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气机升降学说在《伤寒论》辨证中的运用

    夏洪生;

    <正> 气机升降,是宇宙运动的一种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天人”本是“相应”的。气机升降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形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

    1981年03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命门学派”

    陆文彬;

    <正> 分析探讨祖国医学不同学派的源流和特点,从中撷取菁华、扬弃糟粕,是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必经步骤。笔者据此谨对“命门学派”作如下研讨,抛砖引玉,并就正于同道。一、源流和发展查稽现存文献,首先提出“命门”一词的是《内经》。《灵枢·根结篇》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这里的“命门”似指足太阳经的睛明穴,并非后世脏象学说之“命门”;但近贤秦伯未

    1981年03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关于《伤寒论》中桂枝功用的几个问题

    姜建国;

    <正> 桂枝是经方第一要药。历代医家对经方桂枝之用,多有探讨及阐发。笔者仅就医家关于桂枝应用有争论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请同道指正。桂枝的通阳功用问题桂枝:性温,味辛甘。是《伤寒论》具有代表性的助阳药。《伤寒论》112方,用桂枝者43方,占总数38%以上。足见其在经方用药中的重要位置。关于桂枝的功效应用,历代本草均有论述,以《本经疏证》论之最详,指出桂枝“其用之道有

    1981年03期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激发经气311例血流图改变的观察(经络感传研究之五)

    刘冠军;李影;郭明义;纪青山;王树仁;彭学杰;黄毅;胡微芳;潘汇;

    <正> 全国各地有关单位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对针刺感传这一现象作了观察研究,初步收到了一定成果。我们以血流图做为指标,对针刺引起感传进行了观察研究,初步证明针刺感传可引起心血管的改变,对心血管的机能有调整作用。现将观察结果分述如下。

    1981年03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继有先生对糖尿病的治疗经验

    刘之谦;孔令诩;王庆文;

    <正> 张继有先生是辽宁省本溪市人。一九二八年毕业于南满医学堂,曾留学日本,致力于西医研究。先是在研究西医之余,对祖国医学有所涉猎,历经数年,登堂入室,深感祖国医学是个伟大的宝库。尔后益加笃志中医中药事业,孜孜不倦,博览群书,淹通众家之长,虚心而师百氏,并应用现代科学知识研究中医中药,诚能究其文而正其义,是我省最早融汇中西医学的专家。解放后曾任长春中医学院教务处主任、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

    1981年03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泰伯老中医医案三则

    李玉轩;

    已故先师赵泰伯,原是我院名老中医。他对祖国医学理论有较深的造诣,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师承内经、仲景之学,推崇东垣脾胃之论,旁通于河间、舟溪诸家流派。精于内、妇等科,对一些疑难重症的治疗,莫不得心应手,在群众中享有盛誉。现将笔者在随师学习期间记忆较深的三则医案初步整理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981年03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治疗白塞氏病临床初探

    齐强;

    <正> 白塞氏病是一种眼、口腔、外阴等一些器官反复发作的溃疡性病变,为一组同时出现的综合症候群,亦称“眼、口、生殖器三联症”或“眼、口、生殖器综合征”。该征除有粘膜溃疡外,还有皮肤受损,故也称“皮肤粘膜综合症”。本病有时还侵犯关节、消化道、血管、神经,甚或造成很多器官同时受损,是一种慢性、顽固性、全身性、炎症性疾患。

    1981年03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10例白血病的临床体会

    赵洪斌;李晶;夏文静;刘金福;

    <正> 自1967年至1980年,我们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10例白血病患者,疗效较好,兹介绍如下。临床资料一般情况本组10例中,男6例,女4例;其中12~20岁5例,21~35岁3例,36岁以上者2例;急粒3例(1例合并绿色素瘤),急淋4例,慢粒2例,慢淋1例。

    1981年03期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缩泉丸的临床运用

    赵士魁;

    <正> 缩泉丸载干《集验方》,原为温肾、缩小便而设,故凡下元虚冷而致的尿频、遗溺等用之均疗效颇著。笔者多年来每以本丸改为汤剂,药量为:乌药,益智仁各10~20克山药20~50克(以下简称原方)。随证化裁治疗多种疾病,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兹举病例数则,以就教于同道。

    1981年03期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资生汤的运用体会

    张殿龙;

    <正> 资生汤载于《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痨瘵赢弱,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及女子血枯不月。我常用此方加减治疗各种常见的虚弱性疾患,疗效满意,现将个人粗浅体会略述如下。资生汤的药物组成生山药50克元参25克白术15克生鸡内金10克(捣碎)牛蒡子15克(炒捣),热甚者加生地25克。

    1981年03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凉膈白虎汤加味治疗小儿哮喘

    韩胜保;

    <正> 凉膈白虎汤乃《医宗金鉴》方。由大黄、朴硝、甘草、连翘、栀子,黄芩、薄荷、石膏、竹叶、知母、梗米诸药组成。笔者近年来常用其治疗小儿哮喘,疗效较好,兹介绍如下。例1:患者于××,男性,5岁。78年6月18日初诊。患儿自8个月时,因感冒发烧,后遗有喘咳,气促,时轻时重,受凉伤食常为加重之诱因。现症喘促,口渴不多饮,食欲佳,睡眠时汗出,(齿介)齿等。大便干,小便黄,体胖,舌苔黄白腻,脉弦滑有力。并在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喘

    1981年03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大黄金钱汤治疗胆道感染疗效观察

    张景祥;孙连礼;

    <正> 胆道感染,包括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总胆管炎以及胆石症、胆道蛔虫病合并感染等,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我科自77年11月至79年10月共收治41例,全部用大黄金钱汤治疗,疗效显著,兹总结如下。临床资料41例中,男16例,女25例;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75岁,多为中壮年;急性胆囊炎9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8例,胆石症11例,胆道蛔虫病13例。

    1981年03期 3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凉血消疮饮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观察

    王俊芳;

    <正> 寻常痤疮是青年男女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患,主要发生在颜面和胸背部,形成粉刺、丘疹、脓疱、囊肿和结节等损害,有的愈后留有浅疤,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几年来,用自拟凉血消疮饮加减内服治疗本病29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文取自79年末至80年末的门诊病例共29例。均用过各种疗法未能取效而来诊

    1981年03期 3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排气汤术后保留灌肠促进早期排气344例疗效观察

    杨素荣;

    <正> 自1979年1月至1980年8月,我科共做大、中型手术344例,术后均用中药排气汤保留灌肠。以促进早期排气,效果满意,兹介绍如下。临床资料一般情况:年龄:21~30岁231例,31~40岁76例,40岁以上37例;手术种类:剖腹取胎术144例,子宫切除术62例,卵巢肿瘤切除术101例,宫外孕手术19例,子宫悬吊、会阴修补术18例;其中全麻42例,硬膜外麻206例,局麻加强化97例,局麻加针麻

    1981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治疗嗅觉缺失90例疗效观察

    王珏;

    <正> 嗅觉缺失可分为二种:一为呼吸性嗅觉缺失,如鼻息肉、鼻中隔偏曲,两侧中鼻甲肿大阻塞嗅沟,或肿瘤等致鼻腔完全阻塞,空气中带嗅微粒不能达嗅膜处,故无嗅刺激,一为本质性嗅觉缺失,如嗅膜内嗅细胞、嗅纤维萎缩,或某些病变累及嗅觉经路或颅底骨折、额叶肿瘤、脓肿等。呼吸性嗅觉缺失可用手术治疗。本质性嗅觉缺失,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我们自1969~1979年针刺治疗本病90例,收到了较好疗效。兹介绍如下。

    1981年03期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割治术治疗筋膜损伤

    任宪田;

    <正> 近年来,笔者用割治术治疗筋膜损伤,疗效较好,兹介绍如下。临床资料一般情况一年来,我们先后治疗近千例筋膜损伤患者。观察病例500例:其中臀部筋膜损伤者300例,男188例,女112例;年龄最大者82岁,最小者8岁;有明显外伤史者192例;病程最长者8年,最短者1天。肩背筋膜损伤200例,男152例,女48例,年龄最大者55岁,最小者23岁,有明显外伤史者44例;病程最长者11年,最短者1

    1981年03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按摩治疗小儿斜颈

    张春璞;

    <正> 小儿斜颈是指头向患侧倾斜,倾前或旋转向健侧以及面部变形为特点的一种儿科病征。亦称先天性斜颈或肌性斜颈。笔者从73年起用按摩治疗此类患者多例,疗效满意,现将记载完整的20例总结如下。临床资料20例中(半岁以下者未统计)男9例,女11例;年龄:6个月—1岁9例,1—2岁2例;2—3岁4例;3—4岁3例;4—6岁2例。部位:左侧11例,右侧9例。一般均经西医诊断,准备手术治疗,

    1981年03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蛋清调呋喃西林外敷治疗臁疮症100例小结

    杨必成;

    <正> 近年来,我们用蛋清调呋喃西林外敷治疗臁疮症100例,疗效较佳,简介如下。一般情况100例中,男性75例,女性25例。病程最短者1年,最长者30年。病变程度:重度,指破溃,筋骨外露,久治不愈者,19例;中度,指疮面破溃,时好时坏者,67例;轻度,指臁疮初起,红肿成片,痛痒流脓者,14例。治疗方法100例均门诊换药治疗。用呋喃西林

    1981年03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略谈多寐

    王警吾;

    <正> 多寐亦称“多卧”、“嗜卧”、“嗜眠”,俗称“嗜睡”。其特征为不论昼夜,时时欲睡;或发作有时,唤之即醒(或不易醒),醒后复睡。其病因总不外乎阴阳失调。细析之,大致有因于湿胜而致多寐者,证见:身重嗜卧,胸闷纳少,舌苔白腻,脉多濡缓。此即朱丹溪所谓“脾胃受湿,沉困乏力,怠惰安卧”。治宜健脾燥湿。平胃散加防风、白术、苡仁。痰多者加半夏、南星等化痰降逆之品;有因脾弱而致多寐者,当见气短乏力,食方己即困倦欲卧,

    1981年03期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臌胀验案

    陈长武;

    <正> 杨××,女,76岁,农民。1975年12月8日初诊。三年前病人脘腹胀满,下肢浮肿,服西药利尿剂,症状时轻时重。四个月前,旦食则暮不能食,恶寒发热,腹胀大,一身尽黄,卧不能起。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肝硬化”、“肝癌”,曾服中、西药50余日无效。笔者在普查地方性甲状腺肿病时,发

    1981年03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药物作用谈“活血化瘀”的现代概念

    王本祥;

    <正> 活血化瘀药是祖国医药学治疗“瘀血症”常用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疾病,近些年来,除临床研究外,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积极开展了活血化瘀药的实验研究,初步证明活血化瘀药有如下的药理作用:一、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一)扩张血管:许多活血化瘀药都有扩张血管作用,对不同部位的血管,如心、脑、肢体、肠系膜、肾、眼球结膜等

    1981年03期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鹿茸的化学、药理及临床应用

    张树臣;

    <正> 鹿茸为鹿科动物梅花鹿 Cervusnippon Temminck 或马鹿 Cervuselaphus L.的雄性鹿尚未骨化的幼角。其它尚有下述同科动物的幼角,亦做鹿茸使用:水鹿 Cervus unicolor Kerr 产销西南;白唇鹿 Cervus albirostris Prze-

    1981年03期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浮小麦的真伪鉴别

    苗洪范;

    <正> 本品首载于《本草纲目》小麦项下,名浮麦,即水淘浮起者。并谓:“甘、咸、寒、无毒。可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近年药房多以野麦子和燕麦代浮小麦用。三者来源、性状、药效迥然有别,不能混淆。其区别如下:一、浮小麦:(一)来源:为禾本科小麦未成熟的颖果或带稃的颖果。(二)原植物:小麦 Iviticum aesti-vum L。一年生或越年生。秆高可达60至100余厘米,通常具6至7节;叶鞘通常短于节间;叶片长披针形;穗状花序长5

    1981年03期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内经》中的诊法(上)

    时振声;

    <正> 《内经》是一部医学全书,它素被尊为“医书之祖”。这不仅由于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巨著,更重要的是由于它总结了周秦以来的医疗经验,把中医理论如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摄生等等囊括无遗而成为医学之基础,临床之圭臬,故后世大多医学著作无不以此为流源。诊法是探明病因病机,诊察病性病情及其转归的一种方法,它包括望、闻、问、切四

    1981年03期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发病时间与舌苔变化100例分析

    李守成;李钋;

    <正> 舌诊,是祖国医学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祖国医学认为,“心开窍于舌”,肾经经络“挟舌本”,脾经经络“连舌本”、“散舌下”。正是由于人之气血强弱,机体盛衰,病情轻重都可以在舌上反映出来,所以它在诊断学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舌诊中包括舌质和舌苔两部分。古人认为“舌苔乃胃气之熏蒸”而成。久病者,从起病到就诊,业经一段病理变化过程,其舌必有病变表现。依此,可推断疾病的性质。而新病者,尤起病迅急之证,

    1981年03期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思邈和他的《千金方》

    柯新桥;

    <正> 孙思邈,唐初京兆华原人(今陕西省耀县),生卒于公元581——682年。自幼勤奋学习医学理论,20岁便行医于乡闾之间。他参考唐以前的有关医籍,并结合个人50余年的临症经验,辑成《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又称《千金要方》)。书中论述了临床各科、诊断、针灸以及食治、予防等方面内容,晚年又著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以补正前书之不足,其内容以本草、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等记载较为突出。后世将此两部书合称为《千

    1981年03期 58-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考扁鹊的治疗方法及六不治

    郎需才;

    <正> 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国医学史》,是我国目前一部承前启后的中医史。它摆脱了一些前辈医史学家的框框,提出了新观点,尤其对时代背景及重要人物、书籍的影响阐述得比较清楚,为全面系统地整理中国医学史奠定了新基础。然而,书中尚有某些值得商榷之处。现仅就该书中有关扁鹊的两个问题做初步探讨。

    1981年03期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枸杞子

    王庆文;

    <正> 枸杞子,棘如枸橘之刺,茎似杞(柳)之细枝,其子入药,故得名枸杞子。始载《神农本草经》,治五脏疾病,久服延年益寿。《本草经集注》曰:“子微寒,无毒,治风湿、胸闷、外感头痛,内伤虚损,有壮阳之功。”俗称:“离家千里,莫食枸杞”。《本草纲目》谓其补肾、润肺、生精、益气。《圣惠方》载枸杞子酒补虚损:强筋骨、悦颜色、健身体。某医验方:十月采枸杞子,酒浸三周,入生地汁搅匀,空腹温服。服至次年立春,可使白发变黑,有

    1981年03期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舒肝评议》的评议

    沈仲圭;

    <正> 任应秋氏对肝病治法主张“舒肝、和肝”,不应苦寒、清降(见本刊81年第1期《临症随笔》第二段“舒肝评议”)。读后甚为钦佩!惟文中某些地方强调太过,难使读者信服。爰本双百方针,略抒管见,祈任应秋同志及读者指正!文中说:“凡病之气结、血凝、痰饮、浮肿、鼓胀、痉厥、癫狂、积聚、痞满、眩晕、呕吐、哕呃、咳嗽、哮喘、血痹、虚损等等,都和肝气的不能舒畅有关。”按以痰饮为例,《金匮》分为痰饮、悬饮、溢

    1981年03期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肾病学术座谈会纪要

    曲生;

    <正>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吉林省长春分会主办的“长春地区中医肾病学术座谈会”于1981年4月27日至29日在长春召开。与会代表共52人。座谈会由任继学副教授主持。长春市中医院副院长段英廉首先谈了治疗慢性肾炎的体会,他说:慢性肾炎可分为肾阴虚、肾阳虚和阴阳两虚三种类型。在治疗中以六君子汤合肾气丸,把肉桂改为桂枝,再加公丁香效果较好,浮肿严重加黑丑吞服鸭蛋子,但不宜大剂量应用利尿药,利尿药太过,易

    1981年03期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