋后所遗留长期的肿胀疼痛,阴雨作痛、肌肉萎缩、关节不利、甚至骨质疏松、关节畸形等都有明显的效果。《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就叙有

    1986年03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汗法的临床运用体会

    赵文举;

    <正> 笔者近几年来运用汗法治愈了多种疾病,现结合病例谈谈临床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指正。一、风水王×,男,21岁,1982年10月就诊。半月前开始发热、恶寒,肢体酸痛,咳嗽、流涕、咽赤,头面浮肿,继漫全身,按之凹陷,曾在某医院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肌注青、链霉素,口服地塞米松等,疗效不显,又服中药龙胆泻肝汤加双花、连翘、茅根治之。来诊时尿量更少,浮肿加重,胸闷气憋,脘腹胀满,苔白脉浮数。诊为:风水。遂处越婢汤加浮萍9克,二剂,首次服取汗。二诊:药后己得畅汗,尿增、肿

    1986年03期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通阳复脉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0例

    于作盈;

    <正>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迟脉症)包括在中医心悸、眩晕、怔忡、胸痛、昏厥等证中。《诊家枢要》云:“迟为阴盛阳亏之候,为寒为不足。”笔者宗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训,采用通阳复脉、育阴养血之法,治疗本病20例,全部收效,介绍如下。一般资料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龄在50岁以上6例,50~60岁8例,60岁以上6例。病程2年以内7例,5年以内6例,5年以上8例。其中诊断为胸痛(冠心病)者11例,眩晕(动脉硬化症)6例,心悸(心悸失常)3例。

    1986年03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白虎汤治热痹收捷效

    夏月辉;

    <正> 陈××,女,17岁,学生,1984年月就诊。四肢关节肿胀疼痛3年余,近3个月无明显诱因症状明显加重,关节肿胀,痛不可忍,双上肢屈曲,不能伸展,生活已不能自理。诊时患者自觉烦热,口渴、欲冷饮,两肘关节肿胀,局部灼热,屈曲已成90度,不能伸展,十指屈伸不利,不能持物。双膝关节肿大呈鹤膝状,局部灼热,两足不能站立,转侧疼痛不已,面红,舌赤,苔

    1986年03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脱疽13例治验

    陈树庄;

    <正> 笔者用桂枝姜附汤合当归养血丸加味治疗脱疽13例,痊愈12例,基本治愈1例,简介如下。临床资料 13例中,男11例,女2例,年龄22~53岁,其中28~39岁占10例。由于寒天涉水而发病者4例,长途跋涉寒湿之地而起病者6例,居住潮湿环境者3例。方药组成桂枝、干姜、熟附子、妙白术,全当归、酒赤芍、牡丹皮、炒延胡索等。

    1986年03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肝豆状核变性治验

    李英华;

    <正> 程××,男,23岁,五五一四厂工人,现住吉林省辉南县镇军乡。自1980年夏始,双下肢有时受凉则抽筋,渐至舌头发硬,口齿不清,四肢震颤。曾因病情加重到某医院神经科求治。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给青霉胺、肝太乐等口服药治疗一年,其效不显。于1983年8月6日来我院就诊。查体:精神状态尚好,语言不清,面色深黄,口角流涎,四肢震颤,右手握力减弱,行走不稳,双角膜均有色素环。舌尖红,苔白厚而腻,舌体强硬,脉沉而弦大。肝大剑突下3.5cm,波型密集。肝功:ZTT15单位。

    1986年03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芪建中汤临床应用举隅

    承忠委;承荷清;

    <正>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由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饴糖、生姜、大枣等组成。功能温中补虚、益气养血、敛阴通阳、和里缓急。经曰:“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笔者运用本方于临床,治疗多疾尤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投之较多,效果满意。兹举验案五则,仅供同道参考。

    1986年03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三阴煎的临床运用

    王雨亭;

    <正> 三阴煎出自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卷五十一,是其“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的实践产物。张氏创制的五阴煎皆着眼于治疗“不足”之证,而三阴煎(由当归、熟地、炙甘草、酒芍、枣仁,人参组成),则侧重治疗肝脾虚损、精血不足及营虚失血所致诸证。余本其义,应用于临床中治愈多疾,现择验案三则,以就教于同道。震颤证李××,男,58岁,工人。1978年4月18日初诊。三周前突觉两手颤动,不能自己,近月伴有头摇动,经用莨菪、阿托品、左旋

    1986年03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相类药物功能异同辨(一)

    肖永林;

    <正> 中药中一药多能的情况很多,有些药物在某一或某几方面有相同或相类似的效能,而其他功能又大不一样。知其同,可配伍,以增强疗效,或相互代用,以补其缺;而知其异,则可各尽药物功能之长,又不致使用上含混。现将一些常用药物的功能异同汇综如下。抛砖引玉,望同道指正。

    1986年03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频发癔病性抽搐一例治验

    杨红甫;

    <正> 李××,女,33岁,农妇。1985年11月6日初诊。数日前因与人口角,致发抽搐。抽搐时,身向后仰,角弓反张,双手紧握,双腿拘挛。无遗尿、跌伤及咬破舌头现象。每次抽搐约持续1~2分钟左右,每日发作数次。因怕人害自己,每见到或想到与已口角人的形象时即发抽搐。神志清楚,语言明顺,唯感心悸剧烈,并有失眠,曾用镇静、解痉的

    1986年03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犀角粉抢救洋金花中毒一例

    张学安;

    <正> 郭××,男,52岁,1975年10月3日入院。患慢性气管炎十余年。1975年10月3日9时许,取洋金花30克水煎服,半小时后即感口干,眩晕,心悸,继之呼吸急促,躁动不安,阵发性抽搐,谵语,神志模糊,遂急诊入院.

    1986年03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肠覃治验二则

    王志义;

    <正> 案1:王××,28岁,婚后五年未孕来诊。妇科检查:外阴已婚未产型,阴道及宫颈无异常,子宫稍小,左侧附件可触及手掌大囊性肿物,表面光滑,活动性好。月经周期后延、量少、经色黯夹瘀块,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腰腹冷痛,小便清长,大便溏,舌质黯红,脉缓滑。诊为卵巢肿瘤(肠覃),湿滞血瘀型不孕证。治宜化湿行滞,软坚散结。药用公丁香5克木香10克茴香20克川楝子15克青皮20克三棱25克 莪

    1986年03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经行泄泻一例治验

    刘明武;

    <正> 刘××,女,22岁,未婚,1983年6月6日就诊。该患于1982年3月以来,每逢月经来潮前两天就开始大便泄泻,直至月经期过泻止。在某医院诊为“慢性肠炎”治疗未效。久之则精神疲倦,四肢乏力,心慌气短,夜寐多梦,纳谷不香。近三个月月经来潮时大便日6—7次,且经期延长淋漓不断,遂成经漏,求中医诊治。

    1986年03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同病异治二则

    王振堂;

    <正> 案1:于×,女,33岁,农民,1984年8月7日初诊。结婚五年,曾流产2胎,今怀孕3个月,腰酸甚剧,小腹坠胀,阴道不时少量下血,头晕耳鸣,两腿酸软,小便频数,舌质淡、苔白滑,脉尺部沉弱。诊为“先兆流产”,治予固肾安胎。药用:菟丝子30克桑寄生20克续断20克阿胶15克(烊化)党参15克白术15克杜仲15克熟地15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3剂。二诊:阴道下血停止,腰酸、小腹坠胀减轻,原方去阿胶、党参,加砂仁15克枸杞10克,继服5

    1986年03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甘草干姜汤临床运用一则

    陶政铨;

    <正> 陈××,男,43岁,职员,1979年7月以消渴症经中医治疗,诊为中阳失运,下焦阳虚,以温补脾肾等法,迭用理中汤加味及金匮肾气丸之属未效。反觉中满纳呆,于8月初来我处就诊。主症:口渴,饮水频频,口干难忍,鼻干无涕,呼气觉冷,舌淡少津,脉略浮而迟细。证属肺冷气沮,津液寒凝。拟用:甘草10克干姜10克,按素常饮量煮取贮瓶,渴以代茶。旬日后二诊:渴势顿挫,饮量递减,鼻润有涕,呼气煦然矣,效不更方,嘱其继服,月尽而瘥。

    1986年03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毛背返魂草种子形态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张静蘅;张亚芝;

    <正> 毛背返魂草(Senecio CahnabifoliusLess.f.pubinervis Kitag),是分布在吉林省长白山区的野生药用植物,为菊科千里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经过临床使用,证实其消炎、抗感染效果明显优于其它同类的消炎药,并通过了省级鉴定。我们从1980年即试图将其引种至栽培环境并驯化为人工栽培植物。人工栽培成功的重要标志,是该植物在新环境条件下能否实现有性繁殖,即种子繁殖。为进行

    1986年03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党参与其伪品——迷果芹的生药鉴别

    徐飞;金春玉;

    <正> 党参是中医常用补气药,中国药典(七七年版)载之药用党参系桔梗科植物党参 Codonopsispilosula(Franch.)Nannf.的干燥根。近年我省连续发现以伞形科植物迷果芹 Sphalleroca-purs gracilis(Bess.)K.-Pol.的干燥根假充党参入药。为避免混淆以保障用药安全,现将两种植物形态、性状、组织特征、薄层层析等鉴别点,分述如下,仅供临床用药时参考。

    1986年03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葛根络合荧光反应的初探

    韩宝瑞;

    <正>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药鉴定学》、《中草药学》及全国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中草药学》中,所列葛根的理化鉴别,均指出可产生鲜黄绿色荧光。我们经多次实验(包括对照),结果证实,葛根的甲醇提取液在加入三氯化铝试剂后,紫外光下检视,并不显现鲜黄绿色荧光。为此,对上述教材提出质疑如下。

    1986年03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按摩法治疗头痛54例

    张伟;张玲;

    <正> 笔者采用头穴按摩法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54例,其中发作期42例,结果疼痛缓解率达90%以上;无效者4侧(均系高血压所致)。穴位及手法部位太阳穴、双攒竹穴、双风池穴内0.5厘

    1986年03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药用鹿产品的临床应用概述

    倪佳奎;

    <正> 鹿是珍贵的药用动物,其全身几乎都可入药。据查,我国饲鹿年均存栏量为25万匹以上。其中以梅花鹿为主,年均存栏量约20万匹,分布东北、华北、华东以及西北、西南地区;年均存栏量4万匹以上为马鹿,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西北、西南地区亦有少量分布。多为饲养,野生较少。我国还有同科动物存在,如水鹿(四川、云南、广东、台湾、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及海南岛等地区);白唇鹿(四川西部、西藏、

    1986年03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辨释“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熊继柏;

    <正> 《灵枢·百病始生篇》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对于本段经文中的“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灵枢经》(史崧本)、《甲乙经》、《太素》以及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内经释义》均断句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而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内经选读》、河北医学院校释的《灵枢经校释》以及上海、浙江中医学院主编

    1986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脾约”是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吗

    云正华;

    <正> “脾约”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均有论述。《伤寒论》原文为“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鞭,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金匮》中所论与其仅有一字之差,即“大便则鞭”之“鞭”字为“坚”字,而意全同。“脾约”,注家及讲义多释为:胃强脾弱,使脾之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使津液偏渗于膀胱。笔者所释与此相反,即脾约乃胃强脾亦强,脾过于为胃行其津液所致。兹略述如下,

    1986年03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饮食调护浅谈

    王桂清;尹建华;谢苹;

    <正> 中医的饮食调护是几千年来随着中医医疗实践的进展而日臻完善、内容丰富的一门营养科学。它的许多宝贵经验除零散地记载于历代医家的著作中外,尚且流传在民间。系统地把这一部分宝贵遗产继承、挖掘、整理出来,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使中医饮食调护在医疗护理实践中得以科学运用并使之提高,是中医护理事业的一项紧迫任务.

    1986年03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议左胁疼痛从肝论治

    杨世兴;

    <正> 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内经》认为本证主要与肝胆病变有关。如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民病左胠胁痛……病本于肝”。后世医家又以肝脉布胁,胆脉循胁,肾脉贯肝膈为据,主张胁痛与肝、胆、肾经有关。病机多为肝郁气滞、湿热内郁、外伤血瘀、久病肝肾阴亏致肝络不和,疏泄不利、气滞血瘀或络脉失养引起胁肋作痛。然肝主藏血,其气从左

    1986年03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内经》本文训诂初探(下)

    崔仲平;

    <正> 《素问·病能篇》:“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揆与求,群纽双声。度与处,鱼部叠韵。《灵枢·本神篇》:“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本段用“谓之”连续下了十个定义,其中有九个是声训。

    1986年03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运气学说概论(一)

    张灿玾;

    <正> 运气学说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研讨气象变化规律及其对生物界的影响,特别是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以便采取各种适应措施为内容的一门科学。运气学说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许多学者和医家,对其进行过研究和讨论。但由于它本身涉及学科较多,论述的问题也比较复杂,所以直至目前,仍是我们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下面仅就与运气学说有关的一些基本问题,谈谈个人的肤浅认识。

    1986年03期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金匮要略》讲座(十五)

    袁世华;

    <正>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一、概说(一)释名:水气即是水肿。水气是从病机而言,水肿是从症状而言。水与气质同而体异,二者可以互相转化。然水不自化,得阳乃化。阳虚则水不化气,渐积为肿。故水气即水不化气这一病机的简称。(二)病机:本病多由肺虚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虚不能运化湿水,克制肾水;肾虚不能化气行水,司理开閤,致使三焦膀胱气化失常,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而致。

    1986年03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伤寒论》讲座(十四)

    夏洪生;

    <正> 二、热扰胸隔证(一)主证原文: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忄农),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8)本条主要阐述热扰胸膈证的病因、主证及其治疗方法。太阳伤寒证(原文中省略了这一前提)治疗不当(汗不如法,或误用吐下),表邪入里化热,郁于胸膈部位,出现不同的证候。轻则虚烦不得眠。所谓“虚烦”,是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历代医家对这里的“虚”字认识颇不一致,但多数认为,“虚”非指正气之虚,乃是与有形

    1986年03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