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中医药

2019, v.39(01) 4-6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Archiv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古代医学文献“覆溢脉”的诊断学意义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of “Overlying Spill Pulse” in Ancient Medical Literature

陈欣然,王天芳

摘要(Abstract):

"覆溢脉"最早出现于《难经》,是根据脉象的长度与本位长度的关系进行定义,即覆脉是尺脉超过一寸覆于尺部,溢脉是寸脉超过九分溢于鱼际。因《难经》的脉诊学理论确定了寸关尺三部脉诊,所以覆溢脉脉象特点亦在此有特征性描述,即"尺寸俱沉,鱼际现浮"与"尺寸俱浮,尺外现沉"的区分。此脉象形成原理体现了人体阴阳上下相离、孤阴独阳的病机特点,故而临床运用时应与长脉的辨识加以区分,充分发挥"真脏脉"在危证病人诊断和抢救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KeyWords): 覆脉;溢脉;覆溢脉;长脉;古代文献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473598);; 北京中医药大学新奥奖励基金(1000062720037/001)

作者(Author): 陈欣然,王天芳

DOI: 10.13463/j.cnki.jlzyy.2019.01.002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