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婴撮要》小儿发热诊治框架探析Treatment theory of BaoYingCuoYao
李文璐;傅海燕;
摘要(Abstract):
明代儿科诸医学著作中,对于疾病论述较为详尽系统者《保婴撮要》为其一。作者对于准确辨证的重要性和参考吸收前人经验尤为重视,认为"小儿之热,有心肝脾肺肾五脏之不同;虚实温壮,四者之不一;及表里血气、阴阳浮陷,与夫风湿痰食,各当详之"。该书广泛系统地收集整理了明代以前中医儿科小儿发热的证治理论,从辨热之所在脏腑(心肝脾肺肾)、热之病因病机(风湿痰食)、热之病位(表、里及表里之间)、热之性质(虚热与实热)、发热在气在血及热之类型(壮热与温热)5方面对小儿发热进行辨治,构成了小儿发热的诊治框架。值得强调的是,发热作为儿科临床中的常见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且常作为其他疾病的兼症,而非单一出现。又因小儿易感易受、易于传变的生理、病理特点,治则治法方面难免呈现碎片化的形式,不易形成体系。故临床上应提纲挈领,追本溯源,方能得其根本。
关键词(KeyWords): 《保婴撮要》;小儿发热;诊治框架;急泻其阳;峻补其阴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科技部“973”项目(2013CB532004-2)
作者(Author): 李文璐;傅海燕;
Email:
DOI: 10.13463/j.cnki.jlzyy.2017.03.00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蔚晓慧.薛己外科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 [2]王尊旺,李奕祺.薛己《保婴撮要》的学术思想与儿科治疗特色[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4(5):70-72.
- [3]李奕祺,王尊旺.《保婴撮要》版本源流考辨[J].中医文献杂志,2015(5):20-22.
- [4]王培荣,江蓉星,王翠平,等.论《保婴撮要》对中医小儿伤科的贡献[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2):43-44.
- [5]李奕祺,王小红.《保婴撮要》治疗特色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5):1-3.
- [6]王军山.薛氏父子儿科学术思想[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
- [7]李玉玲.薛己对儿科学的贡献[J].北京中医,1987(3):15-16.
- [8]陈代斌.《保婴撮要》学术梗概[J].山西中医,1988,4(1):40-41.
- [9]袁久林,黄燕.薛氏父子儿科学术思想探析[C].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2006:5.
- [10]俞景茂.薛铠与薛己儿科学术特点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1996,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