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现代化发展问题讨论
刘江彦;宋俊生;
摘要(Abstract):
从方法论层次上讨论中医药现代化的实现方向。分析目前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复杂性科学理论研究表明,中医目前条件还没有成熟;中西医两种研究模式是并行不悖的,所以用西医理论模式来研究中医是牵强的;就目前来说,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方法进行证候诊断标准和中医疗效的评价不失为一种好的探索方式。而从实际意义来说,只有中医自身理论和诊疗水平的提高,才是中医学立身之本。
关键词(KeyWords): 中医药现代化;方法论;复杂性科学;循证医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刘江彦;宋俊生;
Email:
DOI: 10.13463/j.cnki.jlzyy.2008.09.00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张焱.论新技术对中医药发展的促进作用[J].吉林中医药,2007,27(9):1-3.
- [2]贾谦.中医战略[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18.
- [3]金鑫.坚持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学现代化[J].江苏中医药,2007,39(3):9-11.
- [4]张玉清.中西医理不可通约之反思[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12):60-61.
- [5]丰哲,刘华盛,黄有荣.中西医结合是系统论与还原论统一的最佳形式[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1):50-52.
- [6]祝世讷.阴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1):2.
- [7]史仁杰.对中医“证”本质研究之我见[J].吉林中医药,2006,26(3):1-2.
- [8]贺燕,李玉春,于春英.中西医理论结合与统一的哲学浅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1):5-6.
- [9]李勇华.让中西医结合成为我国的主流医学[J].2008,21(2):1-4.
- [10]卢笑辉.中医临床证据研究[J].中医杂志,2007,48(11):965-967.
- [11]刘俊.中医药一杆公平秤———专访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J].科技潮,2007,09:18-21.
- [12]周训蓉.循证医学思维在“方证对应”研究中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6):4-5.
- [13]窦志芳.运用循证医学思维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系统评价理论体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267-268.
- [14]袁宗军.中医药学现代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江苏中医药,2008,40(1):23-26.
- [15]杨小波,吴大嵘,赖世隆.非随机研究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77.
- [16]刘建平.循证医学与中医疗效评价[J].中医杂志,2007,48(1):26-28.
- [17]刘建平.循证医学方法与中医疗效评价[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7,28(2):212-215.
- [18]李幼平.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策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7(3):159-161.
- [19]梁茂新.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研究需要解决的认识问题[J].世界科学技术,2006,21(1):31-35.
- [20]赖世隆.证候宏观诊断标准基本框架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6):552-555.
- [21]杨波.中西医之争:需要反思的与值得回味的[J].科学之友,2007,8(1):84-85.
- [22]保婷婷.中医理论现代化研究存在方向性偏差[J].科学时报,2006,15(9):18.
- [23]殷平善.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理论和学科内涵建设[J].南方医学教育,2007,21(2):6-8.
- [24]刘庆帮,姚惠萍.浅谈名老中医治学方法[J].吉林中医药,2005,25(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