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倡建中医的“体质学说”

    王琦;盛增秀;

    <正> 有关体质理论问题,我国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论述,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注意到个体差异性,按其生理作了若干分类,并将其独特的理论贯穿在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后世医家的不断充实,对中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就对体质差异性的认识而言,《灵枢·

    1982年01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医对冠心病的诊治

    任应秋;

    <正> 一、从中医理论认识冠心病冠心病,即现代医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它主要包括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硬化。本病从中医理论应如何认识呢?现就上述三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分述如下: (一) 心绞痛:典型症状为每于劳动或兴奋时,受寒或饱食后突然发作疼痛。其痛位于胸骨上段或中段之后,亦可波及大部分心前区,并可放射至肩、上肢、颈

    1982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鞠通有关暑病论治之研讨

    陆文彬;

    <正> 暑病,在温病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吴氏《温病条辨》中暑病内容有22条,列方29首,兹就有关内容作如下讨论。病机特性暑病之特点主要是暑必兼湿,因天之暑热一动,地之湿浊蒸腾,人在气交之中,邪自口鼻吸入,痹阻气分,输化失常,湿热搏结,暑病遂成。吴氏谓:“伏

    1982年01期 6-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试谈《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

    邱明义;

    <正> 辨证论治是东汉张仲景将内、难、本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临床实践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它不仅是《伤寒论》的精髓和核心,也是其它各科的临床指南。这一理论的创立,极大的丰富了祖国医学宝库,开创了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新纪元。对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伤寒论》中辨证论治规律谨严,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基本精神一直有效的指导着

    1982年01期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试论《伤寒论》之“小便”

    王玉玺;

    <正> 《伤寒论》全书共有条文397条,其中论及小便诸症状者56条,方后注者2条,治法5条,共约60余条。有的作为主症或兼证进行论治,有的以之作为鉴别诊断或疾病予后的依据。《伤寒广要》云:“医者欲知病人脏腑,必要问其从内走出者,凡病当验二便。……故治病以二便定人寒热,以二便定人燥湿,以二便定人虚实”。后世医家把问“二便”作为常规,列入“十问”

    1982年01期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医海珠玉

    肖永林;

    <正> 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 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景岳全书》气主于肺,精藏于肾,虽各有专司之功,而又有相因之用。精充者,自能化气,故气虚之因于精虚而致者,不宜直接补气,而当补精之虚。若不补精而但补气,恐阳热升提之品,反伤阴精而竭化气之基。

    1982年0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风续谈

    沈仲圭;

    <正> 读你志八0年第一期,有谭家兴同志所作《中风杂谈》一篇,对中风的病名、病机、治则叙述简明扼要,对初学启发甚大。文末说:“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本为肝肾亏损,气血不足,标为风火相煽,痰热壅盛,气血瘀阻。在临床辨证上,仍以中经络中脏腑两大类为纲,在治疗上以平肝潜阳、息风开窍、滋补肝肾、活血化瘀为法”。谭同志这段话和吾多年来的临床实

    1982年01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黎生老中医运用“∞”字绷带加肩肘绷带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经验介绍

    赵世学;

    <正> 肩锁关节由肩峰内端及锁骨肩峰端、关节囊、肩锁韧带、三角肌、斜方肌腱附着部和喙锁韧带等连接组成。肩锁韧带、喙锁韧带为稳定肩锁关节之重要结构,其中喙锁韧带尤为重要。当肩锁韧带破裂时,仅能引起肩锁关节半脱位。而喙锁韧带破裂和肩锁韧带全破裂时,则必造成肩锁关节完全脱位。对肩锁关节半脱位的治疗,多以保守疗法为主,对全脱位的治疗由于

    1982年01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益气化积解毒汤治疗96例早期肝硬化的体会

    蒋森;

    <正> 近十年来,笔者在丹参黄精汤治疗慢性肝炎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以自拟的“益气化积解毒汤”为主,辨证论治早期肝硬化96例,疗效较好。兹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情况:96例中,男67例,女29例,13岁至39岁者47例;40岁至59岁者43例,60岁至63岁者6例。其中病程最短者

    1982年01期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11例病毒性肝炎舌象变化的初步观察

    何光荣;杨学忱;丛少卿;

    <正> 为了探讨中医舌诊对肝炎诊断的辅助意义,我们曾先后对211例急、慢性肝炎病人的舌象变化进行了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 211例肝炎患者中,男性146例,女性65例;10岁以下者47例,11~20岁者50例,21~50岁者98例,51岁以上者16例;

    1982年01期 25-2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茅坤汤治疗急性肾炎110例临床小结

    韩建方;王洁;

    <正> 急性肾炎是内科常见病,属中医“水肿”病范畴。自1977年以来我科用自拟的“茅坤汤”为主,治疗本病110例,获得显效。现小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性68例,女性42例;其中8~20岁者21例,20~40岁者80例,40岁以上者9例;水肿程度轻度者23例,

    1982年01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溃疡汤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0例临床观察

    李兴楼;李莹;

    <正> 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几年来,我们运用自拟的溃疡汤治疗本病3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 30例病人中,男22例,女8例;胃溃疡1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9例,其中20岁

    1982年01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健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十二指肠炎62例疗效观察

    程远大;王连贵;侯毅敏;

    <正> 我们从1980年3月至10月间,用自拟“健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十二指肠炎62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疗效较满意。现小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以下简称纤镜),诊断标准按78年南京全国纤维内窥镜会议所定的慢性胃炎标准执行。其中男性61例,女性1例;年龄在21~30岁者32

    1982年01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60例临床观察

    <正> 脑血栓是因脑动脉血管自身病变致成其管腔狭窄,或在狭窄的基础上血流减慢形成血栓。其临床特点是肢体瘫痪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及语言障碍,属祖国医学“中风”证范畴。我科自80年1月份以来,共收治此病患者60名,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收到了较满意疗效。现将临床观察小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80年1月~81年5月间

    1982年01期 3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藿香正气散治疗荨麻疹32例

    封万富;

    <正> 荨麻疹,为临床常见的皮肤过敏性疾病。反复发作,不易根除。笔者从1974年始,在临床中运用藿香正气散治疗本病32例,均获得满意的疗效。现初步小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32例中,男23例,女9例;其中偏风寒者17例,偏风热者9例,夹湿者6例;病例中四肢末端、颜面、颈项(体表

    1982年01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连素局部注射治疗宫颈糜烂86例疗效观察

    陈桂敏;

    <正> 宫颈糜烂是妇科临床中的常见、多发病。此病多发于女性青春期、多产妇和绝经期前后。我科从80年1月~12月间采用黄连素局部注射治疗该病86例,均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小结如下。诊断标准Ι度糜烂:糜烂面占整个子宫颈面积的1/3以内,常表现为单纯型糜烂。

    1982年01期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髌韧带腱鞘结核二例报告

    赵文海;

    <正> 髌韧带腱鞘结核,是一种少见病,临床文献报导很少。笔者在临床中遇到二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收到较好的效果。现简介如下。病例1:胡××,女,32岁,社员,于1978年10月7日因膝部肿物待查收入院。住院号20355,病理号3328。主诉:右膝酸痛,且有肿物已半年余。病史:半年前无任何诱因,自觉右膝部不适,继之关节酸重、无力,并发现髌骨外侧长出一肿物,逐渐增大,继而久立、行走时膝部

    1982年01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蛇液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机理探讨

    孙业;陈方良;

    <正> 祖国医学用蛇治病历史悠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蝮蛇,胆苦寒微有小毒,疗诸漏,研敷之。皮烧灰,疗疔肿恶疮骨疽”。祖国医学称慢性骨髓炎为“附骨疽”,是骨疽之一种。其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多属于虚证,早期肾气虚,晚期气阴两虚。一般认为系由于七情劳倦伤肾,引起肾气(阴)虚;复感外邪,邪客经络致气滞血瘀。久之,骨失所养,疽得以附,骨病髓

    1982年01期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四神聪穴在临床上的运用

    纪青山;刘冠军;

    <正> 四神聪穴是经外奇穴。几年来笔者采用此穴治疗多种疾病,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在治疗神志疾病方面,疗效更为突出。兹介绍如下,供同道们参考。一、取穴、针刺法该穴位于百会穴的前、后、左、右各一寸取之,共计四穴。一般采用坐位或卧位皆可。

    1982年01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围刺法治疗神经性皮炎40例临床小结

    高洪宝;

    <正> 神经性皮炎是临床常见病。笔者在1977年于本院门诊用围刺法治疗本病40例,均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小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0例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最大者60岁,最小者14岁,以25~40岁较多见;病程在1年以内者12例,1~3年者19例,3年以上者9例。皮肤分布区域:

    1982年01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痰瘀同病角度探讨眼底病的治疗

    董汉良;

    <正> 《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入目而为之精。……血之精为络……,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至宋以后,眼科成为独立专科,如明朝的《审视瑶函》即为眼科之专著。中医对眼底的认识似包括视衣、目系、血络等组织结构,这些组织结构,“上属于脑”,与全身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尤其与肾最为密

    1982年01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淋病验案二则

    于世良;

    <正> 例1:苏××,女,65岁,农民。1974年9月突然发烧、头痛、腰痛、小便淋沥带血。某医院诊为“肾盂肾炎”,住院治疗20余天,症状缓解出院。出院两周后,病又复发。症见:头痛头晕,四肢无力,精神倦怠,心烦易怒,夜寐不安,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苦恶心,腰痛,小便急迫疼痛,有血尿,舌尖红,苔黄,脉弦细

    1982年01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癫癎治验三则

    陈国恩;常志斌;黄显达;

    <正> 例1:程××,男,39岁,干部,于1970年5月6日就诊。病人于66年突然尖叫一声而昏扑,四肢抽搐,两目上视,口吐涎沫,2~3分钟后苏醒。此后约每半月发作一次,××医院确诊为“癫痫病”。曾用苯巴比妥等药治疗无效。69年去北京××医院,经脑电图检查,确诊为“癫痫病”。近半月来癫痫发作两次,伴有头痛眩晕,面色无华,心烦失

    1982年01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细辛用量之我见

    王振祥;

    <正> 关于细辛的用量,历代多谓不超过一钱,民谚亦有:“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之说。因而很多医生在临床中不多用。近代一些中药学将其用量延伸至1钱5分。笔者认为,细辛虽有小毒,如果辨证明确,亦可大剂量应用。多年来个人在临床上以不同剂量的细辛配合其它药物,在治疗某些疾病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未发现不良反应。今将笔者体会,介绍如

    1982年01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近代《伤寒论》研究概况和设想(一)

    夏洪生;

    近代对《伤寒论》的研究,逐渐深入,日新月异。为了进一步促进仲景学说的开发和研究,迎接全国仲景学说讨论会的召开,本刊从本期开始,将连裁此文。供学习和研究仲景学说的同志们参考。

    1982年01期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当归四逆汤临床应用概况

    杨扶国;

    <正> 当归四逆汤(以下简称本方)出自《伤寒论》351条。原条文云:“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其方剂组成及剂量为: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玉函作一两),炙甘草二两,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一作十二枚)。历来医家都把本方作为厥阴血分虚寒证的主方,为常用经方之一,近代临床也屡有报道。现将笔者1964至1980年接触到的期刊资料,作一简单综述,漏误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批评指正。

    1982年01期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病例试析

    阎洪臣;

    <正> 分析病例,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一个过程。临床医生对一个病人所患的疾病能否认识清楚,立法处方是否恰当,除关系到所学的理论知识外,还与本人的分析能力和掌握分析疾病的方法分不开。由于这项工作直接与疗效有关,因此,值得我们很好的研究。本文就如何分析病例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仅供同志们临证时参考。

    1982年01期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医林集锦

    天华辑;

    <正> 云南白药的由来云南白药是我国云南生产的珍贵成药之一。云南白药原名“曲焕章白药”,是云南省江川县民间医生曲焕章首先研制出来的。据民间传说,曲焕章原是一位勇敢的猎手,擅长打老虎。有一次他打中了一只很大的老虎,第二天请人去抬,老虎不见了。他感到很奇怪,四处寻找,发现一路血迹,才知道老虎没有死,而是带伤逃走了。这样的事后来又连续发生,人们议论

    1982年01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伤寒”小考

    董廷汉;

    <正> 《伤寒论》一书,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历代医家推崇备至,奉为圭臬。但由于成书至今,年代久远,历代注家分歧很大,对于学习《伤寒论》很不利。笔者认为,首先弄清成书当时的疾病情况,亦即弄清所谓的“伤寒”一病,对于理解《伤寒论》一书,是有益处的。考“伤寒”一病,乃天行疫病。《外台秘要·天行门》载:“此病,方家呼为伤

    1982年01期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吉林红参与党参

    王庆文;

    <正> 在中国,人参主要是吉林红参或园参。其形态与朝鲜人参稍有不同,参体细长,效果一般是朝鲜人参的1/2到1/3,价格比日本御种人参、朝鲜高丽参低,性质功能几乎与朝鲜人参相同,药力稍低,用量一般是后者的1.5到2倍。中国药物用量约为日本的3倍,而人参的用量则和日本接近。作者在临床使用吉林红参时,采取

    1982年01期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