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腹三里留”实验与临床综述
潘志伟;刘伯顺;孙东星;王丽岩;
摘要(Abstract):
<正> 足三里穴为“四总穴”及“马丹阳十二穴”之首列,临床应用广泛。“肚腹三里留”简要地表明了足三里穴与肚腹之间的主治联系,因此不少人曾从各个方面研究这个问题。本文收集了自1956~1987年有关这方面的文献资料,作一综合介绍。一、补虚损,益气血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在阳明经为合穴,下合于胃,又称六合之穴,故针之能调理气血,有补虚增健之能,故被前人称之为“保健穴”。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潘志伟;刘伯顺;孙东星;王丽岩;
Email:
DOI: 10.13463/j.cnki.jlzyy.1992.01.04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李鼎.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6) :25
- [2] 西安医学院针麻理论研究组.内部资料.
- [3] 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经验交流会资料选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 49页
- [4] 张纯亮.中华医学杂志,1956;(6) :514
- [5] 全国中医经络针灸学术座谈会资料选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295页.
- [6] 同[1] .
- [7] 吕宏江,等.上海针灸杂志;1986;(1) :26
- [8] 石学敏,等.天津微循环学会年会资料,1984;102.
- [9] 本乡孝博.日本东洋医学杂志,1983;34(2) :31.
- [10] 松本敕.全日针灸志,1983:33(1) :80
- [11] 蔡天胶,等.中华放射学杂志,1957;(4) :336
- [12] 同[4] .
- [13] 金乃时,等.中医杂志,1960;(2) :52
- [14] 上海市扬浦区中心医院,等.全国中医经络针灸学术座谈会资料选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282~285页.
- [15] 上海市针灸治疗阑尾炎机制协作小组。上海中医药杂志,1959;(10) 18~23中医杂志;1959;(10) 14~18.
- [16] 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上医学报,1959;2:(5) :365~368.
- [17] 谢竹藩.等.同[14] ,102~110页.
- [18] 上海第二医学院.同[14] ,295~296页
- [19] 孙明智,等.中西医结合论文集.哈尔滨:医说大学出版社,1961
- [20] 沈永康,等.上医学报,1959;(5) :99.
- [21] 李仪奎,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11) :1~4页.