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座谈纪要——关于中医现代化问题的讨论

    王雨亭;

    本刊编辑部于1986年1月6日在长春中医学院邀请我省部分专家、中医教授、知名人士就中医现代化问题进行了座谈讨论。与会同志对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顾问、中医教授印会河同志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年第3期上发表的《当今中医必须走向现代化》一文,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兹将部分发言,摘要选登如下。

    1986年02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略论温病的传变因素

    盛增秀;

    <正> 温病的传变,有常有变,有顺有逆。就其常而言,一般是由卫及气,由气及营,由营及血;或由上焦及中焦,由中焦及下焦。此即叶天士“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以及吴鞠通“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之意。言其变者,有一开始即现气分证或血分证者,有卫分之邪不经气分而迳入营血者,更有卫气同病,气营两燔者。影响病邪传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兹分述如下:

    1986年02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试论仲景治肺十法

    张工彧;

    <正> 肺主一身之气,有吐故纳新之功。《内经》云:“天气通于肺”,肺气通过宣发和肃降,使卫气津液输布全身,以温润肌肤;肺为水之上源,能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肺为五脏华盖,外邪致病首先影响肺脏功能。现将仲景治肺方法,归纳为十,分述如下,以祈匡正。

    1986年02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金匮要略》几个逻辑方法举隅

    赵力维;

    <正> 列宁说:“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取医经和方技之所长,熔理论与经验于一炉,从而使《金匮要略》成为中医发展史上第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不朽著作。书中包括多种逻辑方法,下面仅就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逻辑方法简述如下:

    1986年02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朱永厚学术经验简介

    朱颖;朱英;朱黛;

    <正> 朱永厚,一九二八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四代业医,祖父在行医中,身染鼠疫不幸故去。父亲朱治龙是长春市名医,业中医儿科五十余载,于一九八○年仲秋病逝。朱师幼受中医世家薰陶,热爱中医事业,及长学习了中医基础学和临床诸典藉,遂参与父亲的儿科诊所工作。屡为危重病儿经治获愈后所扬溢出来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所鼓舞,业医志趣弥为坚笃,并于东方医学院深

    1986年02期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600例中风探讨其病因病机

    黄柄山;李爱中;

    <正> 通过对600例中风病人的动态观察,我们体会到中风病尽管在临床上有多种多样的表现,但总的来看是“痰”、“火”、“风”、“瘀”、“虚”几种病理因素在起作用。抓住这五个方面进行辨证,是灵活掌握治疗的主要线索和依据。

    1986年02期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0 ]
  • 中风证治体会

    汪履秋;

    <正>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余从医数十载,诊疗本病,稍有一得,现录于此,以就正于同道。一、中脏开窍为先中风中脏腑者多表现为闭证,闭而得开,可望生机,闭而不开者,或一闭到底或由闭转脱,乃致死亡。故及早地使用开窍剂,促使神志转清,对本病的预后有极重要的意义,开窍的方法除灌服汤药外,临床常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等丸剂,前四药属于凉开,主要用于阳闭,后一药属于温开,主要适用于阴

    1986年02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柔肝化痰法在脑梗塞中的运用

    靳士华;

    <正> 脑梗塞多以“气虚血瘀”立论,主张“益气活血”。临床常忽略“肝郁痰浊”的病理基础和“柔肝化痰”的治法。笔者从100例脑梗塞患者中观察到伴肝郁者93例,伴痰浊者68例,故着重运用柔肝化痰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986年02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风醒脑合剂治疗急性脑血管意外66例

    赵建琪;

    <正> 急性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病,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是临床常见病之一。近年来我们采用“中风醒脑合剂”治疗66例,报告如下。

    1986年02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辨证治疗Ⅱ期高血压病44例

    李显国;王干;罗桂华;

    <正> 三年来我院中医病区辨证论治Ⅱ期高血压病44例,取得一定疗效,现介绍如下:一般资料44例患者中,男29例,女15例。31~40岁4例,41~50岁9例,51~60岁21例,60岁以上10例。其中脑力劳动者33例,体力劳动者11例。

    1986年02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心理治疗伍用疏肝解郁法治疗郁证的体会

    崔金才;

    <正> 郁证是由于肝气郁结,疏泄功能发生障碍而发生的病证。其成因一是五气之郁,即因病而致郁;二是情志之郁,即因郁而病。本文所报告87例,均为情志所伤引起。临床资料在本组病例中,男21例,女66例;年龄在22~70岁之间,其中22~40岁38例,41~50岁31例,50岁以上18例。干部18例,工人57例,农民7例。

    1986年02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兔脑组织穴位埋藏治疗支气管哮喘

    谌光荪;于春荣;

    <正> 我们自1978年4月起,采用兔脑组织穴位埋藏治疗支气管哮喘,并于1983年11月随访了经该疗法治疗后3~5年的58例患者。一般资料58例均为发作频繁、经多种治疗措施治疗无效的顽固病例,男17例,女41例,20岁以下13例。20岁以上45例;病程5年以下15例,6~10年16例,11~15年8例,16~20年14例,21年以上5例。有家族史9例,无家族史49例。属吸入型19例,感染型15例,混合型24例。

    1986年02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活血化瘀法在烧伤中的应用

    贺云霖;徐培仁;

    <正> 辨证沦治是中医学的精髓,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也可检验辨证是否正确。以往对烧伤病理改变的认识不全面,只强调火毒伤阴的病理改变,而忽视了血瘀为患的一面。所以在辨证论治时总以大剂苦寒,清热解毒,兼顾生津养阴,而忽视活血化瘀诸法。如一

    1986年02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活血化瘀法治疗中心视网膜炎12例

    吴家馨;

    <正> 活血化瘀法在祖国医学治疗八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属消法范畴。笔者应用此法治疗中心性视网膜炎12例,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一般资料该组患者均为西医明确诊断的病人,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30~40岁3人,40~50岁7人,50~60岁2人,病程半年以内2人,一年之内5人,二年之内3人,二年以上2人。

    1986年02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滋阴潜阳法治疗眩晕证53例

    康连智;孙秀琴;

    <正> 自1983年5月~1984年12月,我院内科以滋阴潜阳法为主治疗眩晕证53例,治愈34例,好转19例,全部有效。方药:石决明25克天麻10克生牡砺20克夏枯草10克25克杜仲15克山英肉15克

    1986年02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刘国英;

    <正> 急性心肌梗塞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老年性常见病。我们对2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收到较好疗效。治疗方法:急性期住院严格

    1986年02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狐疝病治验

    全炳烈;张正乐;

    <正> 狐疝之病名,出自《灵枢·五色篇》,又名“阴狐疝”、“狐疝风”等,是七疝之一。本病多因肝气失于疏泄或寒湿下注于囊中,以致厥阴肝经气血不和,气机阻滞而发。本病类似于西医的腹股沟疝,常采用手术疗法。笔者在二十几年的临床实践中,用二香丸加减治疗21例患者,均获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方剂组成及用法:香附子、木香各15克山楂、川楝子各10克三棱、蓬术醋炒、姜黄、胆星、神曲、橘核各5克黄连与吴茱萸同炒、桃仁、栀子、莱菔子各2.5克。如病情

    1986年02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养阴镇静丸治疗失眠症100例

    田凤兰;谢秀芝;朱桂云;

    <正> 失眠症是以经常不易入眠为特征的一种症状,中医称之为“不寐”。临床或开始即难以入睡,或眠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或时眠时醒,重者彻夜不眠。我们用养阴清热丸治疗失眠症3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986年02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乳汁自溢治验

    刘国文;

    <正> 产妇不经小儿吸吮,乳汁自然流出,中医称之为乳汁自溢。胎前乳汁自出,称之为乳泣,但不多见。笔者治疗1例妊娠2月,实行人工流产后乳汁自溢的患者,颇觉罕见,介绍如下。患者汪××,22岁,干部。新婚2个月,停经后呕吐,心烦,周身不适,妊娠试验阳性,于1985年2月6日行人工流产手术,手术顺利,术后无不良反应,无既往病史。术后第5天,于洗衣、晒被,清扫卫生等劳动后,突然觉得周身无力,心悸气短,乳房酸楚,随之乳汁自然溢出。检查:面色苍白,乳房虚大,按之无块,两乳房均自溢乳白色清稀乳汁,频频不止。舌淡少苔,脉虚细。根据患者精神状态,先给予精神安慰,再投以加味圣愈汤治疗。方药:黄芪50克当归15克川芎7.5克酒芍15克熟地15克麦芽50克

    1986年02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扶正为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张振廷;

    <正> 慢性支气管炎是北方的多发病,临床多以正虚邪恋、本虚标实为特点。笔者应用扶正祛邪的秘方治疗134例慢性支气管炎,收到较好疗效。药物制备及用法:黄精10克冬虫草5克贝母5克百部10克白芨5克,将上药用白酒1斤浸泡1周,去滓,每次口服5~10毫升,日服3次。治疗结果:134例中,经服药20天,总有效率为90.2%。

    1986年02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自拟强心汤为主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

    王长印;王喜廷;

    <正> 顽固性心力衰竭是内科难治性疾病,虽经常规的强心治疗,但疗效仍不明显,为配合西药治疗,我们以强心汤治疗该病30例,均在较短时间内获效。临床资料:本组均为1982年2月至10月我院心脏科住院病例,经系统治疗而充血性心力衰竭不改善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30岁以内6例,31~40岁18例,41~60岁6例。

    1986年02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巨大空洞的肺化脓症治验

    曹联翠;刘平夫;

    <正> 肺化脓症是临床常见病,但肺内空洞直径超过10cm 以上者却实属少见。笔者治愈1例肺内空洞达12厘米的肺化脓症患者,报告如下。

    1986年02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半夏泻心汤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

    周海燕;吴伯聪;

    <正>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组成。有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之效。笔者临证中,每见肝胆脾胃等病时应用本方,常获显效。现介绍如下:十二指肠壅积症:张××,男,32岁。1982年7月14日诊。从五月始,上腹持续性胀痛、卧

    1986年02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荆防败毒散的临床运用

    孔庆洛;

    <正> 刷防败毒散出于张时沏的《摄生众妙方》,由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桔梗、茯苓、川芎、甘草等药组成,有解表、散风祛湿之效,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及时疫疟疾、痢疾、疮疡等具风寒湿表证者。笔者多年来,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内外科一些疾病,颇多效验。规举验案四则,以就教于同道。

    1986年02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谈遗尿不禁之辨治

    肖永林;

    <正> 遗尿与不禁,证相似而实有异。《医宗金鉴》谓:“不知而尿出谓之遗尿,知而不能固谓之不禁”。《素问·宣明五气论篇》:“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素问·脉要精微论》:“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之不藏也”。可见,遗尿不禁当责之膀胱。膀胱之所以不约,在于肾之阳虚。肾主二阴,肾

    1986年02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甘草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李一立;

    <正> 甘草附子汤系《伤寒论》方,由甘草、附子、白术、桂枝四味组成。方中甘草补益中气,附子温阳散寒,桂枝温经发汗,白术健脾行水。合而为剂,既长于祛风,又长于祛湿;既能温经解表调营卫,又能温阳补中化风湿。主治表里俱虚,凤湿并重证。近年来,笔者运用本方略事加减,治疗多种疾病,获效较佳。兹举验案数例于下,以资佐证。

    1986年02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梅核气的辨证论治

    李笔怡;

    <正> 梅核气一证,多发于中年女性。经临床实践,体会到单纯取半夏厚朴汤治疗则疗效欠佳。笔者通过辨证论治,用分型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兹举验案介绍如下:

    1986年02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钱子散临床运用琐谈

    许振亚;李付康;

    <正> 马前子散(制马钱子300克麻黄、苍术、川牛膝、制乳香、制没药、全蝎、僵蚕、生甘草各40克)具有通经络、止疼痛之功。临床对骨质增生症、重症肌无力、坐骨神经痛、肢体瘫痪、神经麻痹等证用之,每每效应。笔者世医三代,屡用屡验。

    1986年02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三花明目汤治疗急性结膜炎

    曾冲;

    <正> 急性结膜炎又名“红眼”、“火眼”。笔者自拟“三花明目汤”治疗本病疗效满意。兹将临床资料较完整的35例病例,整理报道于下。【一般资料】35例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8~56岁;成人9例,儿童26例;病程最长者3天,最短者1天;患病部位:双眼20例,左眼7例,右眼8例;治愈时间:服药最多8剂,最少3剂。【治疗方法】方药:金银花30克杭菊花15克密蒙花10克连翘壳15克车前草30克枯黄芩、牛蒡子、草决明、青箱子各

    1986年02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内伤发热一例治验

    陈智勇;

    <正> 毕×,女,74岁。患胃穿孔经某医院手术治疗。出院后约20余日,突然夜间发烧,口渴不多饮,体温39.5℃,次晨热势渐退。如是十余日。曾用西药治疗罔效,而转中医诊治。

    1986年02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癔病性遗尿治验一例

    吕修业;

    <正> 患者李×,女,26岁,农民,邢台县马沟村人,1971年9月1日初诊。该患因婚事不遂,婚后少言寡欢,精神抑郁,胸闷常叹息,时有悲哀欲哭,失眠多梦,饮食减少,形体日渐消瘦。发病月余,复又出现小便自遗,昼常溺于裤中,夜则自遗于褥被,不能自制。诊见:消瘦,神呆,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1986年02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瓜蒌的临床效用

    王贵淼;

    <正> 瓜蒌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瓜蒌的成熟果实。《神农本草经》称栝楼;《别录》称天瓜、黄瓜、泽姑。《本草纲目》谓:“栝楼古方全用,后世乃分子瓤各用”。临床处方则因其药用部位不同,而分根(天花粉)、茎叶(栝楼茎叶)、果皮(栝楼皮)、种子(仁)、瓜蒌实(全果),均供药用。性甘苦、寒,无毒,入肺、胃、大肠经。有

    1986年02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山雷《中风斠诠》学术思想浅析

    王广尧;

    <正> 张山雷(1873~1934),名寿颐,江苏嘉定人,近代著名中医学家。他医术高超,治学严谨,对中医经典多能阐发其秘奥而具独到见解,因而望重医林。张氏编著很多,《中风斠诠》是其代表作之一,笔者试析该书之学术思想,以抛砖引玉。

    1986年02期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表有热,里有寒”之浅见

    段其忠;

    <正> “表有热,里有寒”见《伤寒论》181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历代注家对此争论颇多,如:《医宗金鉴》曰:“王三阳云经文‘寒’字当‘邪’字解,亦热也”。清·程郊倩曰:“此处‘表里’二字错简,里有热表有寒”。明·方有执曰:“里有寒者,里字非对表而称,以热之里言,盖伤寒之热本寒因也。故谓热里有寒,指热之所以然者言也”。笔者认为,“里有寒”之“里”指阳明,“寒”指寒邪;“表有热”之表,是与“里”相对而言,指体表之肌肉,“热”指里热蒸腾于外之热。现将此不同看法,试述如下:

    1986年02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青龙汤证初探

    阎土山;

    <正> 《伤寒论》用大青龙汤者凡二见,一是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一是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古今注家多认为38条是大青龙汤的主证,39条是其副证,二证均是表寒里热,大青龙汤是解表清里之剂。笔者有不同看法如下:

    1986年02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内经》本文训诂初探(上)

    崔仲平;

    <正> 阮元《经籍籑诂·凡例》说:“经传本文即有诂训。”在清理古代医籍训诂史料的过程中,对《内经》本文中的训诂作一番调查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医训诂学的历史,而且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内经》的成书。

    1986年02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内经词语辞典》样稿选登(九)

    高光震;

    <正>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素问·金匮真言论》:“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阴中有阴,阳中有阳,表现了阴阳的可分性。按《内经》所述,在自然界中,昼为阳,夜为阴。平旦至日中为阳中之阳,合夜至鸡鸣为阴中之阴。验之于人体,五脏为阴,六府为阳。

    1986年02期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伤寒论》讲座(十三)

    夏洪生;

    <正> 病因:外感风邪,引动水饮,饮邪结于胸胁。证候: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水饮内停,结于胸胁.胸阳不宣,气机阻滞。干呕短气:水饮内结,上迫于肺,气机受阻,胃气上逆。汗出不恶寒:肺气不利,毛窍开合失常。头痛:水饮上逆,蒙蔽清阳。病理:水饮内结,充斥内外,胸阳不宣。治法:攻逐水饮。

    1986年02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匮要略》讲座(十四)

    袁世华;

    <正> 4.膈间支饮原文: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已汤去石膏加获苓芒硝汤主之。

    1986年02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