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中元;
<正> 时逸人说:“《温热论》经章虚谷、王孟英捧场,俨然成为谈温病者特出的宗派。吴鞠通编《温病条辨》时,更奉他的理论为最高指导的原则。我们应当承继和发扬他的优点,同时也不能忽略他的缺点。笔者完全赞同这一看法。但历来之注《温热论》者,出于对叶氏的崇拜,大
1984年05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衡;
<正> 疾病的产生是人体内部阴阳及人与周围环境之间失去了动态平衡。因此,通过调节使失衡归于平衡是中医治病的一贯思想。《金匮要略》所论杂病,较之伤寒更具有病因的多样性和病理的多层性、多级性,故在调治过程中,尤须掌握以下的几个基本的特点:
1984年05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熊克难;
<正> 《伤寒论》264条中指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98条中指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后人认为前条乃少阳病的提纲,后条乃少阳病的主证。
1984年05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傅景华;戚燕如;
<正> 三焦学说由来已久,但把三焦作为温病辨证的纲领,并系统地立以理法方药,用来指导临床实践,则始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三焦辨证是以三焦为纲,用以概括温病的病机和传变规律。同时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用以确定病变的部位;以八纲辨证为目,用以确定病变的性质。此外又与卫气营血辨证相纵横,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其意义与特点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984年05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单书健;
<正> 洪哲明先生,现年82岁。吉林省辽源市人。洪老从事临床六十余年,医学造诣精深,颇为医林所重,以其精湛的医术济世活人,深为病家景仰。洪老少年时,在堂兄指导下习文。十七岁时,矢志歧黄,闭户苦读三载,自学典籍。深知欲窥堂奥,非名师亲炙不可。遂拜辽源名医文子英先生习医。文子英先生于经典著作研究有素。擅用经方,挽逆救危,常收桴鼓之效。洪老资质
1984年05期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金铎;程昭寰;
<正> 慢性布鲁氏杆菌病(以下简称慢布),系由急性布鲁氏杆菌病未获彻底治疗转变而成。本病病程缠绵,时轻时重,反复多变,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近几年治疗多例,略积心得,现整理介绍如下:
1984年05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玉轩;
<正> 中医的脾泄以脾虚为主,其临床表现是大便溏泄,临圊腹痛,泄后痛减,时轻时重,缠绵反复,影响健康和工作。笔者应用猪脾为主治疗本病数十例,均收到较好效果。药用:猪脾(亦名猪联贴)一具,烧熟或蒸熟,水红籽适量炒黄研碎,红糖适量。服法:每早晚空腹各服一具,服时用猪脾蘸水红籽和红糖食用。
1984年05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康连智;许省三;孙永福;张书香;
<正> 脑血栓,属祖国医学“中风”范畴。我疗区自1981年~1983年共收治脑血栓病人84例,其中,以自拟益气通络汤治疗68例,疗效满意,兹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68例皆为住院病人,入院后均做了脑脊液检查和其它化验检查而确诊。其中,男47例,占69.1%;女21例,占30.9%。工人39例,占57.4%;干部17例,占25%;其它12例,占17.6%。年龄最大者86岁,最小者41岁。疗程最长87天,最短者9天,平均住院天数为26天。
1984年05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柴继成;
<正> 笔者自拟“止崩固带汤”治疗妇科崩、漏、带下证,每可收一方多能之效。兹介绍如下。一、方药组成(下简称本方)五倍子(去净虫粪研末装胶囊)8克,分三次服。山药30克茜草15克煆海蛸15克龙骨40克牡蛎40克,水煎服。气虚下陷加党参30克贡术20克黄芪30克;心脾两虚加龙眼肉30克炒枣仁20克茯神20克党参30克贡术15克黄芪20克;脾肾虚
1984年05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文丙锡;高淑文;
<正> 盆腔炎性包块是妇科常见病之一。我科自1970年至1983年,采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本病87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概要介绍如下:在临床治疗方面,可分为实热型,气滞血瘀型。实热型包括急性盆腔炎、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盆腔脓肿。气滞血瘀型包括慢性盆腔炎、输卵管积水,盆腔内积水等。
1984年05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德润;
<正> 亚急性肝坏死患者单××,男,24岁。1966年8月15日发生黄疸,17日病势加剧,神志恍惚,烦躁不安,于当日急诊入院。入院后经西医检查:体温38.6℃,双侧瞳孔反射及角膜反射均减弱。有肝臭味。腹部稍癃起,叩诊呈鼓音,肝脾未触及,躁动不安,检查极不合作。化验检查:胆红质4毫克%,黄疸指数51单位,谷草转氨酶269单位,谷丙转氨酶550单位,尿三胆
1984年05期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贾河先;
<正> 病例:患者,12岁,男。上下牙格斗三月余,其声清脆,约每分钟上下牙打斗一次,近来加剧,吃饭睡觉之时也不停歇。舌淡嫩,苔薄白,脉滑。如此少见之病,难以投药。忽见口吐白沫,时时叹息,问其胸中有何不适,答曰:胸中痞闷。故以“怪病多痰”论治。治以涤痰宽胸,和
1984年05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彭元成;
<正> 脏躁误治案王×,女,24岁,于1976年9月10日就诊。代诉:7月22日顺产一子,颇为高兴。半月后眠不能实,情绪易激动,时望其孩子痴笑,呵欠频作。于8月18日月经过后,哭笑无常,手舞足蹈,牙关紧闭,手足轻度僵直,甚则不省人事,每日发作2~3次,
1984年05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天义;
<正> 王××,女,23岁,未婚。于1979年4月3日就诊。一年前经血来潮时,因净手遇人惊吓,经血旋即干净。于次月经血来潮时,四肢抽搐,掣动不可自制,直至月经过后,上症方失。月经来潮时伴有两乳胀,胸胁满,心烦易怒,少腹坠胀痛,月经色暗,并有紫黑色血块,舌淡苔白,脉弦滑。诊为:经行抽搐(肝郁化热)。治以清肝开郁,镇静解痉。方以丹栀逍遥汤加味:牡丹皮
1984年05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孔令举;
<正> 热厥治验刘××,女,7岁。于1982年6月25日就诊。患儿高热,不省人事,四肢不温来院治疗。查体:体温:40℃,呼吸:31次/分,脉搏:126次/分,血压:65/40毫米汞柱。四肢厥冷,手足不温,烦热口干,神志昏迷。脉沉数,苔黄。化验检查:血象:白细胞计数22,0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90%,淋巴细胞10%。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尿常规:(-)。诊断:中毒性痢疾,休克。(热厥)。治则:清热养阴,开窍。治疗:取人中、合谷(双)、涌泉(双)及耳针升压点(位于对耳屏中下三分之一处),均采取中强度刺激,后接脉冲电流,20分钟后,血
1984年05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家淑;
<正> 材料与方法用金属制成两个直径为三公分的半圆形艾锅,边缘有直口可使两锅连接在一起。艾锅上下各有一通气孔以连接耐热胶管。胶管一端安有气囊(可用血压计之气囊代替),一端连接透明塑料或玻璃制成的肛管。
1984年05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柯梦笔;王滨;
<正> 苦参,味苦寒。《唐本草》有“疗恶虫”之记载,《长沙药解》谓“苦参清热而去湿,疗疮而杀虫。”作者曾用苦参治愈胆道梨形鞭毛虫一例。患者为一26岁男性,以右肋痛为主症。曾被诊为慢性胆囊炎。后经十二指肠引流,实验室检验证明为梨形鞭毛虫。故在疏利肝胆,清热化
1984年05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柴国钊;
<正> 小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病之一。本病一年四季皆有发生,但以冬春二季为多。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咳嗽、气喘等。中医认为本病属温热病范畴。一般治法为宣肺定喘,化痰泄热为主。但对某些体弱或病程较长患儿,肺部病灶长期不易吸收,可导致死亡。笔者采用回阳救逆法进行治疗,取得较为明显效果。
1984年05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蔡景春;
<正> 扭挫伤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笔者采用自制“消肿止痛散”外敷治疗扭挫伤,收到较满意的效果,小结如下:方剂组成与敷法:川乌15克草乌15克麻黄50克炙马前10克土虫10克红花10克乳香10克共为细末,装瓶备用。应用时,按受伤部位大小投药,以白酒调敷患处。
1984年05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衣振云;
<正> 用耳尖穴放血治疗麦粒肿102例,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治疗方法:将患眼同侧耳尖穴用碘酒及酒精消毒后,用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并挤出8~10滴血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止血即可。治疗效果:102例中全部有效,一次治愈的91人,二次治愈的5人,总有效率为100%。
1984年05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段其忠;
<正> 防风通圣散出自刘河间的《宣明方论》,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三焦俱实者。王旭高谓:“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神耳。”方中荆芥、防风、麻黄、薄荷疏风解表散寒,使在表之实邪从汗而出;硝滑、大黄、栀子使在里之实热泻于二便;石膏、桔梗、芩翘清
1984年05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雨亭;
<正> 厚朴温中汤方出《内外伤辨惑论》:“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方由厚朴温中益气,下气化湿除满为君;草蔻、干姜、陈皮、木香合用,温中散寒,行气化湿;更佐茯苓渗温健脾;炙草、生姜和中协调诸药,共奏温中理气,燥湿除满之功。故凡系脾胃寒
1984年05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树棠;
<正> “土湿木郁”是用五行的理论认识疾病的一种方法。中医学中的“土”与“木”,分别代表脾、胃和肝、胆。脾胃与肝胆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制约,方能体现出两者脏腑间的气化机能。
1984年05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红甫;
<正> 患者:李××,男,29岁,农民,1982年3月19日诊。素性急躁,与妻争吵,突现双目失明。诊见:神志清,口吃;视力:双目黑蒙;瞳孔:对光间接、直接反应均好;屈光间质及眼底:无明显病变。诊断:单发性癔病性黑蒙。治疗:取仰卧位,两腿伸直,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刺双侧行间穴,轻度刺激边捻转边讯问患者视力状况。15秒后自觉视力有所恢复,40秒后视力恢复正常,霍然而愈。按: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今郁怒伤肝,“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故取足厥阴肝经荥穴之行间,以调和肝经的气血,证治相合,故获奇效。
1984年05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荣业;
<正> 我院在临床中运用加味温胆汤,对躁动不安的重患配合盐酸氯丙嗪肌注,恢复期加服珠砂安神丸等治疗癫狂症25例,均获显效。现介绍如下:例1:张××,女,24岁,农民,1975年8月13日诊。因父急病故去,精神刺激而患病,经治疗无效。诊见:面呈恐惧,两目发亮,躁动不安,拒绝合作,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滑而数。证属七情所郁,痰迷心窍之狂症。治宜镇心涤痰,泻肝清热。处方:陈皮15克半夏10克茯苓25克枳实15克竹茹15克远志15克枣仁25克麦冬20克菖蒲15克
1984年05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永昌;
<正>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因其立法严谨,配伍精确,故临床运用得当,常获奇效。举例如下:王××,女,64岁,1979年6月28日诊。五周前劳作过累后,觉头眩乏力,纳呆,低热(37.5℃~38.5℃),入院经中西药治疗无效。三日前语声嘶哑,发音不畅,失音加重。诊见:神清,颈软,体温37.8℃,心肺正常,血压90/64毫
1984年05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向高;张福仁;
<正> 中药炮制是我国中医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是人类应用天然药物宝贵经验的一部分。运用近代科学方法阐明炮制原理对整理、提高中医药遗产,改进炮制工艺,制定炮制规范,控制炮制质量,保证用药安全、有效是非常重要的。现从中药炮制目的出发,探讨中药炮制的原理。
1984年05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福春;张家庆;李菊仙;丁光霞;朱德增;
<正> 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模拟中医临床的某些证侯,制造各种病理动物模型,是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早在60年代就有人用氢化考的松制造“阳虚”动物模型,其制造方法目前仍在探索中。我们在以往的研究工作中发现“阳虚”动物的虚损表现与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率低下有关。故试用影响核酸代谢比较明显的羟基脲制造“阳虚”动物模型,并经助阳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阳虚”动物造型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984年05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0 ] |[阅读次数:0 ] - 邓明鲁;高士贤;
<正> 动物药是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资源丰富、疗效确切的特点,历代本草均有记述,其中以《本草纲目》记载最丰,达461种(也有人统计为446或465种)。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广大科学工作者对《本草纲目》一书中有关动物药来源、性状、产地、效用等一系列内容都进行过本草学的研究。这些资料散在各种期刊杂志。笔者在从事我国动物药研究时,搜集到大量资料,为使动物药本草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兹将目前掌握的资料整理如下:
1984年05期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夏洪生;
<正> 上一讲里,重点探讨了太阳中风证的主证及其治法、桂枝汤的运用和应用桂枝汤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有主证及其治法,就有兼证及其治法,那么,太阳中风的兼证有哪些?如何进行辨证论治?本讲就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1984年05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袁世华;
<正> 3.变证治法:原文: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百合病渴不差者,括萎牡蛎散主之。此是百合病日久不解,证见口渴的治法。证候:主证十口渴病理:邪热恋肺,热灼津伤。
1984年05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崔仲平;
<正> 二、训诂的方法传统的训诂方法有形训、声训和义训。(一)形训:形训是从分析字形入手认识词的本义的训诂方法,属于因形求义。例如滑寿《难经本义》“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这里就是根据《说文解字》解释“寸”的本义。
1984年05期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海声;时振声;
<正> “肾风”一词源出《内经》,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病名。《内经》一书中多次述及此病,如《素问·风论篇》曰:“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庬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素问·评热病论篇》:“有病肾风者,面
1984年05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容华;
<正> 蓄水证是伤寒太阳府证之一,治疗本病的主要方剂为五苓散。历代医家对蓄水证水蓄的部位和五苓散是否为利水专剂的问题看法不一,笔者不揣浅陋,将个人体会简述如下,请予教正。一、蓄水证水蓄的部位不在膀胱蓄水证历来多解释为“膀胱蓄水”,对此,笔者持有疑义。因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是由肺气的宣发肃降,脾气的升降转输,肾气的温化蒸
1984年05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畅达;
<正>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虽然在病因、病机、脉证、治法、方药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均是风寒袭表,正气奋起抗邪的表实证。而现在一些教材和注本多沿用旧说,称太阳中风为表虚证,对此,笔者持有疑义,试述如下:
1984年05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吕志连;
<正> 杨继洲,字济时,明代著名针灸学家,临证经验丰富,撰有《针灸大成》一书。其中卷九之《医案》所载病案31则,有急病抢救,有慢性痼疾,有单纯针治,亦有针药合用。兹就其特点简析如下:
1984年05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段育华;
<正> 拜读贵刊一九八三年第四期发表的“谈谈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一文,受益颇深。获益之余,愿对文中几个问题略陈区区管见,敬请斧正。一、关于中药不同药用部位的问题。单味中药不是以原动、植物的整体来划分,而是以药用部分的功用来划分。同一动、植物的
1984年05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家诏;
<正> 《伤寒论》阳明篇215条曰:“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仲景通过谵语与郑声辨虚实,以测阳明病之预后。然历代医家对“郑声”的注释各有其说,不甚一致,今试辨析于下。金·成无己注曰:“伤寒郑声,为邪音也。”又曰:“郑声为不正之音也。伤寒郑声者,则其声如郑卫之音转不正也。”(《伤寒明理论》)元·李东垣释为;“郑声者,声战无力,不相
1984年05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