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候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吴小秋;刘志龙;
摘要(Abstract):
系统生物学方法的运用为中医证候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有望揭示中医证候的本质及实现中医证候的客观化。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各个层面,是研究生命活动最有效和全面的方法,所以从系统生物学角度出发,探索疾病的中医证候不仅成为可能,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常见疾病如冠心病、急性脑卒中、高血压病等的中医证候系统生物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指导。
关键词(KeyWords): 中医证候;系统生物学;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病;还原论;生命现象;生物本质
基金项目(Foundation): 珠海市卫生局2011年立项课题(编号:2011063)
作者(Authors): 吴小秋;刘志龙;
DOI: 10.13463/j.cnki.jlzyy.2013.01.0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邓中炎.关于证候概念的探讨[J].广西中医药,1992,15 (5):35-37.
- [2]中医药学名词审订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81.
- [3]Egel-hofer M.后基因组科学对系统生物学的促进[J].Drug Discovery Today,2004,9(23):1000-1002.
- [4]陈竺.系统生物学——21世纪医学和生物学发展的核心驱动力[J].上海:第53期东方科技论坛,2004.
- [5]Weston AD,Hood L.Systems biology,proteomics,and the future of health care:toward predictive,preventative,and personalized medicine[J].JProteome Res,2004(32):179-196.
- [6]胡志峰,肖诚,何燕,等.系统生物学将会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2):124.
- [7]李晓红,梁媛,李晶晶,等.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证本质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2):211-212.
- [8]邱鸿钟.中医证本质的现象学分析[J].中医研究,2010,23 (7):1-3.
- [9]刘浩,屈凌波,相秉仁.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现代化[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3):450-451.
- [10]宋挺.系统生物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29(6):86-88.
- [11]谢世平,左刚.运用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医证候的思考[J].世界中医药,2011,6(5):369-372.
- [12]姚魁武,王阶.运用系统生物学促进中医证候学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10):1684-1686.
- [13]马月香,左广民.RyR2基因表达与冠心病心气虚证发病相关性的理论探讨[J].中医药信息,2012,29(2):4-5.
- [14]崔佩佩,朱明丹,姜民,等.痰浊内阻及心气虚弱型冠心病患者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J].中医杂志,2011,52(增刊):75-77.
- [15]袁宏伟,杜武勋,朱明丹,等.冠心病心气虚弱证/心肾阴虚证血清蛋白质组学特征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 23(4):1014-1016.
- [16]王娟,李中峰,赵慧辉,等.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血瘀证患者尿液代谢组学特征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35(4):284-288.
- [17]朱萱萱,王广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的代谢组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6):1267-1269.
- [18]王恒和,王占武,王贤良,等.冠心病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2):292-294.
- [19]胡木林.缺血性中风病血瘀证与候选基因SNPs的关联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
- [20]刘飞.缺血性中风病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摘要.
- [21]涂佳玉,阿基业,王广基,等.通塞脉微丸干预缺血性中风模型大鼠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 37(7):1028-1033.
- [22]唐靖一,王佑华,汤诺,等.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COX-2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 26(3):32-36.
- [23]董昌武,董梅,邢齐树,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ACE基因I/D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26(8):1545-1548.
- [24]褚瑜光,石洁,胡元会,等.高血压病中医肝胆湿热证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 (1):37-41.
- [25]褚瑜光,石洁,胡元会,等.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1309,7(7):629- 635.
- [26]蒋海强,李运伦,解君.基于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尿液代谢组学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3):333-337.
- [27]严石林,沈宏春,王浩中,等.肾阳虚证的转录组特征研究[J].华西医学,2012,27(4):534-537.
- [28]王磊琼,段新科,董宝刚.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虚证的蛋白质组学规律初探[J].光明中医,2012,27(3):458- 459.
- [29]尤丽,巴吐尔·买买提明,哈木拉提·吾甫尔.基于核磁共振的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代谢组学研究[J].科技导报,2012,30(8):25-29.
- [30]廖丹援.系统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7,2(13):108-109.
- [31]洪静,李福凤,王忆勤.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本质研究中的应用概况[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1):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