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东垣制方用药特点初探

    杜天植;

    <正> 李东垣是我国元代著名医药学家。他独创地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内伤学说”,成为“补土派”的一代宗师。而且在制方用药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诸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当归补血汤、生脉散、圣愈汤,清胃散等方均为世所公认的用之有效的方剂。所以,探讨李氏制方用药特点,对于深入研究其学术思想,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均有一定意义。

    1986年01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90 ]
  • 《伤寒论》脉象析

    姜建国;

    <正> 中医脉诊,是一种复杂的诊断形式。不仅应该知道切法、脉象、脉理等基本内容,对于兼脉、脉部、脉势亦应当有所认识,如此方能适应临床需要,《伤寒论》对此作了较为充分的阐发,兹浅探如下:兼脉之辨疾病的成因往往是多种的,病理反应也是千变万化的,所以脉象时常是十分复杂的。至于二脉乃至数脉兼见,理当首先辨析清楚,方不至误诊,《伤寒论》垂示范例,不胜枚举。

    1986年01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2 ]
  • 《温病条辨》复合脉析

    莫星明;

    <正> 历代医家多认为“温病察舌,伤寒辨脉”,其实不然。温病也很重视脉象,尤其是以《温病条辨》颇为突出,其中以复合脉的诊辨为其特点,实为别具一格。复合脉即相兼脉,是指二者或二者以上互相合并所产生的脉搏形象。在疾病过程中,由于病变抗体的正气有盛衰不同,致病因素可见两种以上的兼挟,

    1986年01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3 ]
  • 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浅识

    李敬孝;

    <正> 吴又可著《温疫论》,最先对温病运用下法的理论予以阐发,主张逐邪宜早,“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其后清代名医戴天章曾明确提出:“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的观点,同用下法,何以有迟早之别?笔者略抒管见如下。

    1986年01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2 ]
  • 自拟双粉散治疗中耳炎

    王宏琳;

    <正> 笔者以自制“双粉散”治疗化脓性中耳炎81例,治愈76例,有效率为93.8%,除3例为干性中耳炎和2例病程在10年以上者外,均获满意疗效。其中一次痊愈者59例,二次者14例,三次者3例。

    1986年01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3 ]
  • 刍议王烈学术思想与实践

    李宏伟;王越;

    <正> 王烈副教授,辽宁省盖县人,一九三○年生。现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研究会委员,中医学会吉林省分会常务理事,中医学会吉林省分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医学会长春市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吉林省分会医学科普创作委员会委员,吉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医药卫生专业组成员,长春中医学院儿科教研室主任。

    1986年01期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2 ]
  • 麝香万应膏治疗软组织损伤303例

    黄锦録;李玉轩;刘兴德;

    <正> 软组织损伤、劳损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我们根据祖国医学有关外敷药治疗疾病的原理,结合临床经验,研制成麝香万应膏,治疗软组织损伤,自1985年1月~1985年5月经长春中医学院骨外科、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骨科、长春市中医院、德惠县中医院等单位临床观察303例,效果良好,总有效率达97.6%,现总结如下。

    1986年01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8 ]
  • 益气养阴法在内科临床的运用

    信宜莉;詹文涛;

    <正> 疾病在其演变过程中的一定阶段,常易出现气阴两虚之证,适时运用益气养阴法,可以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促进机体重建或恢复脏腑的阴阳气血平衡,从而截断疾病过程正邪交争的恶性因果转换,有利于疾病的好转和康复。在临床中,益气养阴法不仅可以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亦常作为许多内科慢性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基础治疗。现试举几例,进行初步探讨。

    1986年01期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7 ]
  • 辛温解表法在外感高热中的应用体会

    屈德民;

    <正> 辛温解表法是用辛温气味的发表药物以发散风寒、开通腠理、解除表邪的一种方法,是治疗外感热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近些年来,由于不少外感风寒患者的症状多以高热为主,恶寒一般较轻微,并有口干,渴不多饮,咽部充血,脉数等症状。而“脉浮紧,头项强痛而恶寒”之典型表实证多难见到,因此往往会被误认为表热症。再者有些人认为高热多为邪毒所致,解毒之法应以辛凉、寒凉为主,而忽视了邪毒亦有汗解之途。因此,辛温解表法在外感高热中的应用相对较前减少了。

    1986年01期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23 ]
  • 慢性胃脘痛证治心得

    章永红;

    <正> 胃脘痛多由忧思恼怒,横逆犯胃所引起,正如沈金鳌所云:“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或由于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或因嗜食生冷、饥饱失常、损伤脾胃造成。如不能及时治愈,则会经常反复发作,转成慢性。慢性胃脘痛的病理机转,最常见的有三个方面。

    1986年01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4 ]
  • 针刺及穴位注射治疗先天性色盲和色弱37例

    李广忠;朱赵十;

    <正> 色盲可分先天性色盲及后天性色盲。据统计男性中8%、女性0.4%的人是红绿色盲。色盲的发病率很高,但由于其对身心健康的损害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在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1983年以来,我们采用针刺及穴位注射的方法,治疗先天性红绿色盲25例,色弱12例,均为17~20岁的青年学生,收效显著,报告如下。

    1986年01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6 ]
  • 活血瘀化法的临床验证

    王启振;

    <正> 活血化瘀法,最早载于《内经》,后世续有发展,特别是王清任于此法贡献最大,他在《医林改错》中创立的多组活血化瘀处方,本人用于临床,屡试屡验。兹略选数例,摘介如下。一、血府逐瘀汤治“血管神经性头痛”刘××,男,51岁,干部。阵发性全头跳痛已数年,剧烈时伴有恶心,每次持续数日至十数日,神经科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1980年8月10日因劳累复发,除全头跳痛外,尚感胸闷,

    1986年01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5 ]
  • 穴位注射治疗银屑病107例

    颜喜贤;史维嘉;

    <正> 银屑病是皮肤科顽症之一,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加强对本病的研治有重要意义。自一九八三年十月至一九八五年五月我们用盐酸异丙嗪和维生素 B_(12)混合液进行穴位注射,治疗银屑病107例,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1986年01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85 ]
  • 癃闭治验

    陈永珩;

    <正> 邓××,女,40岁,农民。1984年7月20日就诊。6天前凌晨起床小便,欲解不得,渐至少腹胀痛难忍,当日上午于某医院急诊,诊断为“急性尿潴留”,急予导尿。几天来虽经服药而病情未见缓解,唯导尿3次以缓其急,病人难以忍受其苦而求治于中医。诊时小便不通,少腹胀满疼痛,心烦不适,舌红苔黄腻,苔根部尤甚,脉细弦而数。此属癃闭,为湿热蕴积膀胱,病系三焦。法当宣化畅中,清热化湿,通利小便。方疏三仁汤加减:杏仁10克桃仁12克蔻仁6克薏苡仁15克瞿麦10克扁蓄12克虎杖15克黄芪12克荷叶15克茵陈

    1986年01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3 ]
  • 推拿治疗小儿厌食44例

    刘玉璞;

    <正> “厌食”指纳呆、食欲减退甚至不食而言,为儿科常见病。“厌食”长期得不到改善,机体失养,对小儿健康影响颇大。我们应用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44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一般资料本组44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28例,女16例,年龄均在1~4岁之间,病程短者1个月,长者6个月,均有经中西医治疗史。厌食伴有形体消瘦、腹胀腹痛者19例,伴有泄泻腹痛12例,伴呕吐干哕6例,单纯厌食7例。按中医辨证,属虚型29例,实型15例。

    1986年01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82 ]
  • 辨证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2例疗效分析

    徐龙云;

    <正> 近年来,我们对42例动脉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进行了辨证分型论治,并做了疗效观察。临床资料本组42例,男33例,女9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78岁,61~70岁24例,占55%;起病后1天内就诊者12例,占28.76%,余均为1周内起病的急性期患者。全组病例均经过严格确诊(诊断标准参照《新医学》副刊,1:54,1978)。

    1986年01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36 ]
  • 气喘不尽是气逆

    张玉联;

    <正> 临床谈喘证病机,不论外感内伤、实喘虚喘,最后均归结为“肺失宣肃,气逆而为喘”。曾遇几例喘证患者,投以降气、纳气之品,病反增剧,后改弦易辙,竟获卓效。兹举一例,或可以为鉴。张××,女,30岁,1984年3月6日初诊,自述1967年春患感冒气喘,此后每年屡发,渐至每晚必发,夜半加,黎明甚,白昼安,每日用西药维持。查面白汗出,舌淡苔薄白,脉虚缓。投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服药后

    1986年01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7 ]
  • 自拟“痄腮散”外敷治疗腮腺炎

    杨贵荣;

    <正> 药物组成:青黛20克马钱子3克赤小豆10克生大黄10克海藻10克甘草10克。制法与用法:将上药烘干碾细,过筛后装瓶备用。用时加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外以敷料包扎,一日一换。一般2~3次可愈。病案举例:赵××,男,12岁,学生,1980

    1986年01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88 ]
  • “军白散”外敷治疗腮腺炎

    祝多录;沈析臣;

    <正> 腮腺炎是小儿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我们应用自拟方“军白”外敷治疗腮腺炎30例,一般敷药2~3天即可见效,5~6天即可痊愈。30例中,痊愈28例,好转2例,全部有效。军白散由大黄15克、栀子10克、黄柏15克、白矾15克组成。上药共为细末,鸡蛋清调敷,每3~4小时换下药物,加调蛋清,继续敷用。本

    1986年01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90 ]
  • 止血验方

    李春杰;

    <正> 1982年以来,经用我科药房自制的止血散,治疗因外伤引起的出血患者61例,效果明显,一般用药后1分钟内即可止血,并无不良反应。药物配制:1.取人头发、猪鬃各25克,去除杂质后用温水洗净凉干,煅烧成炭。2.取穿山甲40

    1986年01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2 ]
  • 二陈汤治愈幻嗅症

    马绍飞;

    <正> 武××,男,18岁,学生,1982年2月22日初诊。自述经常嗅到自己的脚臭味,已半年之久,虽每日用冷水洗脚数次,也不能解其臭味感觉,经多方治疗无效。检查:精神苦闷,忧愁寡语,舌质红,苔白而腻,脉滑。此证乃湿热痰盛,至使肺气失宣,痰壅心窍。治以祛痰宣肺,清心开窍。药用二陈散加味:半夏6克陈皮9克茯苓12克甘草9克黄芩9克石菖蒲6克竹叶6克。服药6剂后,纳好,精神振作,原方再服8剂,嗅幻觉已消失。

    1986年01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2 ]
  • 妊娠跌损治验

    王金;

    <正> 宋××,女,28岁。1983年5月3日就诊。妊娠三个月,因不慎跌入路旁深沟,即感腹痛、下坠、腰酸。后从阴道流出少量咖啡色粘稠分泌物。查:面色青黄,痛苦表情,小腹触之微硬。舌暗红苔白,脉沉涩。是属胎伤不固。拟补气养血、化瘀安胎。处方:当归20克酒白芍15生地30克炒白术20克炙甘草5克白人参10克黄芪20克苏木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水煎服。服1剂痛止,尽2剂,悉平。

    1986年01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8 ]
  • 小柴胡汤治疗经前期紧张症

    刘长江;于文平;

    <正> 经前期紧张症为妇科常见的一种综合症群,是指周期性地出现在行经前的一系列症状,主要有乳房肿痛、急躁易怒,食少泄泻、面肢浮肿,头晕头痛、精神异常等,行经之后诸症消退。其最突出特点是始止分明、休作有时。我们以小柴胡汤原方为主治疗本症,效果很好。小柴胡汤以柴胡为君,用量宜大(重于25克);乳胀胁痛者加川楝子、白芍、夏枯草;烦躁发热减半夏、人参,加丹皮、栀子、生地;泄泻加炒白术、薏苡

    1986年01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92 ]
  • 蝎尾膏外敷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丁以洲;

    <正> 近年来,笔者试以蝎尾外敷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收效良好。方法:取“消炎镇痛膏”半张,将蝎尾2小节置放于中央,贴敷于两侧下颌骨下方肿大处,每日换药1次。轻症外敷2~3次即愈,重症3~5次亦可痊愈。病案举例:许×,男,21岁。1984年6月4日就诊。患者两天前始发热、咽痛、微咳,自服感冒宁,诸症缓解。今咽痛明显,吞咽痛甚,咽干口渴。检查,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肿大,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用上法治之。外敷3次,咽部红肿消失,诸症痊愈。

    1986年01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6 ]
  • 药用植物治疗127例晚期癌证患者的20年家庭随访

    高震;

    <正> 1966年,作者在上海群力草药店调查药用植物,与该店邵光煜等医师共同用中草药治疗127例晚期癌病者(有少数是病人自服的民间草药)。后经作者每年家访1~2次,已整20年。这些病例都是本市著名医院确诊,认为无法治疗的,经服草药后,很多人症状缓解,痛苦减轻,延长了生命;有的静止痊愈,恢复工作,现简介于下。

    1986年01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9 ]
  • 异功散的临床应用

    谢兆丰;

    <正> 异功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系钱乙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陈皮组成。全方具有益气健脾、和胃止呕之效。故凡脾虚气滞所致之疾,皆可得而治之。笔者源其方义,临床中辨证加减,用以治疗呕吐、胃痛、嗜卧、久咳、眼胞下垂、慢性腹泻及脾虚带下等证,均获良效。兹举验案如下:呕吐:以本方配藿香、砂仁和胃止呕。偏热者加竹茹、黄连;挟痰加半夏;偏阳虚加干姜。

    1986年01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88 ]
  • 大补阴丸的临床运用

    李志文;

    <正> 大补阴丸出于《丹溪心法》,原名大补丸。本方药少意精,为滋阴降火的常用方,临床应用颇广。举凡因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而引致的诸疾,随证加减均能获满意疗效。笔者宗其方义,变丸成汤,依证用药,临床妙取治验甚伙,举案如下。眩晕:郭××,男,56岁,干部。1982年8月6日初诊。昔有高血压病史,经常头晕耳鸣已三载,近月余症状加重。诊见:头痛,眩晕,视物昏花,五心烦热,耳鸣,咽干口渴,四肢麻

    1986年01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8 ]
  • 食少纳呆不可尽用理气消导法治之

    肖永林;

    <正> 食少纳呆一证,临床较为多见。治者常用香砂枳朴曲麦陈皮等,以冀郁散滞行,升降谐调而思食纳谷。但结果往往是效者少而不效者多。盖食少纳呆一证,无不本乎脾胃。脾胃之气健运,则能纳能化;脾胃之气虚必滞而食少纳呆。可知该证有虚有实,其实者多由气滞、湿郁、食伤;虚者不外阳气虚与阴血少。大抵实证多见于暂病;虚者多见于久病,亦有虚实挟杂者。上述理气消导芳香开胃之品,用于实证,尚可取效;使之虚证,难免有损。

    1986年01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45 ]
  • 巴壳散的临床妙用

    李浩然;

    <正> 巴壳散,由巴豆壳研为极细粉配巴豆粒或配它药而成。其性似巴豆而较平和,入气分,临床施用每获奇效且安全可靠。现择其要,略述临床妙用。一、内服胃脘痛取巴豆壳配沉香等分研粉,每服2克,日2~3次。有温中散寒,降气止痛之效。适用于慢性肥厚性胃炎、瀑布胃、胃下垂等属中寒气滞者颇效。

    1986年01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6 ]
  • 鸡骨炭治疗烧伤

    赵哲雄;

    <正> 笔者近年来,用鸡骨炭治疗烧伤,效果较好,介绍如下:取鸡一只(公、母均可),杀死后除羽毛内脏,烧或煮烂除肉,取骨慢火烧炭,研制成细末备用。用时创面经消毒(如有水泡者,可用三棱针挑刺,放出渗出液),然后用香油和鸡骨炭作成糊状,薄薄涂上一层,用纱布外敷,每日换药2次。一般Ⅰ~Ⅱ

    1986年01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5 ]
  • 泻心汤异病同治验案四则

    殷明贵;

    <正> 口舌生疮宋×,男,29岁。口舌生疮已4天,局部化脓,伴口热烦渴,夜寐不安,溲黄便秘,脉数有力。治宜清心泻火,投泻心汤加味:黄连10克黄芩15克大黄10克生地20克竹叶心10克木通15克,水煎服。2剂后,便道热减,口舌疼痛减轻。原方大黄减至5克,继服3剂,诸证消失,口疮治愈。鼻衄蒋×,男,31岁。1982年夏日来诊。近日鼻衄数次,劳动用力或晒太阳时均鼻血自流不止。经五官科检查,鼻无异常。头昏脑胀,心烦多梦,鼻

    1986年01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95 ]
  • 当归四逆加吴莱萸生姜汤治冻疮

    邓朝纲;

    <正>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为治“手足厥寒,脉微欲绝,其人内有久寒者”而设。笔者用其治疗冻疮,获满意疗效,兹举验案如下:案1:刘×,男,22岁,教师。患习惯性冻疮已六载。每年好发于立冬前,以耳垂为甚。今冬耳轮又成冻疮,痒痛难忍已破溃。药用:当归12克芍药20克桂枝10克细辛10克炙甘草

    1986年01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92 ]
  • 浮萍蝉防汤治顽固性荨麻疹50例

    高玉升;

    <正> 几年来,笔者用自拟浮萍蝉防汤辨证治疗顽固性荨麻疹50例,疗效满意,现简介如下:方药组成:浮萍20克蝉衣20克防风20克白藓皮15克胡麻仁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辨证加减:偏风热加牛蒡子15克、苦参15克,连翘15克;偏风寒加麻黄15克、桂枝15克;奇痒难

    1986年01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94 ]
  • 膈下逐瘀汤治验一则

    沈才栋;

    <正> 患者:沈××,女,6岁。1984年10月19日初诊。右上腹有一肿块疼痛一周。超声波:肝区较密微波;B 超检查:肝右前叶(胆囊窝右侧)探及40×34毫米均匀低回声区,境界尚清呈类园形,周围血流无明显受压,后壁回声增强;肝功、免疫电泳、反向血流检查均阴性;血检:血红蛋白7克、红细胞288万、白细胞13400/立方

    1986年01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0 ]
  • 蛋清配阿胶、蜗牛的临床应用

    陈玉良;杜克谦;

    <正> 近年笔者常以鸡蛋清配阿胶、蜗牛,治疗咳血、痈肿疖毒等症,均获显效。兹简介验案如下:蛋清阿胶汤治咳血鸡蛋清2个,阿胶6克,将阿胶水烊化加蛋清调匀,日口服2~3次。

    1986年01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5 ]
  • 通窍活血汤治验二则

    杜青坡;

    <正> 笔者运用王清任的通窍活血汤,在临床治愈顽疾多例,每获良效,爰举验案二则。腹型癫癎 侯××,女,18岁。1982年6月来诊。患发作性腹泻头痛届十载,经钡透等项检查,未发现异常,便检正常,经中西药治疗均未能控制发作。该患8岁初患疾时,每年发作1~2次,近半年,每3~5日发作一次,发前多有恐惧感。常不明原因突发腹部绞痛,便稀糊状大便,头痛昏愦不清,目不能睁,恶心,舌紫有瘀斑、苔微黄,脉弦紧。脑电图:癫癎型脑电波。

    1986年01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8 ]
  • 从针刺足三里穴出现循经感传看对胃的调整作用

    纪青山;黄毅;李一清;李影;姜照帆;及玉臣;吴荣和;周弢;付万忠;林秀玉;

    <正> 为探讨循经感传与脏腑的关系,我们共同观察了针刺足三里穴出现感传后,在钡透检查下,看对胃功能的调整作用。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观察57例,男性35例,女22例;15岁~40岁4例,41岁~60岁51例,61岁~70例2例。针前胃紧张度:高张力胃26例,低张力胃31例。

    1986年01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28 ]
  • 补益类中药的免疫作用

    孙德敬;

    <正> 对中药补益类药免疫作用的现代研究虽历史暂短,但进展迅速,已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显示了其对免疫系统有良好作用,临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类药多数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即呈免疫增效剂作用,而人参、刺五加等对机体功能尚有调节作用,但亦有部分药为免疫抑制剂。此类药毒性和副作用不大,临床使用较安全。现将本类药物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及其有关应用归纳如下,谨供临床参考。

    1986年01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02 ]
  • 近年来灸法的进展

    姚弭乱;

    <正> 灸法,在广泛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疗效角度来看,它不仅用于各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如哮喘、高血压、痢疾、风湿性关节炎、网球肘、荨麻疹、骨结核、疝气、痛经、斑秃、阳萎、疔疮痈疽等。而且对一些所谓“不治之症”的硬皮病、肿瘤等疑难杂症也有一定的疗效。现列举一些代表性疾病和实验以了解灸法近年来进展的概况。(本文收集都是单纯采用灸法的治疗和实验。不加任何药物和针刺)。

    1986年01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5 ]
  • 关于“证型”、“证候”问题与范国梁先生商榷

    姚勤;

    <正> 读了《吉林中医药》一九八五年第四期范国梁先生“试析证型观恢复证候论”一文后,受益匪浅,感触颇多。从中医临床实际工作出发,辨证分型究竟需要不需要?确立了证型是否就取代了证候、消灭了证候?证型与证候乃至辨证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余亦认为有必要在中医界唤起同道对“证型观”、“证候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澄本求源,这对澄清中医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中的一些模糊概念,是很有帮助的。故商榷如下:

    1986年01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3 ]
  • 简评《内经词语辞典》

    宗言顺;

    <正> 高光震同志所编《内经词语辞典》样稿选登已在《吉林中医药》一九八四年第六期,一九八五年第一、二、三期等相续连载。该辞典按《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卷篇次第,分别选择重要辞和词语解释。高氏学识渊博,潜心研究《内经》多年,今精选《内经》专辞,集众家之长,考文析义,解经注词,重点阐发,语言简炼,立意明确。因此,该词语辞典不仅是学习研究《内经》的重要工具书,而且也是《内经》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兹将该词语辞典作一粗浅的评介。

    1986年01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6 ]
  • “环”字小考

    洛雨;

    <正> 《素问·诊要经终论篇》云:“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王冰注:“传谓相传,环谓循环也。相传则传所不胜,循环则周回于五气,此辨疾气之间甚也”。吴崑谓:“伺其经气环一周身而止”。张景岳亦谓:“环,周也……一周于身,约二刻许”。张志聪注:“轻

    1986年01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8 ]
  • 《内经词语辞典》样稿选登(八)

    高光震;

    <正> 金匮真言论《素问》篇名,全元起本在第四卷,王冰注本在第一卷第四篇,《太素》卷三阴阳杂说,《类经》卷二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卷三五脏之应各有收受、卷十五八风、五风、四时之病。本篇以五行的生克制化理论为核心,论述了四时之气和人体五脏等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体阴阳的各种属性,因其所论极其重要,故篇名曰金匮真言论。

    1986年01期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2 ]
  • 《伤寒论》讲座(十二)

    夏洪生;

    <正> (十)上热下寒证原文: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73)本条主要阐述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的证治。原文中的“伤寒”系指广义而言,非专指太阳伤寒。“胸中”与“胃中”是指上下部位。所谓“胸中有热”,即指邪热偏于上,包括胃脘、胸膈;“胃中有邪气”即指腹中有寒气,包括脾、肠。今邪热在上,胃失和降而上逆,故欲呕吐;寒邪在腹,脾气受伤,寒凝气滞,故腹中疼痛。如此寒热错杂之证均与阴阳升降失调有关,阳在上不能下

    1986年01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6 ]
  • 《金匮要略》讲座(十三)

    袁世华;

    <正> 五、证治(一)痰饮1.虚证原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心下系指胃脘而言,系狭义痰饮之病位。支满为支撑胀闷感。饮停心下,中阳不运,升降之路受阻则满。清阳不升,饮邪上冒则眩。微饮为痰饮见证轻微者,气为饮抑则短。

    1986年01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