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虚药药对应用原则研究The application principle of tonic couplet medicines
谢沛桃;覃骊兰;
摘要(Abstract):
药对是历代医家总结出来的两味中药相伍使用的用药形式,是中药配伍中的最小单位,从临床疗效而言,这种配伍组合的方式,使药对具有增效减毒的作用,从而能够产生更有效更安全的临床效果。药对并非两药简单加和,而是有其特有的配伍原则,其配伍需遵循七情和合、中药性能、功效主治三方面原则。本文根据气、血、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化生的关系以及药对配伍原则和特点,对补虚药之间的相互配伍(补气药与补血药配伍、补气药与补阳药配伍、补气药与补阴药配伍、补血药与补阴药配伍、补阳药与补阴药配伍)加以剖析,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KeyWords): 药对;补虚药;补气药;补血药;补阳药;补阴药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560755)
作者(Author): 谢沛桃;覃骊兰;
Email:
DOI: 10.13463/j.cnki.jlzyy.2018.01.02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胜鹏,陈美婉,王一涛.中药药对的系统研究(Ⅰ):理论与物质基础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2):1317-1321.
- [2]胥庆华.中药药对大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
- [3]李伟霞,唐于平,刘立,等.药对研究(Ⅲ):药对的功效物质基础[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4):4196-4202.
- [4]庞婷,麦蓝尹,陈勇,等.中药药对配伍的化学成分变化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5,38(11):2429-2434.
- [5]赵桐,钟赣生,张建美,等.含甘遂—甘草反药组合的甘遂半夏汤临床用药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4,42(12):89-91.
- [6]陈维华.药对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1-18.
- [7]陈芳,汪毅.中药药对配伍的现代研究认识[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32(5):1-3.
- [8]段金廒,宿树兰,唐于平,等.中药药对配伍组合的现代认识[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5):330-333.
- [9]黄志辉,吴康郁,张建环,等.常用补虚药的归经分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7):89-90.
- [10]王茜,钟赣生.合理使用补虚药[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3):12-16.
- [11]王金凤.《济阴纲目》调经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
- [12]金中义.《景岳全书》治疗内科杂病补益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
- [13]袁颖,郭忻,金素安,等.黄芪当归不同配伍对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血清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11):44-46.
- [14]葛冠,刘瑜.中医补益药之药理作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4):739-740.
- [15]赵洁.金元时期补益方剂组方结构与配伍规律的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
- [16]郑虎占,郑相帅.补阳药与补气药的合理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2009,37(10):32-34.
- [17]唐伟华.张景岳方剂用药特点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 [18]孙子超,董志刚.“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4):134-135.
- [19]唐俊峰.中药药对效用发微[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90.
- [20]金海浩,桑锋.“阴中求阳”法应用数据分析[J].吉林中医药,2010,30(9):774-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